伍家寶,林增烜
福州市中醫院微創外科,福建福州 350001
膽囊炎是常見消化道疾病,分為急性膽囊炎和慢性膽囊炎,患者經常伴有膽囊結石。 患者臨床表現為膽道梗阻,存在發熱、惡心嘔吐、腹痛等癥狀,一般情況下,膽囊炎好發于中年女性和重癥老年人群體中, 與患者不良飲食習慣有關。 誘發因素主要考慮膽汁淤積、細菌感染、外傷與結石刺激等,需要進行藥物治療和手術干預,并且強化護理,達到改善預后、促進早日康復的目的[1]。 該文研究中主要應用了對照分析法,隨機選取該院2018 年8 月—2021 年4 月收治的膽囊炎手術患者78例為研究對象,觀察腔鏡膽囊切除術(LC)與小切口膽囊切除術(MC)的臨床應用效果,并且分析不同療法使用安全性。 現報道如下。
隨機選取該院收治的膽囊炎手術患者78例為研究對象,將48例使用LC 干預下的患者作為觀察組;30例使用MC 方案的患者作為對照組。觀察組中男20例,女28例;年齡42~75 歲,平均(56.38±2.54)歲;病程1~6個月。 對照組中男14例,女16例;年齡40~76 歲,平均(55.28±1.42)歲;病程1~5 個月。 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納入標準: 上腹部疼痛、 壓迫感并伴有寒戰與高熱;符合膽囊炎臨床診斷標準;術后經病理學證實為膽囊炎患者;患者本人同意,家屬及監護人簽署知情同意書;研究經過醫院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
排除標準:嚴重臟器功能異常患者;血液疾病和周身免疫系統缺陷患者;合并惡性腫瘤患者;患有精神障礙疾病患者;認知功能、行為能力障礙患者。
兩組患者均需要術前麻醉,術野消毒,取仰臥位。術中密切監護患者生命體征,建立靜脈通道,確保手術安全性。 術后采取優質護理方案,密切關注患者不良反應和并發癥等問題。
腔鏡膽囊切除術組:在患者臍周下方取1 cm 橫切口,刺入氣腹針,并向腹腔內填充二氧化碳,置入10 mm戳卡,將氣腹壓力控制在10~13 mmHg[2]。 放入30 度鏡探查膽囊區。 于右側鎖骨中線與右肋緣下約2 cm 交點處橫行切開5 mm 皮膚切口并置入5 mm 戳卡,在劍突下約2 cm 處縱行切開10 mm 皮膚切口并置入10 mm戳卡。 用電鉤對膽囊管與膽總管進行解剖并明確位置關系。 使用塑料夾結扎膽囊管與血管組織并切斷,順逆結合切除膽囊,膽囊標本從劍突下切口取出。 對手術創面進行充分電凝止血。 從右上腹切口置入12 號塑膠管于手術野引流。 排除氣腹,逐層縫合切口[3]。
小切口膽囊切除術組:在患者右上腹部經腹直肌切口或右肋緣下斜向平行作小切口, 切口長度應控制在5 cm 以內,逐層切開患者皮膚及皮下各層,將膽囊充分暴露在術野, 解剖膽囊管和膽總管,3-0 絲線結扎并切斷膽囊管及膽囊動脈,順逆相結合的方法切除膽囊,手術創面進行充分電凝止血,從右上腹另戳5 mm 切口置入12 號塑膠管于手術野引流[2]。 逐層縫合關閉切口[4]。
分析兩組炎性因子[C 反應蛋白、 腫瘤壞死因子(TNF-α)]、術后下床時間、肛門排氣時間,統計腸粘連梗阻、惡心嘔吐、肛門停止排氣排便等不良反應發生情況,計算不良發生率。
采用SPSS 20.0 統計學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計量資料以(±s)表示,采用t 檢驗;計數資料以[n(%)]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觀察組C 反應蛋白、TNF-α 等炎性因子指標均優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炎性因子變化比較(±s)

