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鳳珍,楊建清,黃茜暉,陳惠華
1.寧德市婦幼保健院婦保科,福建寧德 352100;2.錦州醫科大學醫療學院,遼寧錦州 121001
盆底功能障礙性疾病是女性特有的盆底疾病,主要由各種原因導致的盆底支持組織薄弱,盆底肌受損,造成盆底結構對盆腔器官的支撐力下降, 盆腔臟器下降移位,引發子宮脫垂、陰道壁膨出、排尿障礙等癥狀及體征,嚴重影響患者的健康和生活質量[1]。 該病與女性妊娠、分娩、產后盆底康復不良等密切相關,部分有慢性咳嗽、便秘等病史,引起盆底支撐結構的損傷,造成該病[2]。 以往陰道手術是主要治療方法,但手術創傷大,術后仍有一定復發概率,患者接受意愿較低。 子宮托在盆底功能障礙性疾病中的治療歷史悠久, 其具有環形及支撐形結構,能協同發揮盆底支撐作用,抑制盆腔臟器的下移及移位, 但單純子宮托治療無法修復盆底結構損傷,需要進一步聯合治療[3]。 磁電刺激是一種物理治療方法,通過刺激盆底肌肉,促進盆底肌的收縮運動,可有效增強盆底肌力,逐步恢復對盆底組織器官的支撐力,達到治療疾病的目的[4]。 該研究方便選取2020 年1 月—2021 年1 月在該院收治的92例患者為研究對象, 進一步分析子宮托聯合磁電刺激治療對盆底功能障礙性疾病臨床治療效果。 現報道如下。
方便選取在該院婦科治療的92例盆底功能障礙性疾病患者隨機分為兩組。 觀察組46例, 年齡24~47歲,平均(34.8±8.2)歲;病程1~18 個月,平均(6.5±2.8)個月。 對照組46例,年齡23~49 歲,平均(35.2±8.7)歲;病程1~20 個月,平均(6.9±3.1)個月。 所有患者均經盆底肌力測試檢查顯示盆底肌力≤Ⅲ級, 確診為盆底功能障礙性疾病,伴有不同程度盆腔臟器脫垂,POP-Q 分度≤Ⅱ度,既往無盆腔手術史,均首次接受治療,且通過醫院倫理委員會的批準,患者及家屬均知情同意;排除合并其他子宮或盆腔疾病、 合并急慢性泌尿系統感染、嚴重心肝腎疾病、精神或意識障礙等。 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對照組使用子宮托治療, 選用Cooper 公司制作的硅膠子宮托, 試戴前進行體格檢查, 患者取膀胱截石位,陰道內置入子宮托,調整子宮托,確保其前后端位于陰道前壁和陰道后穹隆; 完成后囑患者進行日常活動1 h,如爬樓梯、彎腰、排尿等,確認子宮托狀態,確保患者無不適感,指導患者使用子宮托的注意事項;每周來院檢查1 次患者帶托情況,及時給予調整,共佩戴6個月[5]。 在此基礎上,觀察組使用磁電聯合治療,3~5 次/周,10 次為1 個療程,電刺激治療:選擇SA-9800 生物反饋刺激儀,患者平臥,電極置入陰道內,給予電刺激,電刺激治療時間為15 min, 電流強度由0 開始緩慢增加,調到患者可以接受的最大強度;磁刺激儀:采用磁刺激儀Magneuri 60 F 對患者進行磁刺激治療,患者坐于治療椅上,雙腿展開,使會陰區對準座椅標識圓圈前部并緊貼椅面,刺激強度為患者可以承受的最大強度,20 min/次,參數的選擇根據患者癥狀、體征以及盆底表面肌電評估報告結果。 治療過程囑患者正確收縮盆底肌,配合提高肛提肌的肌力,促進陰道收縮,抑制盆腔臟器脫垂[6]。 兩組均治療6 個月后評價療效。
顯效:盆底功能障礙相關癥狀基本消失,無盆底器官脫垂、尿失禁等并發癥發生;有效:盆底功能障礙相關癥狀明顯減輕,可有輕度盆底器官脫垂、尿失禁等并發癥發生;無效:盆底功能障礙相關癥狀無明顯改善,發生盆底器官脫垂、尿失禁等并發癥[7]。
治療前后評估盆底臟器脫垂/尿失禁性功能問卷(PFIQ-7),包括生殖道部分、泌尿道部分、肛腸部分3個評分,得分越高,盆底功能越差;治療前后測定尿動力指標,包括最大膀胱容量、殘余尿量、最大逼尿肌壓、平均尿流率,使用尿動力學分析儀檢測;治療前后測定盆底肌力,評定盆底肌力分級。
采用SPSS 21.0 統計學軟件進行數據處理,計量資料采用(±s)表示,進行t 檢驗;計數資料采用[n(%)]表示,進行χ2檢驗,P<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觀察組治療有效率為93.48%, 明顯高于對照組的73.91%,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9.921,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臨床療效比較
觀察組治療后生殖道部分評分、泌尿道部分評分、肛腸部分評分以及PFIQ-7 總分明顯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PFIQ-7 評分比較[(±s),分]

