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麗萍
福建省莆田市第一醫院消化內科,福建莆田 351100
消化性潰瘍(pepticulcer,PU)是消化系統的一種常見多發性疾病。 近年來, 該病的發病率呈逐年上升趨勢。據統計,人群中發生PU 的患者占比達到5%~10%[1],嚴重影響患者生活質量。 PU 的發病受到飲食習慣、生活方式、藥物刺激、心理應激等多種因素的影響,病情進展呈現階段性特點。 分期護理結合系統護理以PU 患者病情進展呈現階段性特點為基礎, 在科學的護理理論和臨床護理經驗指導下,為患者提供更加科學,連續和完善的護理服務。 常規護理采取統一護理標準對患者進行干預, 忽視了患者的病情進展程度差異和生活習慣背景差異, 干預效果欠佳。 現將該院2018 年1月—2020 年1 月收治的消化性潰瘍患者80例為研究對象, 對分期護理結合系統護理與傳統護理的效果進行比較研究,現報道如下。
研究對象為方便選取該院消化內科收治的消化性潰瘍患者80例。 根據臨床胃鏡及病理檢查確診為消化性潰瘍,符合2017 版《消化性潰瘍中醫診療專家共識意見》的診斷標準[2];排除合并其他消化系統疾病及不能配合完成治療的患者。 將納入患者采用隨機數表法進行分組,其中干預組患者42例,對照組患者38例。干預組男22例,女20例;年齡35~68 歲,平均(52.8±3.3)歲;含胃潰瘍患者23例,十二指腸潰瘍患者19例。對照組男20例,18例;年齡33~69 歲,平均(52.3±2.9)歲;含胃潰瘍患者21例,十二指腸潰瘍患者17例。 兩組患者一般資料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該研究經該院倫理委員會批準,患者均已簽署知情同意書。
對照組采取常規飲食護理治療期間給予食用流質、半流質及清淡食物,并確保患者攝入食物的營養成分,忌生冷辛辣飲食。 給予常規用藥指導,運動和心理護理。
干預組在對照組患者的護理措施基礎上, 聯合分期護理和系統護理對患者進行干預。 評估患者病情,并根據病情進展分為4 期:第1 期,急性期,進食流質飲食,活動性出血者禁食;第2 期,無潰瘍出血、疼痛,進食半流質飲食;第3 期,潰瘍已愈合,半流質食物搭配軟食;第4 期,潰瘍恢復期,進食清淡易消化普食。
給予干預組患者實施系統護理干預, 制訂個性化的護理計劃,具體如下。
運動護理: 護理人員應根據患者病情和個人偏好制訂合理運動計劃。 運動時間宜在餐后30 min 后開始,可選擇散步、打太極,慢跑等有氧運動,運動量以患者耐受為宜,避免過度勞累和精神緊張,以免對消化系統造成負擔。
生活護理: 護理人員根據患者生活習慣擬定合理的作息表,保證患者充足的睡眠,強調生活節奏規律、飲食規律、服藥規律對促進患者PU 恢復的重要性。 針對存在不良生活習慣患者應給予及時糾正, 囑咐患者注意規律飲食,戒煙酒,可預防潰瘍病復發。
心理護理:加強與患者的溝通交流,關注患者情緒變化, 了解患者的需求, 耐心細致解答患者提出的問題,與患者建立良好的護患關系,贏取患者的信任。
健康教育:通過定期開展PU 知識講座或者由醫護人員進行角色扮演等多樣化教學方式, 向患者及家屬普及PU 相關知識,使其對疾病的致病因素,病情進展階段和預后轉歸有一個全面的認識, 提高患者的自我管理效能,促進疾病的康復。
出院后電話隨訪:患者出院后第1 個月內,每半個月電話隨訪1 次。 出院后第2 個月和第3 個月,每月電話隨訪1 次。 電話隨訪,追蹤患者用藥情況及病情恢復情況,告知患者日常注意事項。 叮囑患者出現不良情況時應及時復診。
①采用漢化版SF-36 健康調查量表[3]評估患者生活質量,共包括總體健康、生命活力、社交功能、健康狀況、軀體職能、軀體功能、機體疼痛及心理健康等8 個方面, 每項共100 分, 受試者生活質量越好則分值越高;②對兩組患者規律用藥、規律飲食及規律生活情況進行比較;③比較兩組并發癥發生率及復發率。