表1 兩組患者炎性因子變化比較(±s)
組別C 反應蛋白(ng/mL) TNF-α(ug/L)觀察組(n=48)對照組(n=30)t 值P 值26.41±0.87 37.26±0.96 51.490<0.05 1.54±0.35 2.41±0.43 9.772<0.05
觀察組患者術后下床活動時間與肛門排氣排便時間均少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術后恢復情況比較[(±s),h]

表2 兩組患者術后恢復情況比較[(±s),h]
組別下床活動時間 肛門排氣排便時間觀察組(n=48)對照組(n=30)t 值P 值16.41±2.82 20.13±3.62 5.075<0.05 13.25±1.25 17.42±2.17 10.778<0.05
觀察組切口長度、術中出血量指標均優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術后切口長度、術中出血量指標比較(±s)

表3 兩組患者術后切口長度、術中出血量指標比較(±s)
組別切口長度(cm) 術中出血量(mL)觀察組(n=48)對照組(n=30)t 值P 值3.52±0.62 4.41±0.82 5.439 0.001 43.25±2.25 67.42±3.72 35.808 0.001
觀察組腸粘連梗阻、惡心嘔吐、肛門停止排氣排便等不良情況出現例數低于對照組,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4。

表4 兩組患者不良反應情況比較
膽囊炎是常見疾病, 其發病率較高, 多由細菌感染、膽汁淤積和成分改變引發。 臨床中無論是急性膽囊炎還是慢性膽囊炎,患者多伴有膽結石合并癥狀。 膽囊內發生結石可無任何癥狀, 當疾病進展為慢性膽囊炎后,患者可出現 “胃病” 綜合征,經常表現為上腹部飽脹感或消化不良。 根據臨床數據統計,超過60%的膽囊結石患者在初期將膽囊炎誤認為胃病, 由此延誤了最佳治療時機。 因此,患者早期發現相關癥狀后,應開展B超檢查,確定是否存在膽囊結石。 膽囊結石嚴重后,可阻塞膽囊頸和膽囊管,進而誘發劇烈疼痛,患者臨床表現為右側上腹Morphy 區劇痛或絞痛,此時患者也會出現畏寒發熱等不良情況,嚴重者誘發腹膜炎,對患者生命安全構成威脅。
對膽囊炎患者進行了臨床調查, 發現大部分患者存在長期不吃早餐、好食辛辣、油炸及刺激性食物,因此,在膽囊炎的預防和護理中應加強飲食干預,培養患者養成良好飲食習慣。 針對急性膽囊炎患者而言,通常選擇進行膽囊切除術,并且加強對風險因素控制,確保手術安全性與可靠性,提升患者生活質量[5]。
膽囊炎切除術實施中,應關注并發癥。 臨床中常見并發癥主要有膽囊壞疽、穿孔和彌漫性腹膜炎。 急性膽囊炎加重,會引發一處或多處膽囊壁壞死,多將是膽囊穿孔前兆。 膽囊壞疽發生后,患者表現為局部疼痛、伴有全身中毒癥狀,體表溫度達到39~41℃[6]。 而膽囊穿孔則是嚴重的并發癥,其發生率為6%~12%,一般情況下,膽囊穿孔多見于老年患者中, 主要原因是老年患者血管發生退行性病變,累及膽囊組織,造成相關組織性能降低[7]。 臨床治療中,患者出現彌漫性腹膜炎的概率僅為1%~2%,原因主要是膽囊血管和分支受到結石壓迫,使得患者出現膽囊壁局限性缺血, 短期內可發展為膽囊穿孔壞疽和局部粘連等。 相關癥狀出現后,患者會表現出明顯的局部性疼痛,疼痛癥狀會很快擴散到腹部,造成彌漫性腹膜炎出現,對患者健康造成不良影響,甚至危及患者生命[8]。
