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寧,張欣
(北京工業大學 藝術設計學院,北京 100124)
中共中央在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中提出,要推進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建設,繁榮發展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這其中,設計產業在健全現代文化產業體系以及提升公共文化服務水平、加快發展現代服務業等關鍵任務中將發揮重要作用。北京正在推進全國文化中心建設并聚力全國科技創新中心建設,以建設設計名城等目標規劃的設計產業創新探索值得關注與展望。
《北京市推進全國文化中心建設中長期規劃(2019年-2035年)》(以下簡稱《規劃》)指出,建設設計名城要聚焦工業設計、視覺傳達設計、建筑設計等優勢領域,促進設計產業集聚化、集約化、品牌化發展,不斷提升北京作為設計名城的國際影響力?!吨泄脖本┦形P于制定北京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以下簡稱《建議》)強調要實施文化產業數字化戰略,推動文化與科技、旅游、金融等融合發展,做強北京國際設計周等品牌文化活動,建設設計名城。在5G、大數據、人工智能、AR/VR、物聯網、區塊鏈等新興信息傳播技術的助推下,設計產業需要圍繞北京建設設計名城等規劃,展望主體創新、技術創新以及協同創新和管理創新,為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貢獻更多力量。
“十三五”期間尤其是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爆發以來,移動互聯網、智能終端、數字經濟、社交媒體、電子商務、網絡視聽、電競網游等數字化應用成果普及更為廣泛、影響更加深遠,短視頻、直播帶貨、在線教育、網絡文藝等數字化新業務、新模式的發展尤為引人關注,相應的創新創意規范建設也引發熱議。
構成設計產業主體的核心要素,如技術基礎、媒介載體、產品形態、業務形式、盈利模式、組織結構、傳播行為、資源配置等,均在不同程度地快速發展與變革。這是首都未來根據《規劃》,落實建設設計名城的相應任務必須要面對的重要背景與新時代機遇——合理應對與機遇并存的挑戰并有效推動北京乃至全國設計產業的主體創新,通過規劃產業發展重大項目和階段性任務,繼而有組織、有步驟地利用數字化應用成果是關鍵所在。
在實施國家大數據戰略加快建設“數字中國”的布局下,文化與科技、旅游、金融等不斷融合,新型文化企業、文化業態、文化消費模式多元發展;相應的,設計產業的主體也在從設計師、設計團隊、設計企業,向創新平臺、產業園區、產業集群發展。這些主體創新的過程中,既要適時厘清傳統主體和經典概念,更要與時俱進地定義新興主體與關鍵概念。
以廣告設計領域為例,1994年頒布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廣告法》以法律形式界定了廣告主、廣告經營者、廣告發布者等主體,其中廣告發布者的主體類型只包括法人或者其他經濟組織,并不包括個人;而2015年修訂的廣告法,將廣告主、廣告經營者、廣告發布者的主體屬性統一為自然人、法人或者其他組織,自媒體、工作室等主體合法性得以確立,相關業務因此步入正軌。在移動互聯、社交網絡、短視頻、網絡直播等新模式廣泛普及的趨勢下,繼續與時俱進地定義主體性概念,不僅迫在眉睫而且任重道遠。在不斷界定新型組織和新興個體等創新主體與關鍵概念后,設計產業的未來才能更為有的放矢、有序發展,廣大從業者也會更有信心、更易形成有效的職業共同體,共同助力設計名城建設。
北京的設計產業需要借助建設設計名城的契機,以優化配置設計及相關領域公共資源、有效整合社會資本與商業資源、持續推動設計產業高質量發展為方向,通過各級各類設計產業園區建設尤其是張家灣設計小鎮、大山子時尚創意產業功能區等突出示范性、試驗性、主題性的新業務、新模式、新規范探索,強化政府引導、園區自主、企業主導、學界支持的政產學研用協同創新,逐步建設國家級、市區級等多級專家智庫與產業集群。
