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沈健
2021年10月28日,社交媒體巨頭馬克·扎克伯格將“臉書”(FACEBOOK)更名為“元宇宙”(META),宣布未來五年投入100億美元,把主營業務擴張到虛擬現實領域,推動其全球30億用戶進入“元宇宙世界”。
何為“元宇宙”?這個聽上去似曾相識的名稱很容易讓人聯想到電影里的“漫威宇宙”“DC宇宙”“平行宇宙”“多元宇宙”……扎克伯格引用的“元宇宙”概念也確實是受1992年出版的科幻小說《雪崩》啟發。
《雪崩》的作者斯蒂芬森是美國著名推理小說家,今年61歲,畢業于波士頓大學物理學專業,精通電腦和網絡。在他虛構的未來世界里,科技高度發達,人們不再需要出門,除了吃飯以外,工作、生活、娛樂都可以在網上解決。所以,那時世界上四個產業特別發達:電影、音樂、軟件應用和外賣。
“元宇宙”是《雪崩》中由頂級黑客建造的虛擬世界,人類可以通過VR設備以虛擬形象進入其中,來實現在現實生活中無從實現的“自由”。“雪崩”則是一款通過虛擬世界反作用于現實世界的電腦病毒,能讓進入“元宇宙”的人失去自我意識。書中主角希羅是一名給黑幫送披薩的外賣小哥,同時也是創造“元宇宙”的頂級黑客之一。在“雪崩”病毒開始戰勝黑客并威脅到虛擬現實本身時,希羅挺身而出拯救了世界。
這是個非常典型的“賽博朋克”風格故事。“賽博朋克”(Cyberpunk)由cyber(網絡)和punk(小混混)兩個詞組成,Cyber象征著控制,punk象征著反抗。在“賽博朋克”風格的作品中,世界科技發達,巨型城市毫無溫度感,大部分人生活環境逼仄,終日忙碌,只追求效率而沒有什么自我。《銀翼殺手》《人工智能》《攻殼機動隊》《阿麗塔》等電影就非常具有“賽博朋克”風格。
前衛的電影人早就向全球影迷們呈現過一個又一個精彩的“元宇宙”幻境。大導演斯蒂芬·斯皮爾伯格在2018年拍攝的作品《頭號玩家》呈現了“綠洲”這樣一個最接近“元宇宙”的游戲空間。故事設定在2045年,沉迷于游戲的大男孩韋德和很多人一樣,希冀通過通關游戲贏得巨額獎金來改善生活。
在“綠洲”里,玩家們幾乎可以進行除吃喝拉撒睡以外的一切活動。而在游戲世界之外,有VR/AR頭顯、體感服、萬向跑步機等硬件設備支持玩家的游戲體驗。《頭號玩家》描繪了“元宇宙”的藍圖,同時提醒世人它不能也不應成為人類生活的全部。
電影《黑客帝國》則呈現了一個體驗度更高、真相卻很殘酷的“元宇宙”——母體矩陣(matrix),那實為囚禁和奴役人類的牢籠。那時,人類在與人工智能的戰爭中慘敗,淪為向人工智能供電的“電池”。人工智能打造了一個完全復刻人類社會真實形態的母體系統,其沉浸式體驗感能騙過人的大腦,人“活”在其中,衣食住行照常進行,身體產生的熱能則被人工智能轉化成電力。
詹姆斯·卡梅倫導演的《阿凡達》其實也是一部“元宇宙”電影。男主人公杰克下肢癱瘓,他的化身阿凡達卻身體強健。當杰克第一次“進入”阿凡達的身體時,獲得了其失去行走能力以來從未有過的“自由”體驗,仿佛重生。
還有許多知名的影視作品,比如《創:戰紀》《異次元駭客》《勇敢者游戲》《時空玩家》,都講述了人類在現實世界和“元宇宙”之間“穿越”的故事。
電影啟發了人們的想象,無論是積極正向還是邪惡陰暗,“元宇宙”的宗旨都是為人類提供高度模擬現實生活的體驗。而在目前的技術條件下,“元宇宙”實現體驗的變革主要通過五個技術層面進行:VR(虛擬現實)、AR(增強現實)、NFT(非同質化代幣)、“區塊鏈”(屬于防偽技術)和“去中心化”(負責建立“平等”)。
2020年被認為是人類社會走向虛擬化的“臨界點”,2021年則是“元宇宙元年”,一部又一部科幻電影里所現的“元宇宙”正向人類步步走來,你準備好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