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新朋 王建華 陳田田 劉天森
([1]江南大學商學院 江蘇·無錫 214122;[2]哈爾濱工程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 黑龍江·哈爾濱 150001)
“雙一流”建設對我國研究生培養提出了新的要求,以高素質人才構建新的競爭優勢,以創新激發新的發展動力。提高研究生培養質量被視為“雙一流”建設的核心任務之一。隨著招生規模的增加,我國研究生的培養規模日益擴大,已經成為研究生教育大國,但是我國高校研究生培養質量與國際高水平大學相比,仍然存在一定的差距,還未成為研究教育強國。[1,2]因此,高校亟須抓住“雙一流”建設這個機會,加強研究生培養質量。
然而,我國研究生培養機制仍需進一步完善,在研究生模式選擇和運用過程中仍有提升的空間,為更好適應外部經濟社會環境變化對研究生綜合能力的要求,高校根據自身優勢選擇適合的培養模型培養高水平創新人才是值得深思。[3]因此,要厘清培養模式與培養質量間內在關聯性,優化組合學徒式、專業式、教學式和協作式培養模式,最大可能發揮協同效應,充分發揮對培養模式對研究生培養質量的促進作用。基于此,本文以“雙一流”建設對高校研究生培養質量的需求為導向,探索培養模式在提高研究生培養質量的作用。
本文選擇“雙一流”高校的研究生導師作為調查對象,調查的方式選擇了郵件和平臺調研的方式。通過“雙一流”學校官網獲取研究生導師個人郵箱,與相關老師進行郵件溝通,并發送電子版的調查問卷和問卷鏈接。研究生導師如果愿意參加調研,可以通過問卷星平臺進行填寫也可以填寫電子問卷后進行回復。為了保證問卷的回收,團隊成員會事先發送郵件,征求碩士導師參與調研的意愿,在得到其確認參與的信息之后,再發送調查問卷的郵件。共計發送問卷70份,有22份問卷拒絕回答,回收問卷48份,按照規則剔除部分無效問卷后,得到38份有效問卷,問卷的回收率為54.29%。
現有研究識別研究生培養質量影響因素,然而并未形成一致觀點。[4]因此,鑒于研究生培養質量因素的復雜性,以及各個因素之間存在的交互作用,本文選取模糊集的定性比較分析(fsQCA)。一方面,fsQCA能夠將一系列要素視為導致結果的因素,并且能進一步挖掘導致結果的多個因素的構型,即在哪些因素的組合可以導致某一結果的發生。[5]另一方面,faQCA還能夠識別哪些要素是提高研究生質量的必要條件,哪些要素是其充分條件。
根據現有研究對于研究生培養質量的識別,[6-8]本文選擇了教學質量、綜合素質、科研質量、教育管理水平和培養模式作為研究生培養質量的影響因素。從研究生的論文質量和科研成果兩個方面體現研究生培養質量。
各變量數據主要通過李克特5點量表(1表示“遠不如同類院校”,5表示“遠勝于同類院校”)獲取。在獲取數據后,運用校準法將其轉化為模糊隸屬分數,其中定性錨點為完全隸屬的閾值、交叉點和完全不隸屬的閾值。根據以往的研究,本文借鑒10%,50%,90%的比例,[9]對其他變量校準轉換(如表1所示)。

表1 變量校準信息
檢驗單個因素是不是構成高水平研究生培養質量的必要條件。一致性是衡量單個因素是否為必要條件的重要標準。如果單個因素的一致性水平高于0.9,該條件是結果出現的必要條件。必要性分析結果顯示,前因條件(包括其非集)的一致性水平均不高于0.9。五個條件均不能單獨構成高水平培養質量的必要條件。
由于五個條件都不能單獨構成必要條件,本文則需要進一步檢驗由多因素構成的組態引致高水平研究生培養質量的充分性。為了檢驗條件組態的充分性,本文將一致性閾值設為0.8,并將PRI一致性閾值設置為0.75。考慮本文的案例個數為38個,設定頻數閾值為1,進行因果充分性評估。
為了識別高水平培養質量的核心條件與輔助條件,本文采用對比中間解和簡約解的方法。充分性分析結果表明單個組態和總體解的一致性均為0.849,高于0.8的標準,表明組態A是導致高水平培養質量的充分條件(表2所示)。表2結果表明總體解的覆蓋度為0.656,研究發現所得組態A對高水平培養質量具有較強解釋力。

表2 高水平培養質量組態
教學質量、科研質量和教育管理水平均存在為核心條件,而綜合素質和培養模式均存在發揮輔助作用。學校的教育管理水平貫穿著對研究生高水平培養質量的生涯,其中學校的教學質量對研究生充分理解并吸收專業或非專業知識至關重要,學校所擁有的科研質量也深刻影響著研究生進行科研實驗、了解科研前沿和激發科研興趣。另外,綜合素質是因人而異的,它反映的更多是研究生本人的基礎條件,而學校的培養模式針對全體研究生是普遍存在的,它是為了促進師生間合作交流提供某種形式,綜合素質高的學生或對學校培養模式能快速適應接受的學生則能夠促進高水平的培養質量。
本文對高水平培養質量的前因組態進行了穩健性檢驗。首先,將案例數閾值由1提高至2,產生的組態與原結果一致。其次,將一致性由0.8提高至0.81,產生的組態與原結果一致。由此可見,本研究結果是具有穩健性的。
運用模糊集定性比較分析法剖析研究生高水平培養質量的多重并發因果關系與實現路徑,結果表明:第一,研究生培養質量的影響因素中學校的教學質量、科研質量和教育管理水平是核心條件;第二,學生綜合素質和學校培養模式對研究生培養質量影響較小。為此,結合以上理論成果與高校具體情況給予以下建議:
第一,重視教學質量、科研質量和教育管理水平,推進產學研一體化深度合作。高校的教育管理水平直接影響到學生的培養方案和教學計劃,這兩方面的完善離不開高水平的教學質量和科研質量。學校的教學質量直接與學生接受專業知識程度相關,高水平的教學質量不僅讓學生更好吸收專業知識,還能夠激發其不斷探索精神;學校的科研質量能夠使得學生充分利用學校的科研資源進行更多創新性嘗試,而更多的學術交流和激勵措施促進學生不斷與外界交流互動,了解時事并激發更多創造性思考。三者的深度融合,將極大提高高校的研究生培養質量。
第二,考慮學生綜合素質水平和培養模式選擇,但不作為重點衡量因素。學生的綜合素質參差不齊不能代表其后續發展潛力大小,高校所擁有的教學實力和資源優勢將促進學生的自主學習和不斷進步,從而彌補剛開始時存在的差距;學校的培養模式無論哪一種,都是為了激發學生創新意識,在科研路上走得更遠,面對個性不同的學生和思維各異的學科,提出針對性強的因材施教難度較大,反而統一的培養模式可能會讓學生快速適應并不斷提高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