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巧鳳 王詠梅
幼兒自主入園是教師開展幼兒教育的重要環節。在疫情防控背景下,如何讓小班幼兒學會自己獨立入園,如何緩解幼兒與家長的分離焦慮,如何引導幼兒體驗與教師、同伴相處的快樂,這些都是教師需要思考的問題和面臨的挑戰。筆者根據小班幼兒的年齡特征和心理發展特點,嘗試幫助小班幼兒在自由、自主、愉悅的氛圍中學會獨自入園,為幼兒提供更多自主成長的機會,拓展幼兒自主發展的空間,幫助幼兒獲得豐富的情感體驗,從而提高幼兒的生活自理能力。
以筆者所在幼兒園為例,幼兒自主入園環節中主要存在以下問題。
一是幼兒欠缺自主入園的能力。小班幼兒年齡小,口語表達能力差,缺乏一定的人際交往能力,獨立性較弱,對成人存在一定的依賴。在剛入園時,小班幼兒會產生入園焦慮,出現哭鬧、不愿意入園等現象。由于依賴性大、自主性差,自主入園對小班幼兒來說是一種巨大的挑戰。
二是幼兒不能盡快適應新的角色。小班幼兒從家庭進入幼兒園時,他們的角色發生了轉變,從家庭生活開始進入集體生活。筆者觀察了一段時間,發現很多幼兒無法適應自己的新角色。這不利于培養幼兒的自我服務意識和能力,影響了幼兒為他人服務能力、人際交往能力和合作能力的提升,不利于幼兒自主能力的發展。
三是幼兒受家長過度保護,缺乏一定的生活自理能力。部分家長無微不至地照顧幼兒,替幼兒包辦一切。這種行為看似心疼幼兒,實際上剝奪了幼兒獨立成長的機會,不利于鍛煉和發展幼兒的生活自理能力。部分家長溺愛幼兒、過度保護幼兒,導致幼兒失去了很多鍛煉自我的機會,讓幼兒對父母產生了依賴,不利于幼兒自主意識的形成。
當小班幼兒第一次自主入園時,教師會有很多顧慮。例如,幼兒年齡小,他們能否找到自己的教室;從園門到教室的路上幼兒是否安全;幼兒會不會跑到其他地方玩;如何緩解幼兒的哭鬧情緒;幼兒能拿動書包等物品嗎;等等。筆者根據小班幼兒的年齡特點和心理特征,組織教師從不同角度對幼兒自主入園的問題進行了研討,以幫助幼兒消除對新環境的陌生感,緩解幼兒的入園焦慮。在“研討—實踐—研討—實踐”的過程中,我園逐漸探索出一些關于“小班自主入園”的支持方法。
(一)線上家園互動,緩解自主入園焦慮
一是云端介紹、了解你我。針對幼兒和家長的好奇心,幼兒園可以充分利用云端平臺,讓幼兒及家長了解幼兒教師,幫助幼兒建立對幼兒園初步的認識。以筆者所在幼兒園為例,教師錄制了自我介紹的小視頻,這有助于幼兒提前認識教師、熟悉教師并對教師產生親切感。
二是幼兒自我介紹。幼兒可以通過錄制視頻的方式,向教師和伙伴介紹自己。通過視頻,教師可以對幼兒形成一定的印象,幼兒之間可以相互熟悉、相互了解。這可以幫助幼兒減輕對幼兒園的陌生感,讓幼兒初步產生班級歸屬感。
三是家長自我介紹。為了讓教師了解幼兒每天由誰接送等情況,家長可以和幼兒一起錄制小視頻,向教師介紹自己。適當的線上交流有助于家園之間進行良性的互動,增進家園之間的關系,為開學后幼兒的自主入園做好準備。
四是會議活動,家園攜手。幼兒園的教育工作離不開家長的協作支持。教師可以開展線上家長會等活動,針對家長的興趣點、疑惑點等,為家長一一解答,告訴家長需要他們配合的事項,幫助家長了解幼兒在園的一日活動流程,讓家長對幼兒園及教師產生信任感并支持幼兒園的教育活動。

家園良好的線上互動活動,有助于幼兒認識并熟悉自己的班級教師和同伴,有助于幼兒學會用自己的方式進行自我介紹,有助于幼兒熟悉班級的環境及幼兒園的生活,有助于幼兒和家長了解自主入園的路線和方法,有助于減少幼兒入園的陌生感、焦慮感,讓幼兒對幼兒園生活充滿好奇和向往。
(二)精準完善措施,為自主入園提供保障
