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的中東地區形勢,主要呈現四大趨勢,這些趨勢并非始于2021年,也不會止于2021年,影響持久深遠。
美國的中東戰略收縮態勢仍在持續。美國對中東地區的軍事干預程度和軍事部署規模都在明顯縮小。目前除常規駐軍外,美國僅在伊拉克和敘利亞部署有戰斗部隊。拜登政府已承諾,2021年底前將把駐伊拉克逾2500人的戰斗部隊全部撤出。若果真如此,美國在中東部署的戰斗部隊便僅剩駐敘利亞的800人,而敘利亞駐軍是否應保留在美國內也具有高度爭議。2021年美國對中東地區熱點事件的政治、外交干預意愿與力度也大幅下降。20世紀90年代以來,美國歷屆政府都會將巴以和談作為其中東政策的重要任務,特朗普政府也是如此,但迄今為止,拜登政府沒有提出任何關于巴以和談的方案,若無重大突發事件推動,未來可能也不會繼續“下功夫”。因此,拜登政府或成為過去30年來美歷屆政府中唯一未提出巴以和談方案的政府。美國對中東能源的依賴持續縮小,經濟利益也在縮水。2019年,美在中東的直接投資存量占其全球存量的1.5%,對中東貿易占其全球貿易的3.7%,但若排除以色列,中東地區僅占美對外投資的0.098%、對外貿易的2.6%。
阿拉伯國家與以色列關系緩和的態勢持續,阿聯酋與以色列構建全方位的雙邊關系。2020年底,以色列和阿聯酋、巴林、蘇丹及摩洛哥相繼簽署了關系正常化的和解協議。由此,整個阿拉伯世界的22國當中已有六個同以色列簽署和解協議。以色列曾在1979年、1994年分別同埃及和約旦簽署協議,隨后而來的和平被稱作“冷和平”,沒有經濟、社會和文化交流支撐。以色列與阿聯酋在2020年9月簽署《亞伯拉罕協議》后,雙方經濟、社會交往隨之而來。在當年協議簽署后的光明節期間,人口僅800萬的以色列便有2.5萬游客到訪阿聯酋。此外,2020年兩國簽署協議前,阿聯酋和以色列之間幾乎沒有貿易投資往來,年均貿易額僅500萬美元。但2021年,兩國貿易額有望達到10億美元。可見,此次阿以關系的緩和是全方位的。
阿拉伯國家經濟轉型壓力增大,外交政策發生新變化。2014年的油價下跌增大了阿拉伯國家的經濟壓力,多數阿拉伯國家著手進行經濟改革。當前,在全球氣候變化議題壓力下,傳統能源的重要性可能進一步下降,阿拉伯國家的經濟壓力因此進一步增大。于是,主要阿拉伯國家開始把首要任務從安全問題轉變為經濟發展,這在中東歷史上實屬罕見。隨著國家重點任務發生變化,很多中東國家的外交政策也相應出現變化。2021年,阿聯酋、沙特、卡塔爾、以色列、土耳其、伊朗等國間的關系均出現不同程度的緩和,一些熱點問題也有所降溫。經濟壓力也導致海灣國家之間開始激烈的經濟競爭,突出表現在阿聯酋和沙特之間。在沙特看來,阿聯酋在經濟上長期占沙特的“便宜”,沙特要從其手中“奪回”游客、投資和跨國公司的青睞。
“政治伊斯蘭”的影響有所退潮。自2011年發生所謂“阿拉伯之春”后,“政治伊斯蘭”運動在中東風起云涌,多個阿拉伯國家一度面臨被“綠化”的趨勢。但現如今,當時由“政治伊斯蘭”勢力執政的國家多已“改頭換面”。埃及、利比亞、也門、突尼斯等國都曾經由伊斯蘭政黨執政,但現在其伊斯蘭政黨均已下臺。越來越多的阿拉伯民眾認識到“政治伊斯蘭”無法解決民生和社會問題,“政治伊斯蘭”在阿拉伯世界街頭政治中所占的比重越來越低。

2021年10月1日,因新冠疫情延期一年舉辦的迪拜世界博覽會開幕。本屆世博會以“溝通思想,創造未來”為主題,是中東地區舉辦的首屆世博會。

迪拜世博會中國館“華夏之光”,以“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創新和機遇”為主題,外觀設計取意中國傳統燈籠,代表光明、團圓、吉祥、幸福。
從長遠看,以上趨勢對中東地區發展較為有利。過去,美國干預、阿以沖突、石油依賴和“政治伊斯蘭”等因素是中東陷入長年動蕩的重要原因。但從2021年的形勢看,中東地區整體上出現了矛盾緩和跡象。除也門內戰外,多個傳統熱點問題降溫,出現了近十年來罕見的趨穩態勢。在伊朗核問題上,美國與伊朗重啟核談判,盡管沒有取得實質性進展,但沖突烈度明顯下降。在沙特和伊朗關系問題上,雙方關系不斷惡化的態勢終止,兩國已舉行多輪和談。在巴勒斯坦問題上,2021年5月加沙沖突之后,以色列一直在同巴勒斯坦進行和談,取得一定成果。在利比亞問題上,利比亞東部政府和西部政府首次同意舉行大選,也同意讓外國雇傭軍和外國軍隊撤離該國。
然而,目前的緩和還只是一些零星跡象,尚未呈現太多實質性效果。由于在中東地區沒有哪對矛盾和熱點問題能真正得到解決,2021年的趨穩態勢今后會否長期延續還是個未知數。比如,美國已多次警告伊朗,核問題談判不能無限期進行下去,雙方近期重新攤牌的可能性不能排除。就沙特和伊朗關系而言,2021年10月底雙方在也門、黎巴嫩的競爭又有升溫跡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