腔鏡膽囊切除術(LC)與小切口膽囊切除術(MC)均為微創手術方案的一種, 在膽囊炎手術中得到良好應用。 實踐操作中,MC 的應用更加廣泛,對無法進行全麻干預和不適合構建氣腹的患者中具有良好的應用價值[9]。 此外,也將小切口膽囊切除術應用在年齡較大,心肺功能較弱病例的臨床治療中。 但是,在膽囊手術中,小切口切除術也存在一定弊端,例如手術探查范圍相對較小,在治療肥胖癥狀合并膽囊炎患者時具有難度[10]。
腔鏡膽囊炎切除術的應用則很好彌補了這一問題[11]。腹腔鏡膽囊切除術最早在1987 年被法國醫生率先使用,以后在世界范圍內推廣。 國內目前已經有數十萬例手術成功案例,該種手術只需要在腹部做3~4 個0.5~1 cm 的切口。 主治醫生需要在腹腔鏡下完成手術,患者手術當天便可下床, 術后1 d 可進食,4 d 后便可出院,10 d 左右可恢復正常工作,受到外科醫生與患者歡迎。目前,在膽囊炎的臨床治療中,使用腔鏡膽囊炎切除術成為首選, 因此有必要對相關手術方法的應用優勢進行說明。 使用腹腔鏡增加了探查范圍,能對患者腹腔各部位進行檢查,并且具有損傷小、切口恢復快等優勢。通過腹腔鏡的放大功能, 可促使相關人員更加直觀清楚了解到患者膽囊病變情況, 有利于醫師掌握病灶情況,提高手術效率[12]。 臨床研究表明,手術過程中形成的創傷降低了患者本身免疫功能, 相關創傷問題可直接導致患者出現全身炎癥反應,影響安全性[13]。
腹腔鏡膽囊切除術是臨床醫學中應用較為先進的手術方法,并且其手術流程簡單、創傷小、手術切口少、術中出血量較少。 相關手術方式應用后,對患者身體造成的影響低,被目前大部分患者所認可。 同時,在腹腔鏡引導下,治療人員可明確清楚膽囊組織狀況,進而提高手術成功率。 該次研究中,對觀察組使用腹腔鏡膽囊切除術, 經過治療后, 觀察組切口長度為(3.52±0.62)cm、術中出血量為(43.25±2.25)mL,均優于對照組切口長度(4.41±0.82)cm、術中出血量(67.42±3.72)mL(P<0.05)。 由此可知,腹腔鏡膽囊切除術效果顯著,不僅能夠縮小切口,而且控制了術中出血量,對臨近臟器構成的影響較小,能夠提高手術治療安全性[14]。
該次研究中,使用了對照分析法,對不同療法取得臨床效果進行分析, 結果表明利用腹腔鏡開展膽囊炎切除術效果要好于小切口膽囊炎切除術, 患者經過干預后C 反應蛋白、TNF-α 指標優于對照組(P<0.05)。 患者術后下床活動時間、肛門排氣時間明顯縮短,術后患者腸粘連梗阻、 惡心嘔吐和肛門停止排氣排便等不良反應發生率降低,LC 方案安全性較高,可在膽囊炎臨床治療中推廣應用[15]。
C 反應蛋白是患者機體受到感染或組織損傷時,血漿中發生急劇上升的蛋白質。 這種現象發生后,能夠提高人體對致病因子的反應能力, 使得病原微生物被成功清除[16]。 是人體中最為敏感的炎癥指標,其正常值為0.5 μg/mL,當其增長到10 ug/mL 以上時,有顯著臨床意義。 TNF-α 是腫瘤壞死因子,可促使T 細胞產生各種炎癥因子,由此促進炎癥反應發生[17]。 通過對C-反應蛋白和TNF-α 指標的觀察, 能夠判斷膽囊切除術后臨床效果,上述指標降低則說明手術治療效果良好[18]。
下床活動時間也是衡量膽囊切除術治療效果的關鍵指標,該文研究對該院收治的78例患者術后下床活動時間進行了統計分析,其中,觀察組為(16.41±2.82)h,對照組為(20.13±3.62)h,與韓杰[3]發表的文章 “結石性膽囊炎小切口膽囊除術40例臨床分析” 有關手術后患者下床活動時間比較存在一致性。
綜上所述,在膽囊炎患者切除手術中,使用腹腔鏡LC 方案效果顯著,術后患者無明顯不良反應,切口恢復良好。 具有安全性高、患者術后恢復快的特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