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玲,卓葉雯,黃靜
福建省寧德市閩東醫院神經內科,福建寧德 355000
腦卒中是臨床常見的危急重癥,具有起病急驟、病情發展迅速、預后較差等特點,老年人群發病率高[1]。 該病后遺癥較多,其中以偏癱最為常見,且由于患者病后需長期臥床,容易引起下肢靜脈血栓形成等并發癥,對患者的康復帶來嚴重的影響,能使患者喪失運動能力、致殘,嚴重時可危及患者的生命[2-3]。 因此,應對腦卒中偏癱患者實施有效的護理干預, 以預防下肢靜脈血栓形成。 常規神經內科護理干預僅停留于對癥護理等被動護理層次[4-5],因而在預防下肢靜脈血栓形成中效果有限。 神經內科針對性護理干預措施從以往的被動護理轉變為主動護理[3],護理人員通過各項積極的預防護理干預措施, 預防下肢靜脈血栓形成, 能降低其發生率,有利于患者的康復。 為進一步研究神經內科針對性護理干預措施對腦卒中偏癱患者的效果及預防作用,該文方便擇取2017 年11 月—2021 年1 月收治的120例患者進行對照研究,現報道如下。
該次研究方便選取該院神經內科收治的120例腦卒中偏癱患者,采取抽簽分組的方法分成兩組,每組60例。 對照組中男36例、女24例;年齡53~78 歲,平均年齡(64.29±4.61)歲;疾病類型:腦梗死28例、腦出血32例;合并癥:冠心病19例、高血壓16例、糖尿病14例、高血脂11例。 觀察組中男37例、女23例;年齡54~79歲,平均年齡(64.33±4.65)歲;疾病類型:腦梗死29例、腦出血31例;合并癥:冠心病20例、高血壓17例、糖尿病13例、高血脂10例。 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1納入標準①符合中華醫學會神經病學分會、中華醫學會神經病學分會腦血管病學組制定的《中國急性缺血性腦卒中診治指南2014》[6]中關于腦卒中的診斷標準,并經檢查確診;②距離發病時間<1 個月,目前屬于康復期,病情穩定,意識清楚;③年齡<80 歲;④院內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開展研究, 患者和家屬知曉研究內容,并簽署同意書。
1.2.2排除標準①發病前存在意識障礙、癡呆或神經、肌肉、骨骼病變者;②心臟功能不全、肝腎功能異常者。
對照組應用常規護理干預措施, 護理人員遵醫囑對患者進行電解質紊亂糾正、腸內外營養支持等治療,治療期間密切關注患者癥狀, 穿刺操作時盡量避免在下肢進行,指導患者抬高下肢,稍彎曲[7]。 并在家屬的協助下進行被動運動,運動幅度、強度根據患者的耐受情況進行。
觀察組在對照組的基礎上進行神經內科針對性護理干預,具體措施:①健康教育及心理護理。 護理人員主動與患者及其家屬溝通,了解患者的性格、文化程度等,并利用視頻、宣傳單等手段介紹腦卒中偏癱的治療方法、可能出現的并發癥及注意事項[8]。 建立護患信任,幫助患者樹立恢復的信心,提高治療、護理的配合度。在溝通中評估患者的心理狀態, 了解出現不良心理狀態的原因,同時爭取患者家屬的理解、支持,共同疏導患者的情緒,使其保持樂觀的精神狀態。 ②生活指導。反復叮囑患者戒煙戒酒、多飲水,鼓勵患者多進食新鮮水果蔬菜、高纖維素、低脂肪食物,并要求患者家屬予以監督,禁止患者進行能使血壓、腹壓增高的動作。③預防護理。 護理人員幫助患者穿戴加壓彈力襪[9],并定期觀察下肢皮膚, 如果出現異常應立即聯系醫生進行處理,預防發生潰瘍、破損。 ④運動指導。 指導患者家屬對患側的膝關節、髖關節進行內收、屈曲、外展、內旋、外旋等運動,運動量根據患者的耐受情況確定。 ⑤延續性護理。 患者出院前,護理人員發放康復指導手冊,指導患者在家進行護理[10]。 患者出院后,護理人員定期對患者進行電話、上門等形式的隨訪,以指導患者進行康復鍛煉,解答患者的疑問,提醒定期復診。
兩組的護理干預均持續進行3 個月。
觀察、記錄兩組醫療行為依從情況、下肢靜脈血栓形成的發生情況、肢體運動功能情況、日常生活能力情況、護理滿意情況,并對結果進行對比和分析。 護理干預后評價時間為護理干預后3 個月。
醫療行為:規范用藥、規律作息、科學飲食、功能訓練、情緒控制。
肢體運動功能情況:應用《簡式Fugl-Meyer 運動功能評分法》[11](Fugl-Meyer 評分) 分別對患者的上肢、下肢運動功能進行評價, 上肢運動功能評分滿分為66分,下肢運動功能評分總分為34 分,分數越高提示運動功能越好。
日常生活能力情況: 應用《日常生活能力評定Barthel 指數量表》(BI 指數)進行評價,滿分為100 分,分數越高提示日常生活能力越強。
護理滿意情況:采用醫院自制的《臨床護理干預滿意度調查表》進行調查,滿分為100 分,根據得分高低分為非常滿意、比較滿意、不滿意,總滿意=(非常滿意例數+比較滿意例數)/總例數×100.00%,其中≥80 分為非常滿意、60~79 分為比較滿意、≤59 分為不滿意。
采用SPSS 23.0 統計學軟件對數據進行分析,計量資料采用(±s)表示,進行t 檢驗;計數資料采用[n(%)]表示,進行χ2檢驗。P<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觀察組有2例發生下肢靜脈血栓形成, 占比3.33%, 對照組有10例發生下肢靜脈血栓形成, 占比16.67%; 觀察組下肢靜脈血栓形成的發生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5.926,P=0.015)。
觀察組規范用藥、規律作息、科學飲食、功能訓練、情緒控制等醫療行為依從率高于對照組,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見表1。

