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靜
南平市第二醫院產科,福建南平 354200
產婦產后經陰道排出的污血濁液,臨床稱之為 “惡露”。 產婦產后惡露中含有壞死蛻膜組織,隨著時間進展液體性質會從血液性過渡到漿液性, 最后淡化成白色惡露,一般在4~6 周后惡露會排除干凈[1-2]。 產婦若產后血性惡露出現時間超過10 d 后, 性質仍未出現良性變化, 仍存在淋漓不盡現象, 臨床中醫視此類情況為“產后惡露不絕”。 若不及時予以有效治療措施解除產婦產后此類癥狀,其臨床上可見腰腹重墜、小腹疼痛、子宮體大而軟等癥狀, 對產婦產后機體恢復和身心健康構成不利影響[3]。 究其主要發病機制,現代醫學認為產婦產后體內殘留有胎盤、胎膜或胎盤附著部位感染,促使子宮收縮速率減緩及局部未能正常復原, 進而造成產后惡露不絕[4]。 也有報道表示,產婦子宮復舊不全等其他因素相互影響,均會導致其血性惡露持續不斷,可見產婦發病機制復雜,需綜合其臨床癥狀、機體情況予以辨證干預,力求解除產婦此類病理反應,加快產后機體健康恢復。 往年臨床西醫多采取縮宮素聯合抗生素作為產后惡露不絕患者首選治療方案,有一定療效,但縮宮素會增加其機體不適,整體療效不佳,仍有待提高[5-6]。 隨著臨床中醫事業的大力發展,指出產婦沖任虛損、氣血運行失常為主要病機,需以益氣養血、活血化瘀為治療準則[7]。 基于此,該次研究于2019 年5 月—2020 年5 月該院收治的產后惡露不絕患者中抽出80例作為觀察對象,主張選擇中西醫結合為治療方案,分析聯合治療對此類病癥的干預效果,現報道如下。
該次研究均經醫院倫理學會審批, 于該院收治的產后惡露不絕患者中隨機抽出80例作為觀察對象,根據用藥方法差異性將其分為觀察組、 對照組, 每組40例。 對照組年齡21~36 歲,平均(27.36±2.46)歲;病程11~25 d,平均(16.45±1.25)d;中醫證候總積分(21.04±3.79)分。 觀察組年齡22~37 歲,平均(28.04±2.11)歲;病程12~26 d, 平均(17.33±1.25)d; 中醫證候總積分(21.89±3.02)分。 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具有可比性。
納入標準:符合中醫、西醫診斷標準:①中醫診斷標準。 主要癥狀為患者產后惡露持續時間超過10 d,出血量較多,可見持續性或間斷性出血;次要癥狀為患者面色蒼白,舌象黯淡或有瘀點、脈象細巡或沉濕,自述小腹或按壓后痛感明顯,血色暗紅且可見血塊。 患者病情診斷時,完全符合主要癥狀表現,次要癥狀中可見上述其中2 項及以上,即可確診。②西醫診斷標準。患者產后持續流血時間超過10 d, 出血機制均為子宮復舊不全。 患者均對該次研究保有知情同意權。
排除標準:①腎、肝、心臟存在嚴重功能障礙者;②陰道出血病因為流產、軟產道損傷、子宮傷口裂開者;③凝血功能障礙者;④合并生殖器官腫瘤者;⑤存在精神障礙及內科疾病嚴重等癥狀者。
對照組采取常規西醫治療,取10 U 縮宮素(國藥準字H12020482)行肌注射,1 次/d,同時3 次/d,0.1 g/次頭孢地尼分散片(國藥準字H20061194)予以患者口服,持續治療7 d。
觀察組采取中西醫聯合治療,基于對照組用藥前提下聯合補虛化瘀方治療,基礎方劑由黃芪20 g,當歸、茜草根各15 g,熟地、生地、赤芍、白芍各12 g,桃仁、紅花、川芎、制香附、炒枳殼、益母草、炒蒲黃各10 g,炙甘草6 g 組成。 兼有氣虛者可在基礎方劑中增加15 g 黨參;兼有血熱者可增加黃芩、丹皮各9 g,旱蓮草10 g。將上述方劑用水煎至300 mL,分早晚溫服,1 劑/d 持續治療7 d。
比較兩組患者治療有效率、 癥狀消失時間及治療前后的血常規和中醫證候積分變化。
①治療有效率: 顯效為患者治療后,3 d 內可見血性惡露消除干凈,其他主、次癥狀完全消失;有效為患者治療后,7 d 內可見血性惡露消除干凈, 其他癥狀有所改善;無效為患者治療療程結束后,血性惡露及其他臨床癥狀均未得到明顯改善,與治療前比較無變化。 治療有效率=顯效率+有效率。
②癥狀消失:記錄患者氣短乏力、腰腹重墜、小腹疼痛、惡露等癥狀消失時間。
