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建英
福建醫科大學附屬福州市第一醫院消化內科,福建福州 350009
梗阻性黃疸是指因不同的病因造成人體內的肝內膽管或肝外膽管部分阻塞或完全阻塞, 膽汁無法順利經過膽管進入十二指腸,導致膽道內的壓力不斷升高,肝內小膽管或毛細膽管發生破裂, 膽汁內的膽紅素反流入血進而引起的一組臨床綜合征[1-2]。 臨床上對于急性梗阻性黃疸患者常采用外科手術進行治療, 但部分手術對患者機體的創傷較大,治療效果有限,患者的滿意度低[3]。 近年來,內鏡技術的迅速發展為臨床治療急性梗阻性黃疸提供新的治療思路, 經內鏡逆行胰膽管造影(endoscopic retrograde cholangio-pancreatography,ERCP) 已由最初的診斷技術發展為一項集診斷和治療為一體的內鏡技術, 可通過患者膽管及胰管的排泄開口處進行插管,使用造影劑顯影,進而檢查患者膽管或胰管內的病變,該治療方式對患者的體質要求低,在治療梗阻性黃疸上具有一定的應用價值[4]。 基于此,該研究方便選擇2019 年12 月—2020 年12 月福建醫科大學附屬福州市第一醫院消化內科收治的75例急性梗阻性黃疸患者作為該次研究的觀察對象, 旨在探究內鏡介入治療該病的療效及對患者炎癥因子的影響,現報道如下。
方便選擇該院收治的75例急性梗阻性黃疸患者作為該次研究的觀察對象,男40例,女35例;年齡最小48 歲,最大74 歲,平均(63.85±5.21)歲;根據梗阻位置可分為:高位梗阻者34例,低位梗阻者41例。 納入標準:①經實驗室檢查,其血清總膽紅素(total bilirubin,TBIL)>85.5 μmol/L;②臨床表現為皮膚呈綠褐色或暗黃色,突然出現右上腹絞痛,伴有畏寒、發熱;③嚴重膽道感染。 排除標準:①嚴重全身性疾病或生命處于終末期者;②存在心肺功能不全或內鏡檢查禁忌者;③具有潛在變性疾病或代謝疾病者。 該次研究經該院倫理委員會審批、通過,患者及其家屬知情該次研究并簽署知情同意書。
術前準備:患者在術前需空腹6 h 以上,行影像學、凝血功能、肝腎功能、心電圖等檢查,行常規碘過敏試驗、抗生素過敏試驗;長期服用阿司匹林等抗血小板藥物者在治療前應停藥1 周以上; 肌內注射50 mg 哌替啶(國藥準字H63020021,規格:2 mL∶100 mg);將十二指腸鏡、ERCP 設備、注射器等手術所需器械進行消毒。操作方法:①患者取俯臥位或半俯臥位,使用十二指腸鏡進行插鏡,快速通過患者胃腔、幽門,進入十二指腸降部;②拉直鏡身,調節角度鈕,找尋乳頭,將患者乳頭置于視野的左上方,辨認、對準乳頭開口;③經活檢孔插入消毒導管,調節角度和抬鉗器,保持導管與乳頭開口垂直, 在透視下緩慢注入造影劑, 直至所需管道顯影, 注意造影劑劑量和注藥壓力, 密切關注患者的胰管、膽管情況;④待胰管、膽管顯像后,根據需要進行攝片,置入支架,置入完畢后,在內鏡下觀察引流效果。
術后處理:予以患者常規抗生素(3 d),觀察患者有無發熱、腹痛等現象;于患者術后3、24 h 檢查血常規、淀粉酶、生化全套。
①比較患者治療前和治療后的減黃程度:TBIL、血清總膽汁酸(total bile acids,TBA)。 ②比較患者治療前和治療后的肝功能指標水平: 堿性磷酸酶(alkaline phosphatase,ALP)、y-谷氨酰轉肽酶(glutamyl transpeptidase,y-GT)、谷丙轉氨酶(glutamate pyruvic transaminase,GPT)。 ③比較患者治療前和治療后的炎癥因子水平:C 反應蛋白(C-reactive protein,CRP) 和白介素-6(Interleukin-6,IL-6)。 ④觀察患者的住院時間、術后并發癥的發生情況和臨床治療總有效率。 并發癥的發生情況包括膽系感染、 導管引流不暢; 臨床治療總有效率=(顯效例數+有效例數)/總例數×100.00%。