表1 護理干預后兩組患者醫療行為依從情況對比[n(%)]
兩組護理干預前的上肢運動功能評分、 下肢運動功能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護理干預后的上肢運動功能評分、 下肢運動功能評分均較治療前提高,且觀察組比對照組更高,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見表2。
表2 護理干預前后兩組患者肢體運動功能情況對比[(±s),分]

表2 護理干預前后兩組患者肢體運動功能情況對比[(±s),分]
組別上肢運動功能評分護理干預前 護理干預后下肢運動功能評分護理干預前 護理干預后觀察組(n=60)對照組(n=60)t 值P 值24.61±2.35 24.57±2.33 0.094 0.926 55.27±5.41 46.39±4.52 9.757<0.001 15.39±1.42 15.43±1.43 0.154 0.878 30.16±2.89 25.88±2.47 8.720<0.001
護理干預前,兩組BI 指數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護理干預后,兩組BI 指數較治療前提高,且觀察組比對照組更高,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見表3。
表3 護理干預前后兩組患者BI 指數情況對比[(±s),分]

表3 護理干預前后兩組患者BI 指數情況對比[(±s),分]
組別護理干預前 護理干預后觀察組(n=60)對照組(n=60)t 值P 值48.29±4.71 48.33±4.72 0.046 0.963 75.94±7.48 63.53±6.24 9.868<0.001
觀察組的護理滿意率較對照組更高,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見表4。

表4 護理干預后兩組患者護理滿意情況對比[n(%)]
絕大多數腦卒中患者可遺留不同程度的肢體偏癱,不但對生活質量、生活自理能力影響較大,對家庭、社會帶來沉重的負擔;還由于長期臥床、缺乏運動,容易發生下肢靜脈血栓,進而增加肺栓塞的發生風險,危及患者的生命[12-14]。 腦卒中肢體偏癱患者多存在高血脂、高血壓等基礎疾病,血栓發生的風險非常高,因此臨床應通過前瞻性、 針對性、 科學規范的護理干預措施,改善患者的病情,提高患者的預后。 有研究指出,隨著人們健康理念的進步, 現代護理應向全面化、 整體化、專業化發展[15]。
該次研究顯示, 觀察組下肢靜脈血栓形成發生率低于對照組, 說明應用神經內科針對性護理干預措施對控制血栓的發生率具有重要意義, 造成這一結果的原因主要是常規護理干預措施僅處于被動護理階段,缺乏前瞻性、主動性,不能提前評估患者的疾病情況,因而無法較好地預防并發癥的發生, 對患者的預后有不利的影響[16-18]。 而針對性護理干預措施則強調以患者為中心,從患者的生理、心理及并發癥等各方面進行全面護理,從以往的被動護理轉變為主動護理,對預防患者下肢靜脈血栓具有積極作用[19]。 該次研究對患者醫療行為依從性的分析中發現, 觀察組醫療行為依從性高于對照組,提示觀察組患者更加配合治療,主要原因是神經內科針對性護理中增加健康教育和心理護理,有利于建立護患信任、緩解患者不良情緒,滿足患者心理的需求,提高了治療、護理的配合度[20]。 而在對肢體運動功能、日常生活能力的分析中發現,觀察組上肢運動功能評分、 下肢運動功能評分、BI 指數均高于對照組,究其原因是生活指導幫助患者建立良好的生活、 飲食習慣,有效避免進行影響恢復的活動;穿戴加壓彈力襪等預防護理、下肢早期被動訓練等運動指導,能有效促進患者上下肢功能的恢復,生活質量明顯提高[21]。 該文的研究結果,與周遂玲等[21]的研究結果具有一致性,其研究指出,研究組患者下肢靜脈血栓形成發生率為2.04%(1/49)低于對照組的18.37%(9/49)(P<0.05)。 干預后研究組患者FMA 評分和BI 高于對照組(P<0.05)。
綜上所述, 在腦卒中偏癱患者治療中應用神經內科針對性護理干預措施具有明顯的效果, 能有效預防下肢靜脈血栓形成, 患者肢體運動功能能得到更好地恢復,有利于提高其生活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