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光,李碩,劉宇
(天津理工大學 藝術學院,天津 300384)
本文綠道規劃選址于天津市西青區楊柳青鎮,南運河元寶島地區一側,沿欣楊道和東園路進行綠道的整體規劃設計研究。對楊柳青鎮場地的歷史、空間、文化、生態問題進行探索分析,并結合南運河沿岸的濱水氣候和場地條件,尋找適合該地段的綠道規劃策略。本文在對楊柳青鎮綠道進行解析的基礎上,提出通過綠道規劃設計協調楊柳青自然生態、文化資源、游憩需求等方面協同發展問題,以低影響開發理念為基本出發點,通過實地調研、特征分析、功能解析、方案對比及規劃設計五個層面,研究楊柳青段綠道生態保護優化形式,提出具有參考價值的規劃設計策略。
天津楊柳青鎮作為京杭大運河連接南北東西的首要漕運樞紐碼頭和物資、人文交流的集散地,包含了最具代表性的南運河風俗、年畫、宗教、城鄉和民俗文化等。本文從人群活動體驗與生態協調發展的角度出發,注重楊柳青段運河文化與生態的協同發展,提出適合綠道規劃與生態保護相結合,歷史文化與文化遺產保護協同發展的研究方向,基于“低影響理念”提出適合南運河楊柳青段綠道的規劃設計策略。
綠道理念發源于美國和歐洲,20世紀90年代逐漸在國內發展起來,現今,綠道已廣泛應用在各個領域,形成獨特的自然和人工的景觀走廊。
綠道作為實用性與景觀串聯性強的線性開發景觀,具有場所空間開放性、生態多樣性、產能效益性和安全實用性的特征。主體對周邊屏障的穿透感非常強烈,與周邊自然環境或人工構筑物連接,形成完整的綠道體系。
綠道的構成要素分為整體性構成要素和節點性構成要素。基于景觀自然群落、基本的土壤和水源、可持續的生境條件,形成循環閉合的生態系統,構成綠道必不可少的綠色生態基底。同時,多樣化的綠道動線形式是其最重要的構成要素,主要分為步行慢跑道、自行車道或綜合慢行道,以及連接或穿越周邊交通干道的接駁銜接設施。景觀節點作為綠道內部休憩的錨點是綠道體系中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節點處應設有便捷的配套設施,為使用者提供便利。綠道的服務設施由驛站、配套服務設施、標識等組成,綠道服務設施綜合考慮使用者人群屬性、多種功能需求及區域發展訴求等分級設置。
綠道功能與低影響開發理念的共同之處在于以人為本,以實用性為前提,共同提升景觀效益為目標,將人文因素與自然生態巧妙結合,從人的行為需求出發,基于生態保護,提升景觀特色,維護生態平衡,尋找兩者之間和諧共生、相輔相成的方法。綠道的研究規劃為緩解城市的交通壓力、提高空間的利用效率帶來了顯著性作用,而這些功能的實現離不開低影響開發理念帶來的指導意義。例如,綠道選線及走向與附近的土地性質和利用情況息息相關,作為綠道的生態基底,需要從實際情況出發,選擇合適的研究材料,將低影響開發理念的措施技術與其相結合,從而實現綠道規劃的生態效益。
低影響開發理念作為低碳性和可持續性發展的理念,具有分散性、小規模的特點,非常適合應用于城市線性綠道的規劃設計中,加之符合運河保護策略,把低影響開發理念中的滲透、儲蓄、調節、凈化等技術措施和綠道相結合,達到綠道最佳的實用效果。保護和改善生態環境、減少能源消耗、控制資源利用是低影響開發理念發展的核心。綠道與低影響開發理念相結合的本質是將道路和生態相融合,在傳統道路的基礎上,與生態建設協同發展,突破傳統道路的枷鎖,完善道路的基本功能。
目前,綠道規劃發展已逐漸普遍,全國各地都逐漸興起規劃熱潮,但缺乏生態技術與理念的支撐,規劃單一,僅僅滿足通行功能,缺少可持續性發展的有力支撐,地域特色和人文需求度不高,且又因基本地理信息數據的不完善等,導致無法真正實現綠道的長久性、科學性發展。因此,綠道的設計研究應完善于以下幾個方面:
1.貫穿生態效益
生態是綠道及周邊環境的保護屏,穩定的生態網絡可貫穿整體綠道體系的穩定,并輻射周邊的環境生態。一方面,在低影響開發理念的引導下對綠道的物種多樣性進行保護,結合當地的氣候、日照等場地條件,搭配適宜當地生長的場地植物景觀和創造特色區塊綠道節點。另一方面,在低影響開發理念下的生態技術,通過不同材質及土壤的搭配,形成可循環的生態系統,形成綠道生態圈。