表2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PFIQ-7 評分比較[(±s),分]
組別生殖道部分評分治療前 治療后泌尿道部分評分治療前 治療后肛腸部分評分治療前 治療后PFIQ-7 總分治療前 治療后觀察組(n=46)對照組(n=46)t 值P 值48.24±3.43 48.35±3.39 0.242>0.05 5.58±1.24 12.84±2.03 4.701<0.05 18.72±2.89 18.67±2.78 0.231>0.05 1.61±0.28 7.62±1.07 4.627<0.05 2.12±0.56 2.10±0.62 0.210>0.05 0.90±0.27 1.68±0.41 3.476<0.05 69.08±4.97 69.12±5.03 0.229>0.05 8.09±1.48 22.14±2.67 5.060<0.05
觀察組治療后最大膀胱容量、 平均尿流率明顯高于對照組,殘余尿量、最大逼尿肌壓明顯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尿動力指標比較(±s)

表3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尿動力指標比較(±s)
組別觀察組(n=46)對照組(n=46)t 值P 值最大膀胱容量(mL)治療前 治療后297.85±32.64 298.12±31.97 0.412>0.05 356.02±42.16 330.78±40.37 5.172<0.05殘余尿量(mL)治療前 治療后86.46±14.73 86.21±15.12 0.301>0.05 51.62±10.24 69.82±12.60 5.063<0.05平均尿流率(mL/s)治療前 治療后9.28±2.65 9.43±2.71 0.297>0.05 13.46±3.42 11.36±3.28 3.945<0.05最大逼尿肌壓(cmH2O)治療前 治療后29.34±4.95 29.63±5.06 0.364>0.05 24.15±3.83 27.68±4.20 4.013<0.05
觀察組治療后Ⅳ~Ⅴ級盆底肌力比例明顯高于對照組,而0~Ⅲ級盆底肌力比例明顯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4。

表4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盆底肌力分級比較
盆底功能障礙性疾病是女性常見病, 特別在妊娠及分娩后、絕經后是高發期,嚴重威脅女性健康。 該病的發病與盆底肌力減退、 盆底肌松弛以及盆底肌損傷等有關,導致對盆腔組織、器官的支撐力下降,盆腔組織、器官發生下降或位移,引發盆腔臟器脫垂、壓力性尿失禁等[8]。
盆底肌訓練是該病的基礎治療方法, 但療效受個體因素影響較大,患者可因治療依從性差、訓練方法不到位等導致療效不佳[9-10]。 子宮托是該病一線治療方法,其擁有環形及支撐形結構,置入陰道內,能直接發揮支撐作用, 短期內快速改善盆底功能障礙所引發的癥狀及體征[11]。 臨床研究顯示,子宮托對輕、中度子宮脫垂的1 年成功率在50%~80%[12]。 子宮托屬于物理治療方法,起到替代盆底肌作用來支撐盆底結構, 但不會促進受損盆底功能的恢復,屬于治標不治本的方法[13-15]。 因此,臨床仍需要使用其他方法聯合治療。
磁電刺激是一種常用的物理治療方法, 通過設置一定頻率的電磁脈沖,直接刺激盆底肌肉,將微弱的肌肉電信號激活,或促使患者有意識地收縮盆底肌肉,從而對盆底肌產生被動及主動的收縮運動, 提高盆底肌的肌力及張力,減輕肌肉松弛度,提升對盆底結構的支撐力度,促進盆底結構及功能的恢復[16-18]。
該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治療有效率為93.48%,明顯高于對照組的73.91%(P<0.05),這與艾君等[4]在相關研究中得出,患者給予子宮托聯合磁電刺激治療后,臨床有效率為95.45%, 明顯高于單一治療后的臨床有效率79.55%(P<0.05),與該文所得結果相近;觀察組治療后生殖道部分評分、泌尿道部分評分、肛腸部分評分以及PFIQ-7 總分明顯低于對照組(P<0.05);觀察組治療后最大膀胱容量、平均尿流率明顯高于對照組,殘余尿量、最大逼尿肌壓明顯低于對照組(P<0.05);觀察組治療后Ⅳ~Ⅴ級盆底肌力比例明顯高于對照組,而0~Ⅲ級盆底肌力比例明顯低于對照組(P<0.05)。 充分證明子宮托聯合磁電刺激能協同增效, 對盆底功能障礙性疾病有良好的治療效果,促進盆底結構及功能的恢復,改善尿動力,抑制盆底器官脫垂。
綜上所述, 子宮托聯合磁電刺激治療對盆底功能障礙性疾病臨床治療效果確切, 對恢復盆底結構和功能有積極作用,值得推廣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