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星輝
摘要:隨著技術的變革,新聞傳播也發生了顛覆性的變化。相對傳統媒體如報紙、廣播、電視等,新媒體作為一種新興傳播形式,為科學家形象塑造帶來了機遇和挑戰。我們應充分利用新媒體的便利和優勢,使新媒體成為塑造科學家形象的一大利器,讓科學家形象更為立體化,以不斷增強公眾對于科技工作的認同感,更好地弘揚科學精神、傳播科學思想和倡導科學生活。
關鍵詞:新媒體 科學家形象塑造 新時代科學家精神
塑造良好的科學家形象,既是弘揚新時代科學家精神的客觀要求,也是新媒體時代一個重大的傳播命題。如何讓科學家們擺脫“高大全”“臉譜化”的公眾印象,從而讓公眾更愿意親近和理解科學?應該說,新媒體的蓬勃興起,為科學家形象塑造提供了多維視角,也對新聞傳播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一、傳統媒體語境下的科學家形象偏差
在一定意義上,科學家形象已經成為一個國家時代背景、社會風氣及經濟發展水平等諸多因素的綜合折射,有著深遠的社會影響。它可能直接影響科學政策走向和公眾對科學的態度,甚至影響公眾的科學興趣和職業選擇。
遺憾的是,我國科學家的整體形象,在公眾的印象中,還是出現了一些偏差。2009年和2014年我國的兩項調查均顯示,絕大多數公眾眼中的科學家形象都很崇高,但臉譜化、模式化程度也較高。
在一些公眾的心目中,科學家要么是清貧木訥的書呆子,要么是完美無缺的世間圣人,要么是不食人間煙火的偏執狂。以至于有科學家在公開場合無奈發問:“我們可以不窮不神圣嗎?”
這個靈魂式的發問,或許在一定程度上代表著科學家群體的心聲。
不得不說,科學家形象的偏差,在一定程度上與傳統媒體語境下的科學家形象塑造密不可分。
由于在技術上受時空限制,傳統媒體采取的是單向的信息傳播,往往只能截取最有新聞價值、迎合大多數人閱讀取向的新聞信息,因而難免高度概括化甚至抽象化。特別是長期以來,傳統媒體在典型報道中雖然也推出了一批又一批具有時代精神和高尚人格的科學家,展現出科學家的家國情懷和奉獻精神,記錄了他們對科技事業孜孜不倦的追求步伐,但典型報道中出現的“臉譜化”“同質化”“標簽化”等問題不容忽視。
我們時而會看到這樣的報道:一提到海外歸國科學家,總免不了“放棄國外高薪”之類的說辭;一成不變的還是那句“科學沒有國界,但科學家有自己的祖國”;若是獲得了巨額獎金,科學家就一定得慷慨地捐出去。更要命的是,在一些媒體的報道中,科學家們就得抱病工作、以苦為樂、不求索取,仿佛科學家不受難、不受窮,其道德形象就不能高大起來。
不過,時至今日,隨著新媒體的興起,公眾接受信息的渠道變得多元起來。隨著公眾素質的提升,模式化的報道和刻板式的描摹,非但不能讓科學家的形象凸顯起來,反而容易讓人感到不可信,傳播效果可能適得其反,這對科學家形象塑造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二、新媒體傳播讓科學家形象更為立體化
值得注意的是,近年來,科學家形象已經逐漸向世俗化和人性化轉變,他們常常出現在公眾視野中,通過媒體與公眾互動,用他們的能言善辯或幽默風趣,改變了公眾印象中千篇一律的科學家刻板形象,使得公眾更加愿意走近科學家群體,更加愿意走近科學、理解科學。
在我國,曾為科技事業發展作出過巨大貢獻的老一輩科學家,他們身上那種胸懷祖國、勇攀高峰、淡泊名利、潛心研究的精神氣質,已經成為幾代中國人不可磨滅的集體記憶。
不過,不同的時代,科學家精神必然有不同的時代內涵。公眾只有對科學家整體形象有更豐富的認知,才能對科技事業有更強烈的認同感,也才能讓新時代的科學家精神得到更好地傳承和弘揚。