2.場地協調規劃
綠道場地的空間格局在不同的地域或場地,具有不同的規劃體系,在低影響開發技術下,因地制宜豐富綠道規劃的空間層次,通過提煉綠道核心主題,制定適應場地空間中綠道的技術和生態體系。同時,降低對綠道及周邊環境的影響,營造場地的空間變化,協調場地的土地、景觀、人文及周邊土地環境的關系。
3.人文需求更新
綠道的規劃研究與人群心理密切相關,低影響開發理念在生態中雖然已經廣泛使用,但對于生態的人文普及和認知感較低,可供人群參與的綠道生態互動體驗較少,人群的心理需求和愿望無法得到滿足。因此,綠道的規劃研究,可適當增設對低影響開發技術等生態知識的科普和傳播,如生態裝置等,創造觀賞價值高的綠道景觀,吸引參觀者進行互動體驗,從而帶動良好的旅游經濟效益。
4.因地制宜創新
綠道的規劃發展不僅需要考慮到生態效益,根據綠道所在場地資源進行整合提煉運用,也是當前綠道規劃研究的關鍵問題,低影響開發技術理念下的技術支撐,離不開特色資源的創新融合,因地制宜的綠道構成要素或空間表達形式,是綠道在各區域內合理存在的關鍵,也是綠道成為區域特色、有效連接空間節點和實現多元功能價值的關鍵。
低影響理念下綠道游徑通常包括游步道和騎行道,是綠道必不可少的主要構成部分。低影響開發理念下的透水鋪裝形式,綠道通常采用低成本自然鋪裝材料,滲透涵養水分、吸收地表溫度、減少噪聲、凈化雨水、減少污染。低影響開發理念下,綠道生態圈層的構建是綠道可持續性發展的關鍵技術手段。綠道雨水生態循環圈層,可分為三個階段,分別是源頭排減設施、中途傳輸設施和末端調蓄設施,層層遞進,通過補充地下水,削減峰值徑流,集蓄利用,凈化雨水,傳輸雨水,實現雨水的再利用和水文循環。
本文選定的研究范圍位于天津市楊柳青鎮青靜路至柳霞路間運河段沿線。楊柳青古鎮是以御河景觀為軸線的古鎮民俗旅游景點,楊柳青廣場、楊柳青年畫館等新的民俗旅游環境資源豐富,四季氣候變化明顯,自然降水多集中在夏季。目前,土地利用現狀局部較為單一,該段綠道規劃設計選址范圍,周邊以住宅區為主,沿線有很多代表性的歷史遺存點,當地市民和外來游客活動范圍,多集中在運河沿岸的楊柳青古鎮石家大院附近。
通過現場調研得知,目前,綠道選址范圍屬于待拆遷村鎮,大部分區域已建成現如今的小區住宅,極小一部分“釘子戶”選擇不拆遷,保留原始的村落樣貌。運河沿岸道路處于閑置狀態,交通沒有明確的道路界限,無法實現機動車與非機動車的分離。場地內綠地分布不均衡,綠道景觀的城市整體特色逐漸消失,景觀綠化覆蓋率低,缺少表現地域文化的植物和綠地;道路鋪裝形式化,區域功能界限模糊,機動車與非機動車道路混用,存在較大的安全隱患;同時,道路實用性、空間感和趣味性較低,整體基礎設施配置不完善,運河沿岸缺少明確的標識系統和可供人群活動的便捷休憩設施,與楊柳青歷史古鎮的發展文化定位不符;運河沿岸親水平臺的安全性較低,防護性措施不足,排水設施系統仍需完善,且缺少人群的參與感、互動性和體驗,大運河文化價值與人文精神未得到充分展現,可持續性綠色發展的理念較差,疏于日常管理和維護。
1.合理利用,完善功能,優化空間
天津南運河楊柳青段綠道的主要功能旨在為楊柳青鎮的使用人群提供一條以自然風貌為特征主體的景觀廊道。綠道規劃設計主要考慮三個基礎要素,分別是自然生態要素、人文要素和交通要素。首先,綠道選址靠近天津市南運河沿岸濱水地段,該段綠道空間設計以南運河為軸線沿運河串聯綠道游徑,構筑2~12米寬度不等的綠道,包含景觀帶、騎行道、步道和景觀節點等。其次,綠道的規劃設計滿足當地居民和游客的需求,完善相應的服務設施,合理利用空間,實現綠道的連通性和連續性,綠道連通性主要集中在交通樞紐節點、接駁轉換節點和公共服務需求節點的連通上。綠道的連續性主要體現在綠道生態圈層的可持續性和完整性,結合楊柳青當地居民和外來游客的出行意愿和舒適性,形成富有層次的綠道景觀生物屏障,消除視野障礙,連接重要的節點和人流集中地點,構建合理的綠道游徑。
交叉口在楊柳青段綠道的行人過街和交叉口處,是行人、自行車與機動車的沖突點,大約是80%的交通事故點,也是綠道設計中無法回避的關鍵節點。為確保高質量的綠道空間,在綠道過街處,綜合楊柳青的現有人、車流量,設置獨立的自行車道和人行過街通道,并設置路中安全島、獨立的行人信號燈和自行車信號燈,減少安全隱患,提高綠道的使用效率。