③血常規指標:在患者治療前后抽取5 mL 空腹靜脈血, 經3 000 r/min 速率分離出血清, 選擇型號xn-1000 的 “sysmex” 全自動式設備儀器,完成血常規檢測,記錄血紅蛋白、紅細胞、血小板等指標。
④中醫證候積分: 記錄患者治療前后的中醫證候積分變化,評分標準見表1。 根據上述評分標準,劃分為腹痛、面色無華、陰道出血、神疲乏力氣4 項評估指標,分值越高,表明患者癥狀越明顯。

表1 中醫證候評分標準
采用SPSS 22.0 統計學軟件處理數據,計量資料采用(±s)表示,進行t 檢驗;計數資料采用[n(%)]表示,進行χ2檢驗,P<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觀察組治療有效率為95.00%, 顯著高于對照組的75.00%,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6.270,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治療總有效率比較
觀察組氣短乏力、腰腹重墜、小腹疼痛、惡露等癥狀消失時間均短于對照組所用時間,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癥狀消失時間比較[(±s),d]

表3 兩組患者癥狀消失時間比較[(±s),d]
組別氣短乏力腰腹重墜小腹疼痛 惡露觀察組(n=40)對照組(n=40)t 值P 值3.55±0.26 6.83±0.72 27.099<0.001 3.63±0.46 6.05±0.71 18.092<0.001 4.10±0.33 5.59±0.46 16.646<0.001 5.83±0.32 9.04±0.65 28.022<0.001
兩組患者治療前血紅蛋白、紅細胞、血小板等血常規指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觀察組各項血常規指標均高于對照組,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4。
表4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的血常規指標比較(±s)

表4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的血常規指標比較(±s)
組別時間血紅蛋白(g/L)紅細胞(×1012/L)血小板(×109/L)對照組(n=40)觀察組(n=40)治療前治療后治療前治療后t 兩組治療前值P 兩組治療前值t 兩組治療后值P 兩組治療后值80.29±5.33 85.41±4.93 80.31±2.59 92.68±4.52 0.021 0.492 6.875<0.001 2.15±0.34 3.34±0.73 2.23±0.15 4.66±0.81 1.362 0.090 7.656<0.001 237.31±19.88 249.30±25.76 238.42±20.33 261.94±26.27 0.247 0.403 2.173 0.016
兩組患者治療前腹痛、面色無華、陰道出血、神疲乏力氣短等中醫證候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治療后, 觀察組各項中醫證候積分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5。
表5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的中醫證候評分比較[(±s),分]

表5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的中醫證候評分比較[(±s),分]
