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顧2021年的南亞地區形勢,主要有四個突出特征。
印度政府施政遭受多重考驗,內外政策議程推進勢頭受挫。2021年是總理莫迪2019年連任后的第三個執政年,但4月第二波疫情大暴發,使印日增病例數量一度突破40萬人,日病亡數一度超4000人。疫情的嚴重反彈對印已經放緩的經濟可謂雪上加霜。11月19日,為平息持續一年多的農民抗議活動,莫迪政府被迫撤銷三項農業改革法案。這不僅影響印度農業改革進程,對其他改革議程也造成沖擊。
印度的大國外交依然活躍。莫迪政府堅持推行“多邊聯盟政策”,利用出任聯合國安理會非常任理事國之機,積極投身全球治理改革,對參與美西方倡議的各種機制和論壇尤為踴躍。2022年,印度將迎來獨立75周年,“新印度”愿景建設進入關鍵年份。面對疫情沖擊、經濟復蘇、北方邦地方選舉等壓力,以及復雜多變的國際地區形勢,莫迪政府施政能力將經受新的重大考驗。
大國在南亞戰略競爭加劇,地區重現集團對抗苗頭。拜登政府上臺后,沿襲前幾屆美國政府的南亞戰略思路,加大力度誘拉印度,遏制打壓中國、俄羅斯。美在深化與印軍事防務合作的同時,借應對疫情,與印深化在貿易投資、產業鏈等領域的合作。
盡管受到疫情影響,美印高層互動依然頻密。2021年,莫迪兩次出席美日印澳“四國機制”峰會(一次線上,一次線下)并與拜登舉行面對面會晤,美國務卿布林肯、國防部長奧斯汀也相繼訪印。在美日印澳四國機制框架下,日本、澳大利亞與印度間的防務合作更加深入,“馬拉巴爾”海上聯合軍演的范圍和課目不斷擴大。法國、德國、英國也紛紛把印度視為“印太戰略”支柱加大投入。
印度標榜“戰略自主”但實際積極策應美西方,加劇了南亞地區已隱約出現的大國集團對抗態勢。受邊界沖突影響,中印關系仍在低谷徘徊。印度堅持不合理和不切實際的要求,使雙方關于緩解邊境地區局勢的談判進展緩慢,其他領域合作也受到影響。此外,俄印戰略關系近年因印美過分走近而現裂痕。2020年的俄印年度峰會未能如期舉行,俄與巴基斯坦的關系則不斷升溫。2021年4月,俄外長拉夫羅夫訪巴,兩國宣布在能源、貿易與軍事領域加強合作,并繼續舉行聯合軍演。

2021年10月20日,阿富汗問題“莫斯科模式”會議在莫斯科舉行,前排左五為阿臨時政府副總理阿卜杜拉·薩拉姆·哈納菲,左四為阿臨時政府代理外交部長阿米爾·汗·穆塔基。
阿富汗國內局勢突變,南亞地區安全面臨新的復雜形勢。2021年8月,美國倉皇撤軍導致阿富汗加尼政府突然垮臺,塔利班迅速控制全國,持續20年的阿富汗戰爭結束。阿富汗國內變局是美西方強行推廣“民主自由”大潰敗的結果,但美西方不愿面對塔利班重新上臺的現實,企圖在阿和平重建問題上“甩鍋”。阿富汗鄰國及時就阿形勢協調立場,努力發揮引領作用,盡力助阿止亂回穩。
阿富汗變局的外溢影響周邊,南亞地區安全形勢的不確定性進一步增大。阿富汗塔利班重新上臺后,其治國理政能力備受考驗,如何維系內部團結、恢復經濟、打擊“伊斯蘭國”呼羅珊分支等極端勢力、奉行溫和伊斯蘭政策爭取國際承認等,成為最突出問題。阿富汗人道主義和難民問題形勢更為嚴峻。2021年2月,印巴在包括克什米爾地區實控線在內的兩國邊境地區達成停火。3月,巴軍方領導人呼吁把外交重心轉向地緣經濟,謀求改善與印度的關系。但阿富汗變局引發印巴新一輪地緣政治競爭,南亞安全形勢更趨復雜多變。
南亞經濟挑戰增多,“后疫情時代”地區發展面臨復雜轉型。近年來,受印度經濟快速增長拉動,南亞一度曾為全球經濟增長最快的地區之一,孟加拉國更是“一枝獨秀”,巴基斯坦、斯里蘭卡等也有不俗表現。2021年,南亞經濟受疫情沖擊增速下降,復蘇勢頭不穩。更嚴峻的是,地區經濟復蘇增長還面臨氣候變化、綠色轉型、新技術新業態等多重問題。南亞最大的挑戰是發展,最大的機遇也是發展。新冠疫情暴露了地區根深蒂固的不平等和脆弱性問題,但也為開辟一條通往更公平、更強勁復蘇的路徑提供了契機。“后疫情時代”南亞經濟社會發展需要各國政府制定并實行全民社會保險計劃,更加重視弱勢群體保護,更加關注糧食安全。
南亞實現可持續發展的關鍵在于解決貧困問題,但無論是減貧還是應對氣候變化、加快綠色轉型,都需要巨額投資。據世界銀行預測,到2050年南亞地區綠色轉型投資需求將達3.4萬億美元,僅住房建設節能達標一項就能提供1.5萬億美元的市場。然而,由于南亞地區深受地緣政治、領土爭端、宗教矛盾等影響,區內貿易投資、人員交往一直處于極低水平。但機遇與挑戰并存。中巴經濟走廊建設等“一帶一路”項目有利于提升區域內外互聯互通,對南亞區域經濟發展合作及一體化也有一定促進作用。此外,阿富汗局勢變化雖帶來不確定性,但也為聯通南亞、中亞、西亞帶來機遇。如何推動各方加強合作,共謀穩定、共促發展,需要南亞各國顯示戰略遠見,展現政治決斷力和踐行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