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南亞雖局部出現一些出人意料的變化,但總體穩定。其年度形勢可概括為四個關鍵點:疫情的反復沖擊打破了一些國家良好的抗疫形象;緬甸政治“黑天鵝事件”產生了連鎖反應;東南亞“選邊站隊”的壓力增加,但中國—東盟關系提質升級;各域外力量紛紛在東盟布局。
關于東南亞疫情。目前一些東南亞國家正從清零政策轉為與病毒共存政策。2021年10月9日,被譽為“抗疫優等生”的新加坡正式宣布調整清零防疫政策,開始執行與病毒共存的新政策。此前,越南開始推行經濟抗疫“兩不誤”政策,泰國也推行了“學會與病毒共存”政策。
關于東南亞經濟。受疫情影響,上半年東南亞國家經濟形勢總體慘淡,一季度多數國家經濟為負增長,二季度有明顯復蘇跡象,向好發展。第一大支柱產業旅游業未有明顯恢復,開發國內市場成為恢復旅游業的主要方向,“疫苗護照”則成為恢復旅游業的有力工具。
疫情及防控措施對加工制造業造成了沉重打擊。疫情限制了經濟活動,導致失業率激增,貧困人口規模擴大。疫情沖擊經濟所引起的社會問題又反過來沖擊經濟,造成雙向惡性循環。

2021年8月17日,印度尼西亞望加錫洛薩里海灘旁,76艘漁船列隊拉起一面長達1000米的印尼國旗,慶祝國家獨立76周年。
關于緬甸局勢。2021年2月1日,緬甸軍方扣押國務資政昂山素季等民盟高層官員。為此東盟國家于4月召開緬甸問題特別會議并達成“五點共識”,但收效頗微。10月舉行的東盟峰會未邀請緬甸軍政府領袖敏昂萊出席。
關于大國在東南亞的競逐。9月,美英澳宣布建立三方安全伙伴關系(AUKUS),此舉給東南亞造成三重威脅:威脅東盟的“中心”地位、加劇地區核擴散風險、加劇東盟“選邊站”壓力。9月24日,美日澳印四方安全對話(QUAD)在華盛頓舉行首次面對面峰會。
在整體策略上,拜登政府對東南亞外交是以“小項目”推動“大合作”。一是通過四方機制,打造“QUAD+”模式,將東南亞的新加坡、越南等國納入這一新機制,試圖打造地區安全合作的新架構,在南海問題上開展深度合作;二是通過美國—湄公河伙伴關系,對沖瀾湄合作機制的影響力。不難看出,隨著美國“印太戰略”的深化,美國高官頻訪東南亞表明了拜登政府對東南亞的重視。美方主要聚焦于三個重要議題:安全、經濟與抗疫,把南海問題當成加強與東南亞國家安全合作的重要“驅動力”,新加坡和越南被美國視為加強南海軍事存在的重要依托。
但與美方意愿大相徑庭的是,中國成為助力地區發展穩中向好的重要因素。2021年是中國與東盟建立對話關系30周年,中國積極向東南亞國家提供抗疫支持、中國—東盟貿易額在疫情中逆勢上揚、雙邊關系提質升級等,使中國同東南亞更加血脈相連,并取得一系列合作成果。東盟與中國由戰略伙伴關系提升為全面戰略伙伴關系,“瀾湄合作”第六次外長會在重慶召開,中國正式申請加入《全面與進步跨太平洋伙伴關系協定》(CPTPP),中老鐵路于2021年12月3日通車,《區域全面經濟伙伴關系協定》(RCEP)也將于2022年1月1日生效。

FOJHhvRUjxooSfqsD9uO7A==2021年9月10日,第18屆中國—東盟博覽會暨中國—東盟商務與投資峰會在廣西南寧開幕。圖為馬來西亞總理伊斯邁爾在開幕大會上發表視頻致辭。
隨著中美博弈進入深水區,東盟各國對中美在東南亞博弈的增強表示擔憂和焦慮,但由于其自身難以起到協調作用,并且也不希望成為大國競爭的犧牲品,所以保持適度謹慎、盡量在中美之間保持中立,成為東盟的策略選擇。在南海問題上,東盟相關國家并未追隨美國的腳步,東盟地區論壇僅僅表達了和平解決南海問題的愿望。當下東盟的主要政治目標是在與雙邊接觸的同時保持地區內的團結一致、防止由于“選邊站”而造成失去自主權的風險,這些目標已在東盟應對中美在地區安全、地區多邊主義和地區經濟發展等方面的戰略競爭中明確地體現出來。
域外多方勢力在東南亞展開博弈。日本加強在東南亞國家的軍事影響,3月,印尼防長訪問日本,雙方就加強軍事合作達成共識;日本與老撾的戰略伙伴關系也在加強。歐洲方面,7月,英國國防大臣訪越,稱英方支持南海仲裁案結果,并將加強在“印太”地區的海上力量。8月,英國正式與東盟建立伙伴關系。9月,歐盟委員會發布《歐盟印太合作戰略》,標志著歐盟官方的整體性“印太戰略”正式出爐。俄羅斯方面,4月,菲律賓總統杜特爾特與普京總統通電話,共同重申進一步加強合作。3月,俄羅斯副防長出訪緬甸,參加緬甸建軍節及閱兵儀式,6月,緬甸軍方領導人敏昂萊出訪俄羅斯。緬俄互動說明雙方關系在緬甸軍方接管政權后出現明顯升溫跡象。這一系列事件凸顯東南亞正成為多方勢力相互較勁的重要角力場。
展望2022年東南亞局勢。一是政治形勢發展將總體穩定,出現新的“黑天鵝事件”概率不高。緬甸不太可能發生內戰或被外國軍事勢力直接干涉、不會退出東盟,東盟更不會解體;二是在外部力量作用下,臺海和南海問題有可能形成某種聯動;三是地區國際關系總體平穩,經濟有望逐步恢復增長,疫情防控與經濟發展之間的平衡會有所起伏,但各國政府會逐步傾向于后者,否則可能會引起更大的民生問題及由此帶來的民怨;四是將于2022年初生效的RCEP有望提振東南亞經濟恢復和增長,但是否會成為有效的“強心劑”還有待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