顯效:經治療5 d 后,患者無膽道感染、急性胰腺炎、膽漏等并發癥發生,其TBIL、TBA、ALP、y-GT、GPT、CRP、IL-6 的水平較治療前下降幅度≥80%;有效:經治療5 d 后,患者無膽道感染、急性胰腺炎、膽漏等并發癥發生,其TBIL、TBA、ALP、y-GT、GPT、CRP、IL-6 的水平較治療前下降幅度在79%~60%;無效:經治療5 d 后,患者出現術后并發癥, 其TBIL、TBA、ALP、y-GT、GPT、CRP、IL-6 的水平較治療前下降幅度<60%。
采用SPSS 22.0 統計學軟件分析數據,計量資料用(±s)表示,比較采用t 檢驗;計數資料采用頻數或率(%)表示,P<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治療后,患者TBIL、TBA 水平均低于治療前,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見表1。
表1 治療前和治療后患者TBIL、TBA 水平比較[(±s),μmol/L]

表1 治療前和治療后患者TBIL、TBA 水平比較[(±s),μmol/L]
檢查項目治療前(n=75)治療后(n=75)t 值 P 值TBIL TBA 235.57±17.90 82.75±10.07 75.39±9.12 22.75±2.22 39.867 29.093<0.05<0.05
治療后,患者ALP、y-GT、GPT 水平均低于治療前,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見表2。
表2 治療前和治療后患者ALP、y-GT、GPT 水平比較[(±s),U/L]

表2 治療前和治療后患者ALP、y-GT、GPT 水平比較[(±s),U/L]
檢查項目治療前(n=75)治療后(n=75)t 值 P 值ALP y-GT GPT 365.88±24.40 351.04±21.58 296.77±19.03 156.99±12.00 69.15±7.30 58.24±5.48 38.411 61.869 60.225<0.05<0.05<0.05
治療后, 患者CRP 和IL-6 水平均低于治療前,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見表3。
表3 治療前和治療后患者CRP 和IL-6 水平比較(±s)

表3 治療前和治療后患者CRP 和IL-6 水平比較(±s)
檢查項目治療前(n=75)治療后(n=75)t 值 P 值CRP(mg/L)IL-6(pg/mL)97.05±9.02 225.84±17.27 28.82±2.05 142.01±12.86 36.881 19.466<0.05<0.05
治療后,患者的住院時間為(5.62±0.74)d;發生膽系感染者1例,導管引流不暢者1例,總并發癥發生率為2.67%(2/75);療效顯效者50例,有效者22例,無效者3例,臨床治療總有效率為96.00%(72/75)。
梗阻性黃疸是臨床上較為常見的一種病理狀態,會使患者的膽管內壓升高、體內生物化學、免疫功能和其他的臟器功能發生改變,對患者機體的正常功能造成嚴重影響,其臨床表現有惡心、嘔吐、腹部脹痛、食欲減退等, 隨著病情的發展可最終導致患者發生肝衰竭[5]。梗阻性黃疸患者在急性發作期時,應盡早引流膽道,緩解其膽道內壓,解除黃疸。 一般情況下,急性梗阻性黃疸多采用手術治療,但治療效果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內鏡介入是近年來常采用的一種治療方式, 可有效鑒別膽總管的良惡性疾病, 為手術醫師提供正確的參考信息,使治療更準確。