設計名城的建設可依托協同創新合作發布國家級、市級“十四五”設計產業發展報告藍皮書,并結合“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創意城市北京峰會”“中國設計紅星獎”“北京國際設計周”“北京時裝周”等國際品牌活動舉辦相關宣傳推介,推廣新業務、展現新模式、探討新規范,共同引導設計產業新業態發展;進一步建立國際交流合作機制,推動國內設計機構與國際設計組織開展設計項目合作,從而積極參與引領國際設計發展,不斷提升北京作為設計名城的國際影響力。
考慮到設計產業構成主體如技術、媒介、產品、業務、組織、消費關系等要素均在不同程度發展變革,設計名城的建設需以當前最為關鍵的技術創新為主要維度:通過政產學研協作、專家智庫建設、重大專項任務,調研國內外技術探索與階段成果,尤其是頂尖設計團隊、龍頭設計企業及科研機構的情況;助力相關部門及行業組織的政策制定、資源配置、平臺搭建,合理引導5G、AR/VR、4K/8K、云計算、大數據、人工智能、物聯網、區塊鏈等可信、可用、可行的新興技術在設計產業的應用與實踐,讓技術能落地、成果出實效、應用有典范。
從產業技術創新當前的熱門實踐來看,大數據和人工智能的應用成果顯著。在創意設計服務、內容創作生產、新聞信息服務等文化產業重點領域,從“互聯網+”到“智能+”、從消費互聯網到產業互聯網的應用案例如阿里鹿班、新華社媒體大腦等不斷涌現。藍色光標集團已啟動商業化運營的大數據與智能傳播平臺“銷博特”,其AI營銷機器人能通過MGC(Machine Generated Content,機器生產內容)、MGP(Machine Generated Proposal,機器生成策劃)等方式,智能生產創意內容、生成策劃方案以及平面與視聽設計產品。
《規劃》和《建議》中設計名城的建設,以“十三五”期間北京設計產業及相關領域的發展成果為基礎,針對設計產業的媒介載體、產品形態、業務形式、盈利模式、組織結構、從業人員、專業范疇、服務對象的定義、組成、關系、特征等要素,探究其快速豐富、差異多元的發展變化,由此展望設計產業基礎性、主體性、結構性、全局性的變革創新。
北京建設設計名城視域下的設計產業發展聚焦科技創新引領、文化科技融合這一主線,通過驗證可靠、已具成效、可持續迭代的設計元素、媒介載體、創意工具、智能營銷等傳播組合,不斷推進各類新業態的融合共生和新型產業共同體的建設與發展,發揮北京文化底蘊深厚、設計資源豐富、市場潛力巨大等優勢,逐步在全國范圍乃至國際層面形成示范引領與輻射效應。
設計名城的建設需要充分考慮地域、領域、區域和設計產業、行業、職業的多樣性、歷史性、復雜性等特點,在產業發展規劃的整體框架下,注重不同地域、關聯領域、相鄰區域的差異化、特色性、多元化發展。例如,《規劃》提出的要充分發揮設計在城市空間規劃、歷史文化街區更新再生、城市存量空間再造、新型城鎮化和美麗鄉村建設等領域的特殊作用,應以創新技術的試用、適用及實用為不同層次的考察要點和不同程度的發展動力,嘗試推廣相應的差異化、可持續的技術創新應用項目,并設置分階段、分地域、分領域的攻關任務。
北京的設計名城建設以整體規劃為統領、以技術落地為抓手、以推動創新為目標,設計產業的發展也要避免以規模為單一指標,應在《規劃》中推動設計與人工智能、智能制造、新能源汽車、新材料、節能環保等高精尖產業深度融合的方向引導下,建立長效交流機制和溝通平臺,讓技術能流動、經驗能分享、成果能共享、對話能持續、資源能循環。此外,在重點依托京津冀協同發展戰略的背景下,北京設計產業的創新發展也要積極服務一帶一路、鄉村振興、健康中國以及粵港澳大灣區建設、長三角一體化發展等國家戰略,由科技創新引領設計產業更多特色區域、多元領域的差異化發展,并參與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
北京建設設計名城視域下的設計產業創新發展,以產業主體創新的新業務、新模式、新規范發展和產業技術創新的融合式、特色性、多元化發展為主要任務,也需要注重政府指導、業界主導、學界參與的產業協同創新和監管他律、共治自律、示范引領的產業管理創新。通過協同創新為設計產業“十四五”發展提供持續、定向、可信的科研支撐、人才資源與實踐支持,結合建設設計名城帶動我國特色區域、產業重點領域的創新發展;依托管理創新探索設計產業“促進發展”與“監管治理”間的動態平衡,逐步形成自律為主他律為輔、產業共治企業參與的新時代高質量發展管理體系,發揮協會組織、活躍企業、代表人物的示范引領作用,在實現設計產業經濟價值、商業價值、資本價值的同時,探索社會價值、公共價值、文化價值的共同發展?!?/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