采用SPSS 21.0 統計學軟件進行數據處理。 計量資料以(±s)表示,組間差異比較以t 檢驗;計數資料以頻數及百分比表示,組間差異比較以χ2檢驗。P<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干預組患者8 個維度的評分均顯著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01),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干預后生活質量評分比較[(±s),分]

表1 兩組患者干預后生活質量評分比較[(±s),分]
組別對照組(n=38)干預組(n=42)t 值P 值總體健康64.84±6.21 76.26±6.01 8.354<0.001生命活力社交功能健康狀況軀體職能71.80±8.19 82.75±7.39 6.287<0.001 69.45±5.19 78.24±5.46 7.361<0.001 51.97±9.14 68.02±7.66 8.540<0.001 52.33±8.23 66.36±9.40 7.069<0.001軀體功能 機體疼痛75.19±5.20 84.18±6.47 6.804<0.001 63.67±4.32 71.62±5.25 7.350<0.001心理健康70.24±7.36 85.18±10.53 7.282<0.001
干預組患者生活規律性均優于對照組,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干預后生活規律性比較[n(%)]
干預組并發癥發生率及復發率均明顯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并發癥發生率及復發率比較[n(%)]
PU 是指在各種致病因子的作用下, 黏膜發生的炎性反應與壞死性病變, 病變可深達黏膜肌層, 其中以胃、十二指腸潰瘍最為常見,其發病率高,并發穿孔與出血時病情重,是最常見消化系統疾病之一[4]。 常規護理措施未結合PU 患者病情進展特點,護理措施缺乏針對性、生動性和多樣性,對照組患者的臨床療效,生活質量評分和生活規律性均較差,難以保證干預效果[5]。 分期護理、系統護理干預有助于穩定患者情緒,緩解患者病情,提高患者生活質量,對促進患者病情恢復具有積極意義。
分期護理根據患者病情的不同發展階段實施階段性護理措施,提出不同的護理目標,較傳統護理模式針對性更強[6-8]。 系統護理將以宣教為主的傳統護理模式改變為宣教和落實同時進行的護理干預模式, 將傳統的被動護理模式改變為護患合作性的護理干預模式,患者及家屬參與度高,依從性好[9-12]。 將系統護理和分期護理兩種護理模式進行結合,通過用藥指導、運動護理及出院后隨訪等綜合性措施對PU 患者進行干預,包括PU 患者及家屬在病情發展的各期認知行為干預及好轉期預見性護理,使患者及家屬掌握PU 相關知識和自我防護技能[13-14]。 通過用有針對性的用藥指導提高患者服藥依從性,改善臨床治療效果。 生活護理措施包括幫助患者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 提高患者生活規律性和生活質量。 而出院隨訪則是將醫院健康教育延伸到患者家里的有效手段, 并貫穿于出院后患者的跟蹤治療和康復過程中,實現 “院內院外” 護理延續,旨在提高PU患者自我效能的深層次自我管理[15]。
在該研究中, 通過分期護理結合系統護理措施進行干預,同時在護理過程中,需要注意嚴格遵照分期飲食要求進行,對患者飲食次數、成分、溫度和進食量都要做好控制。 干預組患者SF-36 健康調查量表中的8個維度評分,干預組規律用藥(95.2%)、規律飲食(90.5%)、規律生活(76.2% ),明顯優于對照組(P<0.05),與孔宏芳等[16]學者在相關研究中得出,患者給予分期護理結合系統護理干預后,患者規律用藥、規律飲食、規律生活占比分別為96.15%、88.46%、80.77%,明顯優于常規飲食護理,與該文所得結果相近,說明分期護理結合系統護理有利于PU 患者提高生活質量, 規范生活節奏,進而改善預后。
綜上所述,對PU 患者實施分期護理結合系統護理對改善患者療效,提高患者生活質量和生活規律性,降低并發癥發生率及復發率具有重要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