在該次研究中, 患者經治療后, 其TBIL 水平為(75.39±9.12)μmol/L,TBA 水平為(22.75±2.22)μmol/L,均低于治療前(P<0.05),表明內鏡介入治療急性梗阻性黃疸能有效改善患者機體的黃染程度。 曹虎等[6]在內鏡下逆行胰膽管造影術治療胰腺癌導致的梗阻性黃疸的臨床療效的研究結果中顯示, 胰腺癌合并梗阻性黃疸患者在行ERCP 治療后, 術后1 周的TBIL 水平為(86.3±8.5)μmol/L,較術前(193.6±13.2)μmol/L 顯著降低,其結果與該研究結果相似,均可表明ERCP 能有效調節人體內膽汁鹽的代謝產物,降低膽紅素濃度。 TBIL是直接膽紅素和間接膽紅素二者的總和, 該水平明顯增高, 表明患者可能存在膽道梗阻或肝臟疾病, 其皮膚、眼睛鞏膜、尿液和血清會呈現黃色,誘發黃疸;TBA水平是反映人體肝實質損傷的一個重要指標, 對診斷肝病具有重要價值[7-8]。 急性梗阻性黃疸患者發病時,膽管壓力增加,TBIL、TBA 水平增高, 會導致其機體出現病理變化[9]。 內鏡介入治療急性梗阻性黃疸,可幫助手術醫師確定患者膽總管狹窄的位置, 更好地觀察患者膽道周圍結構的情況,其清晰、準確的成像對醫師正確判斷疾病,展開臨床治療具有重要意義[10-11]。 手術醫師在采用內鏡介入治療后,可精準置入導管,引流膽汁,進而有效降低急性梗阻性黃疸患者TBIL、TBA 的水平,改善其黃染征象[12-13]。 該次研究結果顯示,患者經治療后,其ALP、y-GT、GPT 的水平均低于治療前(P<0.05),表明內鏡介入治療能有效改善急性梗阻性黃疸患者的肝功能。 在劉立國[14]的研究中,通過經皮肝穿刺膽道引流術與超聲內鏡引導下膽道引流術兩種不同的手術方式治療惡性梗阻性患者, 對比其治療前后的實驗室指標水平,得出結論,使用ERCP 治療的患者,其ALP、y-GT、GPT 水平均比治療前的水平要低,其結果與該研究結果一致, 說明內鏡介入急性梗阻性黃疸的治療可更好地輔助外科手術緩解該病患者的膽道壓力, 改善其肝功能[15-16]。 在該次研究中,患者經治療后,其CRP 和IL-6 的水平均低于治療前(P<0.05),結果提示,內鏡介入治療急性梗阻性黃疸能有效抑制患者體內的炎癥因子。 急性梗阻性黃疸患者采用內鏡介入治療,可有效避免對患者膽管周圍血管造成不必要的損傷, 進而控制患者機體內的炎癥反應,減少其體內的炎癥因子[17-18]。 在該次研究中,治療后,患者的住院時間為(5.62±0.74)d,總并發癥發生率為2.67%(2/75),臨床治療總有效率為96.00%(72/75),該結果提示,內鏡介入治療急性梗阻性黃疸,患者的住院時間較短,安全性較高,患者術后出現并發癥的情況較少,治療效果顯著。 ERCP 對患者的創傷和膽管干擾較小, 可避免患者出現膽汁丟失綜合征,且該治療方式更符合人體生理狀況,可恢復膽道的正常引流功能,將膽汁引流至十二指腸內,不會導致患者水、電解質紊亂,患者耐受性較好,術后的不適感較輕,能更好地幫助患者恢復機體康健,縮短住院時間[19]。急性梗阻性黃疸手術在采用ERCP 介入治療后,無需穿刺即可解除患者的膽道梗阻,有效緩解黃疸癥狀,避免手術穿刺的盲目性, 將對患者肝臟造成損傷的概率降至最低,對防治患者術后發生膽系感染、導管引流不暢具有一定意義[20-21]。 ERCP 還可以利用內窺鏡觀察患者的膽道情況,鑒別膽總管疾病的準確率高,可為手術提供具有一定價值的參考信息, 在治療急性梗阻性黃疸中優勢較多,且置入的支架可有效提高引流效果,療效顯著[22-23]。
綜上所述, 內鏡介入治療能有效改善急性梗阻性黃疸患者肝臟的代償能力和黃染現象, 顯著降低患者術后發生膽系感染、導管引流不暢的概率,對抑制其體內的炎癥因子具有積極作用,可加快患者的康復進程,降低其術后并發癥發生率,治療效果明顯,值得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