2.改造場地,調整邊界,加強引導
依據綠道分區的功能定位,優化原有空間的組成與聯系。利用楊柳青場地的變化和古鎮特色植物群落的配置,串聯起綠道的活動空間。調整原有單一的空間系統,豐富空間序列,加強和提升游人行走的趣味性和體驗感。確定綠道的主題,采用相應的設計要素來充實主題,形成獨特的風格。靠近城市有特色的路段應該增加綠道空間的開放程度,與城市意象相銜接。運用不同的手法引導視線,豐富綠道邊界。
楊柳青段綠道使用人群出行方式,以自行車和機動車為主,從低影響理念的角度出發,設置綠道邊界的帶狀防護帶,形成綠道景觀生態圈,以區分場地的使用性質,同時達到生態循環的效果。在節點路段,設置物理隔離,并通過不同材質樣式的鋪裝形式,加強引導,優化行人、非機動車和機動車的出行空間,減少不必要的安全隱患。
3.生態調節,合理配置,低碳發展
運用低影響開發理念下的相關技術元素,通過搭配適宜當地生長的植物,營造出適宜綠道發展的植物生境。例如,在騎行道和步行道進行透水鋪裝,減少路面積水,采用適合綠道節點的雨水花園、植草溝等技術,提供相應的雨水排蓄、凈化等功能,達到最大生態效益。同時,盡量保留長勢良好的現狀植物和代表性的植物,尤其是古樹名木及高大喬木。在營造景觀空間序列的同時,展現其歷史風貌。利用原有場地資源,用最少量的人工干預、最人性化的設計和工程,充分滿足現代城市人的需要,創造一種人與自然和諧的生態與人文空間。
4.區域規劃,節點布置,便捷設施
天津南運河楊柳青段綠道是串聯石家大院旅游景區和京杭大運河的紐帶,可觀和可達的景觀節點是綠道體系中重要的組成部分。楊柳青段綠道主要的節點空間在串聯性和連續性的同時,每個區域都應有其不同的空間變化,不僅增加了空間的趣味性,也體現了綠道的不同特征。游客通過綠道的不同節點空間變化,分辨綠道所在的不同區域,帶來空間和視覺上的不同體驗,增加區域空間的可辨識度。在楊柳青綠道的節點設置楊柳青鎮特色文化體驗活動和駐足的觀景眺望點,對綠道空間變化加以區分,形成獨特的景觀綠道。
楊柳青段綠道的審美和公眾參與度,是構建綠道的策略關鍵,而綠道的可達性決定了綠道的實用效果。例如,在楊柳青綠道的過街處和綠道通往居民小區的入口處,可增設路中安全島或抬高過街通道和無障礙坡道等,有效降低自動車在通過過街通道時的車速,保障行人和自行車的安全,方便附近居民的出入通行和行人的過街安全。
5.完善設施,突出特色,標志景觀
綠道的服務設施由驛站、配套服務設施、標識等組成,綠道服務設施綜合考慮使用者人群屬性、多種功能需求及區域發展訴求等分級設置。例如,以全景牌、景觀解說牌、導引牌、警戒忠告牌為主要內容的標識系統。配套設施的設置與楊柳青當地的文化發展需要相結合,提取楊柳青代表性元素。例如,楊柳青年畫娃娃抱魚、傳統剪紙等民俗文化元素符號,將其運用到配套設施當中,形成具有特色的綠道標志性景觀。
楊柳青的規劃綠道配置設置了驛站、自行車驛站、綠道標識系統等重要設施體系。具體標識系統通過立體標識和地面標識,完善綠道的基礎設施,增強綠道的體驗感。慢行系統連接楊柳青綠道中的各個節點,為游客提供豐富的游憩體驗和選擇。綜合綠道節點的視線焦點,為游客設置遠眺休閑平臺,視點的位置給游客和攝影愛好者提供了遠近變化的視覺體驗,步移景異,讓游客回歸自然,充分體驗南運河沿岸的自然山水。
綠道作為城市復興、生態恢復和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可持續性、低碳發展和創新型設計的途徑,應充分考慮其綜合性,組成要素的合理性,打破空間格局的限制,充分考慮生態與技術、人文與未來的綜合效益。同時,為使用者提供新的空間體驗途徑,為區域經濟發展注入新的活力,為地方文化發展帶來了重要價值,為自然生物在城市化空間體系中營造合適的生境。讓使用綠道成為人們日常生活的一部分,結合大運河的文明交流路徑,基于低影響開發理念,進行低成本的景觀構建,實現景觀元素的整體連續性和多元化與公眾參與,提升綠道的實用性和價值,發揮其最大的生態效益,改善景觀空間環境與形式,營造可持續發展的低碳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