陳鴻儒
作為儒家四書之一的《大學》提出“德潤身”的命題,這對于儒家思想系統而言,可謂畫龍點睛之舉。“德潤身”,是儒家傳統中一以貫之、鮮明獨特的一面,是理解、踐行儒家思想時不可不特別留意之處。這三個字,即使不能說就是儒家思想之“眼”,至少是其“眼”之極其重要的一部分。因而,這一命題是開啟儒家乃至中華民族智慧之門的一把鑰匙。
德潤身”提示、確證儒家身心交關的實踐傳統,堪稱儒家四書的一條經線,實為儒家“德性的智慧”的一條核心命題?!洞髮W》示人初學入德之門,《論語》顯仁者開闊氣象,《孟子》顯義者昂然獨立氣概,《中庸》道出孔門傳授心法。關于《大學》的思想架構,一般以三綱領、八條目作出概括?!暗聺櫳怼敝暗隆睘楦裎?、致知、誠意、正心這四條目之落腳點,修身這一條目亦即“德潤身”,而齊家、治國、平天下這三個條目可以說就是德潤家、國、天下。三綱領之明明德就在于保證德可潤身,親民實即德潤民,而止于至善這一綱領則在于指出,“德潤身”是一個心可止息(如“緡蠻黃鳥,止于丘隅”)而又永無止境的過程?!墩撜Z》所期冀的就是造就“無終食之間違仁,造次必于是,顛沛必于是”的君子。子路問君子何為,孔子指點出一條從“修己以敬”到“修己以安人”再到“修己以安百姓”的提升之路。朱熹為這段作注時贊嘆:“修己以敬,夫子之言至矣盡矣。”《孟子》在點出“仁義禮智根于心”之后,指出一個人如能擴充“惻隱之心”“羞惡之心”“辭讓之心”“是非之心”這四端,其功效是“其生色也睟然,見于面,盎于背,施于四體,四體不言而喻”。《中庸》強調:“君子之道,本諸身,征諸庶民,考諸三王而不繆,建諸天地而不悖,質諸鬼神而無疑,百世以俟圣人而不惑?!逼洹跋才分窗l,謂之中;發而皆中節,謂之和”的“中和”之道,暗含的也是這種身心交關的“德潤身”功夫實踐。
何為“德潤身”之“德”?在《大學》看來,“德”根源于“天”,在己為“明”,對人為“親”(“親”中有“新”,因“新”得“親”),是人當“知其所止”之處。故古本《大學》在提出“德潤身”之后有“明”“新”“止”之說,若不扣緊“德潤身”之“德”把握,就可能誤解為竄入的文句?!洞髮W》說“顧天之明命”?!墩撜Z》記載,孔子曾說“天生德于予”?!暗隆敝从凇疤臁睆娬{的是,每個人都有這一份,而且是本自具足、珍貴無比的一份。在己為“明”,點出的就是人性本具的明德。《大學》最具根本性的主張就是人性本具明德而非人性本善,明德乃人性向善之根據,因而人應體認明德并按照明德的指引,當下斷然,“如惡惡臭,如好好色”,從而過“自慊”、有“得”、自然、和樂的人生。對人為“親”,與孔子“鳥獸不可與同群,吾非斯人之徒與而誰與”的喟嘆相呼應,凸顯的是“人的發現”,畫出的是“人的世界”。此“德”為人所當止之處,故牟宗三先生以“開辟價值之源,挺立道德主體,莫過于儒”一語簡潔精辟地概括了儒家精義。
如何開展“德潤身”的功夫實踐?這就要格物、致知、誠意、正心?!案裎铩钡恼媪x歷來聚訟紛紜,實際上可用《中庸》“位”“育”這兩個概念作注?!洞髮W》中直接涉及“格物”的文句就是“物有本末,事有終始,知所先后,則近道矣”。本末、終始、先后,與“位”“育”顯然意義通貫。《中庸》說:“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辈⑶谊U發了“萬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钡睦硐???梢姡裎铮褪侨嗽谔斓刂g,各安其位,各得其育,在其位得其育,在育中安其位。故“格物”為“近道”,由“近道”可入道?!爸轮钡摹爸奔劝ǖ滦灾?,也包括求知識的知性,更是以德性之知統率求知識的知性。否則,就不用下切磋琢磨的功夫了。“誠意”這一條目,一是指出“德潤身”功夫直接下手處就是“意”即意向,二是以“誠”打通天道與人道。因而,人應留意自己的“意”是誠還是不誠。人性本具明德,故意不誠,人就無法“自慊”,其實是無益的;而意誠,則明德得以明,就可滋潤生命,心胸豁達,體態安舒,才是真正有益的。這樣看來,誠意的方法“慎獨”也可以說是要守護住“獨”。誠意之后的功夫是正心。由意到心,是內在生命的擴大、充盈?!洞髮W》認為,要把身心聯系起來做正心的功夫。首先,要覺知到身、心及身心之間的相互影響,做到心在。身代表了一個人之從遺傳所得、生理變化乃至從過去教育中所受的影響等,身可影響心,比如忿懥、恐懼、好樂、憂患等,其中帶有得自遺傳、生理變化或者從過去教育中所受影響的因素,常以一種慣性影響人心而人不自知;心又可影響身,甚至心不在焉,可使身失其用,所謂“視而不見,聽而不聞,食而不知其味”。其次,要做到心正。心正不正,也是看是否能明明德(“明”)、有益于日新又新(“親”或“新”)、能夠真安頓生命(“止”)。從功夫的角度,格致誠正可收潤身之功。但從儒家完整的思想系統看,從正心到潤身之間,還有一個環節就是氣。這個環節要由《孟子》來補上。這就是孟子說的“我善養吾浩然之氣”,“其為氣也,至大至剛,以直養而無害,則塞于天地之間”。
“德潤身”的功夫一方面于個人可收“止、定、靜、安、慮、得”之效。從孔子“十有五而志于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的一生可以看出這種“德潤身”的功夫。從孟子提出的“可欲之謂善,有諸己之謂信,充實之謂美,充實而有光輝之謂大,大而化之之謂圣,圣而不可知之之謂神”的境界提升之路也可看出這種功夫。另一方面,《大學》以“此謂國不以利為利,以義為利也”作結,與孟子見梁惠王時旗幟鮮明提出的“王何必曰利?亦有仁義而已矣”彰顯的都是儒家的深刻用心:以德方可潤身、家、國、天下。
(選自《學習時報》2020年12月0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