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的東北亞形勢,呈現三點變化。
第一個是朝鮮半島問題的焦點和話題有所變化。較長時間以來,半島核問題是半島乃至東北亞安全的關注焦點,核問題的升級或趨緩也往往直接影響地區形勢的緊張或轉圜。但進入2021年以來,域內媒體和學界最關心的是中美關系,對地區形勢也更多從中美關系的角度和走勢來分析和研判。這一方面是因為中美激烈碰撞及其前景的不確定,勢必會對東北亞和半島的種種問題產生聯動影響;另一方面也是因為半島核問題的本質隨著中美博弈加劇而逐步凸顯出來。多年來半島核問題被視為地區安全的核心問題,很大程度上掩蓋了冷戰后地區格局失衡與大國博弈對該問題解決方向和方式的影響。應該說,話題的變化意味著半島核問題并非簡單的防擴散問題。
第二個是東北亞軍備攀升。3月,朝鮮宣布成功進行了新型戰術制導導彈試射;9月又多次試射導彈,包括遠程巡航導彈、鐵路機動導彈、防空導彈以及高超音速導彈;10月試射了新型潛射彈道導彈。
4月,韓國第一架隱形戰機下線,同時宣布將于2026年量產;8月,其自主研制的首艘3000噸級常規潛艇正式服役;9月首次成功試射潛射彈道導彈;10月進行國產運載火箭試射,雖然最后沒有實現衛星入軌,但舉國慶祝,媒體稱雖敗猶榮,因為此次試射意味著韓運載火箭技術取得很大進步。
第三個是域內關系組合微妙復雜。在中美博弈日趨激烈的背景下,有關雙邊關系與合作組合出現一些與前不同的情況。例如美日韓國家安全和外交部門高層會晤的頻度明顯增加,而中美在地區熱點問題上的磋商卻在減少。此外美日韓三邊,或者美日、美韓雙邊協調發出的信息也與以前相比有所變化,并非全是之前多見的強硬施壓,而是比較符合拜登政府4月完成對朝政策評估后的基調,即“將尋求經過調整的務實方式與朝開展外交”,只是迄今未見美韓等公開具體方案。從一些媒體報道看,美國要求先重啟對話后談交易條件;韓國大力推動簽署終戰宣言,朝鮮則強調美應先撤銷對朝敵視政策和雙重標準。這些都顯示對話呼聲下的各方考量并非更加相向,反而有散焦和相互制衡之感。
此外,在美國意欲強化同盟關系、在經濟和實力上形成對中國絕對優勢的動態下,日本對華關系出現后退,而韓日雙邊關系也一直未能有效回歸。
東北亞和半島形勢的新變化加大了對前景研判的難度。各種因素勾連,不太會再簡單重復圍繞無核化問題的緊張與緩和交替的局面,但撲朔迷離中總有相對確定的因素和不確定因素兩個方面。
確定因素有三點。一是中美關系的常態將會是碰撞多于合作,在地區事務上的協調礙于美國對華和對其盟友的戰略考量可能有限,對地區形勢影響消極面更多。二是半島無核化進程不會以朝鮮先棄核的方式取得突破。朝鮮對美國嚴重不信任,對拜登政府的期待不會更高,也不會放棄“對等同步”的原則。三是中國不會改變在半島問題上的一貫立場,這既是中國的安全利益所決定,也是作為大國責任擔當的體現。
不確定因素在于兩個方面。一是朝鮮在遭遇制裁和疫情下,仍然在有韌性地推進朝黨八大提出的新的五年計劃目標,對外政策也不失靈活,且相對穩定。但新冠疫情持續加大了朝方面臨的挑戰。韓國國防實力的提升和投入的加大也加深了朝鮮的不安全感,同時它認為美國對朝韓采取了雙重標準。二是韓國今年一度出現政界人士對華關系不當言論,這有其歷史和現實原因。作為美國盟友且在當前中美關系背景下,韓國高層數次表示“不選邊”,這恰恰表明其承受著被迫選邊的極大壓力。經濟合作是中韓關系的重要基石,但美國試圖重塑全球產業鏈、構建針對中國的科技聯盟,不斷加大對中韓經濟合作的干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