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金英
摘要:培養初中生語感能力是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總目標的要求之一,教師不僅要在理解感悟語言文字能力形成過程,掌握語感訓練的程序規律與原則的基礎上,靈活運用語感訓練的策略,而且要長期堅持深挖教材,啟迪學生的發散思維。只有這樣才能有效地培養初中生的語感能力。
關鍵詞:初中生 語感 培養
語感,是比較直接、迅速地感悟語言文字的能力,是語文水平的重要組成部分。它是對語言文字分析、理解、體會、吸收全過程的高度濃縮。語感是一種經驗色彩很濃的能力,其中牽涉到學習經驗、生活經驗、心理經驗、情感經驗,包含著理解能力、判斷能力、聯想能力等諸多因素。
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總目標要求:“具有獨立閱讀的能力,注重情感體驗,有較豐富的積累,形成良好的語感。”因此,初中語文教師的課堂教學重要的任務之一就是注重培養初中生感悟語言文字的能力。那么如何培養初中生感悟語言文字的能力呢?
一、理解感悟語言文字能力的形成過程
語感的突出特征是快速感受,將復雜的心理感悟濃縮于一瞬間。從表面看貌似消失了條分縷析的中間步驟。但語感并不是不可捉摸的虛無飄渺的東西,也不是天生的資質,與其他語文能力一樣,是靠長期反復實踐得來的。在長期接觸語言材料過程中的潛移默化,可以提高語感能力;有意識地加強科學的訓練,能促使語感的進一步形成。雖然語感的發生十分迅速,有時幾乎與視覺、聽覺同步,即一聽到、看到就能對語言文字產生多層次的感受,但總有一個由淺入深、由表及里的過程。?比如讀到一個寫景的妙句,總須先感知字面信息,看到字、組成詞、連成句,知其所言;再由獨有的詞的組合,追溯內在聯系,發覺潛藏的信息;然后由詞的音韻、節律體味句子的氣勢,有詞句表達的意象,在心理描摹出其形色狀態,領悟其意境情感,如睹形色、如聞聲音、如知味滋,方得窺其妙也。這是就某一次語感實踐的心理歷程而言,其中或有交錯,大體如此。
二、掌握語感訓練的程序規律與原則
雖然語感的形成牽涉到學習經驗、生活經驗、心理經驗、情感經驗,包含著理解能力、判斷能力、聯想能力等諸多因素,但是語感是通過后天訓練形成的,后天的語感訓練還是有程序規律可遵循的:那就是從感知到悟意,到品味,到理解,再到探究,到運用,到提高。也就是說,后天的語感訓練要遵循其程序規律。
語感訓練要植根于閱讀課堂教學之中。要把感悟語言文字的能力融入閱讀思考和語言表達訓練之中,把閱讀的理解過程和語感訓練過程結合起來。閱讀理解的過程是:感知→理解→深究→鞏固→品味→運用→提高。在這個過程中閱讀要細分為初讀、細讀、熟讀、品讀。初讀課文時,要借助已有知識和語言文字感知文章的思想內容;在細讀課文時,其主要任務是理解課文的思想內容,領悟課文中有關語言文字的語言環境意思,為表達打基礎;熟讀課文時,其主要任務是掌握課文的思想內容,掌握課文中的有關詞句和語言表達方法;品讀課文時,其主要任務是深究課文的思想內容,反復推敲、研究課文的精妙之處,品味課文的精華之所在。
通過閱讀訓練學生的語感還要合理運用“品入”與“品出”的程序規律。“品入”時,需要引導學生品字、品詞、品句、品段、品篇、品構思特色、品畫面感,品語言的樸素美、凝練美、音樂美、修辭美。“品出”時,需要引導學生從“視覺、嗅覺、聽覺、味覺、觸覺等角度去表現描寫對象的形狀、色彩、質地、大小、數量、氣味、聲音,以及它們的運動和變化”去進行“品味”,然后讓學生寫景就不是難事。仿寫是“品出”的主要途徑,它可以將所學寓于所用。“品入”的目的是帶領學生認識文本,洞悉文本,穿透文本,“品出”是帶領學生走出文本,既積累語言的運用經驗,又使學生運用語言的能力更快、更好地提高。