特別是在新媒體傳播生態中,對科學家的形象塑造必然有不同于過往的要求。一方面,社會輿論不能一味要求犧牲科學家的個人利益,而是要鼓勵愿意奉獻的人獲得正當的酬勞,通過科學走上致富之路,如此才能彰顯科學家的人生價值,彰顯主流的價值取向;另一方面,在新時代,公眾能夠也愿意接受科學家的不完美,他們需要接地氣的“人”,而不是高高在上的“神”,因此要讓科學家的角色回歸到“人”,這樣的科學家形象才具有強烈的時代氣息。
隨著網絡技術的高速發展,我國的網民人數已躍居全球首位。根據《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截至2021年6月,我國網民規模已達10.11億,較2020年12月增長2175萬,互聯網普及率達71.6%。網民基數龐大不說,調查還顯示,我國網民中的高學歷與年輕人群體更習慣于從互聯網獲取資訊和服務。
新媒體和網絡傳播的深度結合,打破了原有的信息傳播模式。閱讀方式更多地從“紙”變為“端”,海量的資訊帶動了碎片化的傳播和快節奏的閱讀,圖片和視頻也比傳統的文字更為直觀和立體。
新冠疫情期間,我國著名呼吸病學專家鐘南山第一時間趕往武漢并投入戰斗。至今,很多人依然記得網上刷屏的一張照片,那是鐘南山在高鐵餐車上閉目小憩的瞬間。一圖勝千文,新媒體傳播讓人們看到了這位85歲老科學家“脆弱”的另一面。那滿是疲倦的臉龐,讓無數國人動容和心疼。
三、科學家形象塑造的新媒體策略
在科技蓬勃發展的今天,互聯網等新興媒體的迅速崛起,帶來了傳播方式和傳播內容的雙重變化。形式豐富、渠道廣泛、覆蓋率高且交互性強等特點,讓新媒體比傳統媒體具有更強的傳播優勢。憑借著先天的技術優勢,新媒體能更加高效地觸達手機端的用戶,從而展現出強大的社會影響力,極大地拓展了社會輿論的空間。
我們應充分認識到新媒體為科學家形象塑造所帶來的新機遇和新挑戰,利用新媒體的便利和優勢,從新技術、新角度、新挑戰等方面加強實踐和探索,使新媒體成為塑造科學家形象的一大利器。
一是利用新技術傳播新形象。從傳統的電腦端到便捷的手機端,5G、VR等技術的迭代更新,帶來傳播手段的不斷創新,也讓公眾有了更好的視覺體驗。如今,只要隨身攜帶一部智能手機,下載一個視頻編輯軟件,幾分鐘之內就能生產出一條短視頻。由于新媒體的短視頻傳播具有生產高效、傳播高速等特點,在一些重要場合,我們應敢于使用新媒體,借助VR、5G等新技術傳播科學家愛國、敬業和親民的新形象。袁隆平院士去世后,關于社會各界悼念他的一些視頻在網上爆紅,就產生了良好的傳播效果,激起了國人對科學家群體的崇敬之情。
二是巧借新角度呈現新魅力。新媒體的的海量資訊,顛覆了過去媒體對于科學家形象塑造“選擇性記錄”的特點,多渠道、多角度的“全景式記錄”漸成趨勢。我們應充分利用文字、圖片和音視頻等綜合報道方式,從新角度來觀察科學家群體,將觸角深入到科學背后的科學家狀態,為公眾呈現他們鮮為人知的另一面。不同的科學家,個性迥異,治學風格也必然有所不同,這就要求我們在塑造科學家形象時,要巧借新角度呈現新魅力,善于利用新媒體抓取和刻畫科學家最具個性的特征,讓出現在公眾面前的科學家形象更加飽滿和立體,更富有人情味。
三是應對新挑戰展現新作為。互聯網新媒體“去中心化”“雙向互動”等傳播特點,既為媒體在科學家形象塑造方面帶來了新機遇,也構成了一定的新挑戰。新媒體時代,人人都有麥克風,網絡上也不乏非理性的聲音,我們要及時發揮主流媒體的輿論引導功能,面對網絡上的雜音和噪音,要敢于發聲,要敢于捍衛科學家的光輝形象。當鐘南山之子佩戴愛馬仕皮帶接受媒體采訪受到無端攻擊和質疑時,正是媒體及時撰文《科學家們“配得上”好生活》給予有力駁斥,起到了舉旗定向的輿論引導效果。