組別時間腹痛面色無華陰道出血 神疲乏力氣短對照組(n=40)觀察組(n=40)治療前治療后治療前治療后t 兩組治療前值P 兩組治療前值t 兩組治療后值P 兩組治療后值1.83±0.45 0.85±0.27 1.85±0.42 0.32±0.11 0.206 0.419 11.497<0.001 1.49±0.88 0.94±0.45 1.51±0.79 0.44±0.12 0.107 0.458 6.790<0.001 19.45±1.43 4.30±2.76 19.42±1.88 0.94±0.14 0.080 0.468 7.690<0.001 1.93±0.88 0.79±0.33 1.89±0.90 0.18±0.03 0.201 0.421 11.643<0.001
惡露指的是產婦娩出胎兒后, 殘留在宮腔內的血濁液,現代醫學指出產婦在娩出胎兒后,通常情況下,子宮會在6 周左右時間慢慢恢復至未孕狀態[8]。 但有報道指出,產婦分娩方式和產后恢復期感染問題,會促使其惡露量增多且淋漓不凈, 常見因素可見剖宮產分娩后子宮切口愈合不良、產褥感染致使血竇二次開放、胎膜殘余、子宮復舊不良等,都會延長惡露排出時間[9-10]。未及時予以有效止血措施解決患者產后惡露不絕問題,是間接性導致產婦宮頸、輸卵管粘連、盆腔繼發性感染風險的危險因素, 嚴重者還可能因失血過多而引發休克,需配合手術切除子宮來挽救患者生命,對其生理健康和生活質量造成極大影響。 歷年來,臨床針對此類產后病,均以抗炎和促進子宮收縮為治療準則,故清宮術、剖腹探查清創縫合等都是臨床常用術式,但治療風險高,預后問題嚴重,因此臨床建議采取廣譜抗生素等藥物做為患者保守治療方案,雖有一定療效,但藥物存在的毒副作用會提高患者不良反應發生率, 整體療效仍有待商榷[11-12]。
隨著臨床中醫事業在婦產科中的大力發展, 臨床針對產婦產后惡露不絕問題,究其病機,認為產婦娩出胎兒期間因失血、出汗、體力消耗等問題,促使陰血空虛、 氣隨血脫,“瘀” 則是因其氣虛所致無力推動而形成,在產婦 “體虛”“血瘀” 的生理條件影響下,血溢脈外而出現惡露[13]。 當前,中醫認為產后惡露不絕癥型主要可見氣虛型、血瘀型及血熱型,而氣虛、血瘀是產婦病癥根源基礎, 且產婦產后生理特點可見多虛多瘀,因此, 臨床強調中醫治療產后惡露不絕之證需遵循補氣養血、活血化瘀原則[2,14]。 基于此,該次研究針對于產后惡露不絕患者, 主張在西醫所用縮宮素(促進子宮收縮)、頭孢拉定膠囊(抗感染)治療基礎上,聯合補虛化瘀方進行治療,結果顯示,觀察組(聯合治療)治療有效率、血常規指標、癥狀消失時間指標均優于對照組(常規西醫治療)(P<0.05);觀察組治療后腹痛(0.32±0.11)分、面色無華(0.44±0.12)分、陰道出血(0.94±0.14)分、神疲乏力氣短(0.18±0.03)分均低于對照組(P<0.05),與陳曉娣等[15]一文中相關數據大致相符[觀察組治療后腹痛(0.30±0.08)分、面色無華(0.41±0.10)分、陰道出血(0.92±0.11)分、神疲乏力氣短(0.14±0.01)分均低于對照組(P<0.05)],表明此類方法具有較高可行性。 研究所用方劑中,君藥選擇黃芪,性味甘、微溫,補氣效果顯著,現代藥理學指出黃芪有加快機體代謝、增強機體免疫功能和抗疲勞之效, 并能有效保護造血微環境的基質細胞,進而改善患者貧血問題;當歸能調經止痛,補血活血,藥材所含當歸多糖能提高患者凝血功能,具有良好抗血栓和止血功能, 當歸油可促進子宮平滑肌收縮,因此當歸也有祛瘀生新之功[16-17];紅花、赤芍、桃仁有活血、化瘀之效;川芎可上行頭目、下至血海,與茜草根、炒蒲黃均有行氣活血之效、化瘀止痛之功;生地、熟地可滋補肝腎;白芍具有滋陰補血的效果;制香附、益母草、炒枳殼有利水消腫、行氣解郁之效,且益母草的現代藥理學表明,藥物能雙向調節患者子宮平滑肌,其機體處于靜息狀態時,藥物可加快子宮收縮速率;最后一味炙甘草作為使藥,能調和諸藥,并起到補脾益氣、緩急止痛、清熱解毒的作用[18-19]。 將上述藥物配伍煎制藥液予以患者溫服,可共奏益氣養血、活血化瘀之功,用于患者產后惡露不絕治療中, 是縮短其惡露消失進程、改善中醫證候和促進血紅蛋白恢復的有效方劑。
綜上所述, 采取補虛化瘀方聯合西藥治療產后惡露不絕患者,既能有效提高患者治療有效率,改善其臨床癥狀、體征和血常規,又可縮短患者惡露消失病程,加快機體健康恢復進度,整體療效顯著,值得臨床上大力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