通過閱讀訓練學生語感,其最終目的是引導學生將課文的語言材料內化為個人知識,提高聽、說、讀、寫的能力。要實現這個目的,必須遵循語感訓練的原則:要遵循學生的認知規律;選用的閱讀材料要有利于學生借用已有知識,有利于拓展學生的最近發展區;要做到教與學的同步發展。只有這樣才能使學生可思考、可感知、可接受、可提高,才能喚起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激發學生的靈感,調動學生的思維,增強訓練的效果。
三、靈活運用語感訓練的策略
單純的語感訓練必然枯燥無味,枯燥無味的方式必然引起學生的厭煩,因此,靈活運用語感訓練策略非常必要。
(一)語感訓練與生活體驗相結合
教育家葉圣陶先生說過:“要求語感的敏銳,不能單從文字上揣摩,而要把生活經驗聯系到語言文字上去。”生活作為一種非言語實踐,其體驗是一筆寶貴的精神財富。脫離生活體驗,語感培養就是一句空話,猶如無水之源、無本之木,顯得蒼白無力,自然重蹈“死讀書,讀死書”的覆撤。生活是語言的源泉,語感的培養最終離不開生活,要植根于生活之中。教師需要引導學生多觀察、多體驗、多積累生活經驗,學會體驗、揣摩和品味生活中的各種語言現象,誘導學生成為語感實踐的主體。當學生遇到課文中難以理解的語句,或者是作者表達出來的情感態度時,教師要引導學生將生活經驗與語言文字聯系起來,形成較為客觀與正確的認識。像這樣有意識地、持之以恒地進行引導與訓練,語感的培養一定能夠收到實效。
(二)語感訓練與感受美相結合
語感訓練時,要注意對學生進行形象感染和情感熏陶,讓學生在感受形象、激發情感的基礎上,逐步形成正確的審美觀,從而達到《語文課程標準》總目標所要求的“能初步理解、鑒賞文學作品,受到高尚情操與趣味的熏陶,發現個性,豐富自己的精神世界”的目的。例如《與朱元思書》一文中,作者吳均用濃墨重彩描繪了“奇山異水,天下獨絕”的優美、壯麗的圖景,同時又融入了對官場政治的厭倦和對功名利祿的鄙視的情感,可謂是“情隨景移,情景交融”了。在教授本文時,教師可以將課文中的美感體驗與語感訓練融合,引導學生認真品讀,讓學生感悟課文的主要內容,通過對意境畫面的剖析,引導學生“入境”。這樣學生不僅能夠感受到大自然的美,而且能夠啟迪靈性,領悟到作者那種“寄情山水以自娛”的不羈情懷。
(三)語感訓練與語境鑒賞相結合
語感訓練要讓學生在具體的語境中領悟其運用字、詞、句、語氣、修辭、論證方法等的精妙之處。這樣不僅把靜態的語言知識學“活”了,而且有利于在語境知識鑒賞的過程中滲透語感訓練。比如,在講授高爾基的《海燕》一文時,教師可以通過引導學生品讀感受語言環境,通過品味語言環境增強語感。可以對課文中的“讓暴風雨來得更猛烈些吧!”一句進行詞序的重新排列,變為“讓暴風雨更猛烈地來吧!”、“讓猛烈的暴風雨來吧!”。這三句所使用的詞語大致相同,只是排列順序做了些調整,語境卻因此發生了變化,所表達的意思也就不同了。語序的改變導致的語境的改變和表達意思的改變,雖然著眼點小,但是有利于學生逐步理解句子的含義,使學生的語感能力得到有效的訓練。
培養初中生的語言感知能力,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教師不僅要在理解感悟語言文字能力形成過程,掌握語感訓練的程序規律與原則的基礎上,靈活運用語感訓練的策略,而且要長期堅持深挖教材,啟迪學生的發散思維。另外還應引導學生關注自己的生活體驗,并積極與語言學習相聯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