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靜民
(鹽城工學院 設計藝術學院,江蘇 鹽城 224051)
形態構成是藝術類學生學習過程中重要的設計學科基礎課程,發源于1919年德國包豪斯學院,其中包含平面構成、色彩構成以及立體構成,在藝術教育界被統稱為形態構成。形態構成是從“概念要素”的角度將客觀事物分解成純粹的形態要素,遵循一定的形式法則,不受到具體功能的影響與約束,盡可能多地設想、創造新的形態。沒有新的創造就無所謂設計,構成設計的訓練對于學生的審美意識及創新意識都有一定的要求,需要同時結合感性的形象思維和理性的邏輯思維,在以往的教育教學中我們發現學生具有一定的空間想象能力,但創新意識相對較弱,因此,課程目標導向可以從培養和激發學生的創新力入手,優化教學方法、課程結構及教學內容。
習近平總書記在關于人才培養的系列論述中指出“廣大青年科技人才要樹立科學精神、培養創新思維、挖掘創新潛能、提高創新能力,在繼承前人的基礎上不斷超越。”創新能力是一種基于創意思維的可以進行集成創新和創造活動的能力,是個體運用一切已知信息,包括已有的知識經驗,并在此基礎上提出新的見地、新的方法、新的技術理論等產生某種新穎、獨特,有社會或個人價值的產品并應用于實踐的能力。在信息技術和互聯網技術影響下,以及藝術設計和新媒體之間快速融合的大背景下,具有打破陳規陳舊的束縛,提出創造性解決方案能力的復合型創新設計人才是知識網絡時期的迫切需求。創新能力的培養是設計教育的關鍵,目的是拓寬學生的設計思路,形態構成訓練學生運用各思維形式,收集、歸納分析及運用各方面的知識及材料完成新的構成形式的創造及表現。
在進入大學前,學生受過系統的基礎藝術教育,但很少涉及專業的設計,學生普遍不了解設計是什么,缺乏對設計基本概念的認知。通過形態構成的學習,教師需要將藝術意識形態演變過程的思路傳達給學生,提高學生對于設計構成的認知與好奇心,引導學生將過去側重于平面技法表現轉為技法表現與立體感覺并重,提高學生的藝術感受力,了解形態構成是“解構—重構—設計”的活動過程,有意識的引導、培養學生的審美意識、設計邏輯思維及創新性思維。
自主學習是創新能力培養的前提,形態構成設計從平面設計思維的訓練到立體空間思維的訓練,從基本表現技法到綜合造型表現素質的培養是一個由淺到深的教學過程。老師需要在傳統教學模式的基礎上有意識地激勵、引導學生從被動接受轉而積極探索,讓學生進行自主學習、互助式學習。培養學生自發地從自然和生活這樣一個三維的、具有深度、廣度和體量的形態和實體空間中去發現美的形式,探尋、印證構成設計的基本規律,得到創新性的啟發。
思維是最終決定設計作品效果的關鍵因素,教學過程中培養學生以“別出心裁”的視角來理解和審視藝術作品,在構成的角度用點、線、面、體等抽象視覺元素拆解作品的構成、分析作品的創作規律及其內涵的藝術構思。以平面構成作品為例,以點、線的排列規律分析文字的排布,以面的構成運用形式分析作品的層次,從而分析其藝術美感及設計語言,引導學生轉變傳統觀念,用新思維、新規律去組織分析作品。
設計是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形態構成課程教學是老師教導學生以現有的理論知識為基礎,激發學生形成各自獨特的審美眼光和方式,引導學生對美的追求及感受。教學中可以將教材選擇面拓寬,充分利用網絡資源尋找多媒體資料,在基本教材基礎上搜尋優秀的參考教材。在平面構成學習過程中,可以通過書籍設計以及海報招貼設計的經典作品,以及近年來設計大賽的獲獎作品作為案例指導學生掌握將設計理論轉為具體方案的方法和途徑。在立體構成的學習中,引導學生有意識地發現生活周邊的材料,創造性地運用不同材料的表面肌理,根據不同材料的特性進行多元化創新設計。
系統分類、優化課程內容,包括教學大綱、教案、經典分析案例等等,為教師教學和學生學習提供更加完整且系統的基本教學資源;在此基礎上建設面向學生的用于自主學習的、檢索、交流等的拓展課程資源,包括課程內容講解視頻、演示動畫、圖片資料等內容,在傳統面授教學內容的基礎上開發一套相應的立體化數字網絡教材。
在公共網絡課程平臺上設置課程賬號,上傳教學資源,向學生開放賬號的免費申請通道,在課堂教學之外讓學生可以開展在線自主學習,建立在線答疑以及討論交流的空間。考慮到行業新動態和學生的學習習慣,對已有平臺需要定期上傳新資源,及時更新網絡課程內容,教師可以搜集和歸納學生的學習情況及反饋意見,有的放矢地完善各種資源以及欄目設置,進行持續性的更新與優化,提高教學資源的適用性和易用性。
數字媒體的發展改變了人們獲得信息的方法和習慣,新媒體技術也逐步成為學生進行自主學習、微學習的重要工具。同時新媒體技術也改變了傳統的教學模式,傳統教學模式多以教師面授、課堂學習為主,學生易出現各做各的、注意力分散的情況,無法理解以及掌握課程內容知識點。依靠數字技術、網絡通信技術可以為教學帶來新的發展空間,教師利用云課堂、微信或QQ群等媒介活躍課堂氣氛,可進行即時提問和互動,例如在講解平面形態的構成形式時,對于重復、漸變、特異等九大構成,讓學生選擇任意兩種構成形式進行比較并舉例說明,利用QQ群進行即時問答、對比討論,讓每一位學生都參與進課堂,增強師生間、學生間的互動,一定程度上有助于提升教學效率。
形態構成設計課程中,新媒體互動式教學不僅體現在課堂互動,而且可適當納入課程考核。教師在課堂討論、案例分析等教學過程中,根據學生的課堂表現、參與積極性、重要知識點的掌握等情況,通過云課堂APP等媒介進行檢查評估,給出相應的課程評價分,課程評價更為公開、公正,結合課程作業成績進行綜合考核。同時教師利用新媒體發布微課視頻、上傳教學內容、管理課程考勤、進行課后作業布置等,學生也可以對課程進行評價,更真實地反映教學效果,教師根據學生的反饋及時進行查漏補缺,提高學生參與學習的積極性。網絡技術時代形態構成課程設計應以傳統教學方式為基礎,結合新媒體的特點,發揮新媒體數字技術的優勢,完善教學過程,豐富教學環節,探尋更新穎的教學方法。
形態構成設計是讓學生理解藝術設計本質及內涵的重要基礎課,挖掘學生的藝術天賦,培養學生發現美、感知美、表達美、創造美的能力,對于后續的專業課程有著關鍵性的作用,打下夯實的基礎。從創新的思維方式、優化課程資源及互動式教學入手探討形態構成設計,旨在創造一種培養學生創新能力的教學模式,讓學生在基礎形態構成課程中形成創新意識,掌握自主創新設計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