四、“新媒體恐懼癥”與科學家形象塑造
新媒體的興起,讓科學家有了更多“拋頭露面”的機會。按道理,應該有更多的科學家站出來,接受媒體采訪也好,對公眾開展科普也好,都是一次次塑造科學家形象的良機。但是,縱觀近年來的重大公共危機事件,鮮有科學家在第一時間內“發聲”,為科學正名。即便在平時,患有“新媒體恐懼癥”的科學家也不少。因為怕新媒體“炒作”、擔心不好把控,面對記者的采訪要求時,婉拒和躲避便成了一些科學家本能的反應。
早在新冠疫情暴發之初,互聯網上就出現了一些雜音,那時候,公眾對新冠病毒的認識非常有限,另一方面,互聯網上的信息又魚龍混雜,科學家的“失語”,難免會加劇新媒體輿論場上的各種猜測和揣度。
風口浪尖之上,科學家的一舉一動必然廣受關注,稍有不慎就有可能“引火燒身”,讓自己成為網絡暴力的靶子。這樣的心態固然可以理解,但在大是大非問題上,通過媒體理性發聲和科學發聲,即便一時沒能完全消除公眾的“誤解”,也能在一定程度上讓公眾看到科學家群體的道義擔當。
塑造良好的科學家形象,不僅僅是媒體的責任,更需要科學家群體的大力配合。這在很大程度上,要求科學家改變低調、內斂的傳統作風,以更高的媒體素養克服“新媒體恐懼癥”,給予媒體和記者更多的信任感,為中國科學家的職業尊嚴敢發聲、會發聲,讓中國科學家成為“夜空中最亮的星”。
在這方面,鐘南山、李蘭娟等國士名家堪稱典范。面對公眾對新冠疫情的關切,他們在百忙之中頻頻借助新媒體,答疑解惑,積極參與社會討論。他們的一言一行影響巨大,不但為中國科學家樹立起了權威負責的形象,還最大限度滿足了公眾對于新冠疫情的知情權,一次次傳遞出了戰“疫”必勝的信念,成為公眾克服恐慌并勇敢面對新冠疫情的科學指南和“定海神針”。
同樣值得稱贊的,還有中國科學院院士歐陽自遠。作為中國月球探測工程首任首席科學家,他帶領團隊攻堅克難,終于把古老東方的“嫦娥奔月”傳說變為現實,他也因此贏得了“嫦娥之父”的美譽。但在媒體面前,歐陽自遠并沒有端出大科學家的“架子”,他真正做到了“謙虛是一種習慣”。至今,年過八旬的他,依舊奔波在科普的道路上,甚至一連數年,每年舉行科普報告會達到50多場。他努力向公眾講清楚一些所謂超自然現象背后的科學知識,幫助人們破除迷信,樹立起對科學的信仰。
總之,在新媒體時代,“科學家形象塑造”的命題不容回避,只有深入把握新媒體的傳播規律,用“四力”武裝自己,敢于嘗試和探索,敢于發聲和亮劍,才能把科學家形象塑造得更好。當然,塑造良好的科學家形象,離不開科學家群體的積極配合,更離不開公眾科學素養的不斷提升。每一位科技新聞工作者都應該以高度的責任感和使命感,擁抱新技術,做好新傳播,以更好地弘揚新時代科學家精神,為科技自立自強創造良好的社會輿論氛圍。
參考文獻:
[1]李紅林.讓公眾看到更立體的科學家[N].中國科學報,2020-06-02.
[2]李燁,葉明.國外關于學生眼中的科學家形象的研究[J].外國中小學教育,2009(4):57-65.
[3]何光喜,馬纓,王奮宇,薛姝. 科技工作者公眾形象研究的現狀和問題[J]. 科學學研究,2008(3):480-486.
[4]朱鵬.新媒體時代傳播新趨勢探析[J].記者搖籃,2021(06):101-102.
[5]席亮,魏秀,馬新勇.弘揚新時代科學家精神 從塑造鮮活的先進典型形象做起[N].科技日報,2021-02-08.
[6]薛品,何光喜,張文霞.互聯網新媒體對科學家公眾形象的影響初探[N].科普研究,2014-09-03.
(作者單位:科技日報社貴州記者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