在實施自主入園活動的過程中,筆者曾經遇到過一些問題。例如,幼兒在入園時拿不動自帶物品,不會主動測量體溫,等等。在發現問題后,筆者組織教師分析了問題,群策群力,大家最終找出了解決問題的方法,優化了課程,使自主入園活動順利且深入地開展。
基于幼兒的實際情況,筆者所在幼兒園制訂了以下解決措施。一是對幼兒的自帶物品進行分層管理,支持家長提前來園放置幼兒必需的生活物品,鼓勵小班幼兒分批次攜帶日常生活、學習物品進園。
二是對幼兒進行標記識別管理。幼兒園在地面上張貼了不同的卡通動物形象、卡通箭頭,引導幼兒通過找找、玩玩、走走的趣味活動找到自己的班級。同時,幼兒園在園門口、操場及走廊轉彎處和班級門口等地方安排了人員值守,為幼兒提供必要的幫助。
三是升級測溫儀器。幼兒園購買了卡通形象并能發出智能語音的測溫儀,這有助于激發幼兒自主測量體溫的熱情,分散幼兒的入園焦慮情緒,讓幼兒由被動測溫轉變為主動測溫。
(三)“大帶小、小促大”混齡模式,為自主入園助力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曾說:“小孩子最好的先生,不是你,也不是我,而是小孩子隊伍中最進步的小孩子。”“大帶小、小促大”混齡模式有利于幼兒理解自主入園活動的內容,促進幼兒交往能力的發展。
一是大小結對,緩解弟弟妹妹的焦慮情緒。面對陌生的環境、陌生的伙伴、陌生的生活規則,初入園的幼兒都很迷茫。教師可以讓大、中班的哥哥姐姐到小班認領一名小班幼兒,讓小班幼兒感受哥哥姐姐的關愛、安撫,從而緩解小班幼兒的焦慮情緒。
二是既喂又教,激發弟弟妹妹吃飯的興趣。在混齡活動中,大班的哥哥姐姐會與小班幼兒坐一桌。一樣的飯菜,一樣的餐具,小班幼兒在看到哥哥姐姐大口吃飯時,他們也會試著吃一口、嘗一嘗。有的哥哥姐姐會一邊吃飯一邊教弟弟妹妹們吃飯,這極大地激發了小班幼兒主動吃飯的興趣。
三是表演節目,轉移弟弟妹妹的注意力。教師可以充分發揮幼兒的主觀能動性,將教室變成小舞臺,通過哥哥姐姐們用心準備的精彩節目,吸引小班幼兒的注意力,讓小班幼兒不再哭鬧、不再害怕。
四是大手牽小手玩游戲,消除弟弟妹妹的陌生感。在“大手牽小手”的戶外混齡游戲中,哥哥姐姐會帶著小班幼兒爬山坡、鉆山洞,進行豐富多彩的互動活動。這有助于消除小班幼兒的焦慮感、陌生感,幫助他們盡快熟悉新環境。同時,在“大帶小、小促大”混齡活動中,哥哥姐姐們也收獲了責任、收獲了擔當,小班幼兒則收獲了勇敢、收獲了獨立,家長和教師收獲了信任、收獲了感動。
從家長陪同入園,到幼兒獨立入園,到幼兒自主入園。我園不僅在行動上做出了改變,還提升了教育觀念,幫助小班幼兒走出入園一小步、邁出人生一大步。
一是加深幼兒對自我的認識。在離開父母的那一刻,幼兒從哭鬧、不安、不高興到平靜、愉悅。在教師的關注與鼓勵中,幼兒的情緒得到了安撫,幼兒的情感得到了發展。大班幼兒的幫助、同伴之間的互相鼓勵,都為幼兒提供了模仿和學習的榜樣,對幼兒產生了積極的影響,幫助幼兒樹立了自信心和自尊心,增強了幼兒的自我效能感,讓幼兒成為自我管理的主人。
二是加深教師對幼兒的認識。在小班幼兒自主入園的過程中,教師可以重新了解、認識和理解幼兒。例如,幼兒找同伴或是快速走向自己的班級,體現了幼兒自我保護意識的增強。每一個幼兒的發展過程和表現形式各不相同,教師要關注、了解幼兒實際的發展狀況,對幼兒進行有針對性的引導和幫助,促使每一個幼兒都能在原有水平上獲得新的發展。
在幼兒自主入園的過程中,教師要有愛心和耐心,放慢腳步,耐心等待,給予幼兒充足的成長空間和時間,引導幼兒自主發現、自主探索、自主成長,讓幼兒在幼兒園這個大家庭中自由、自主、快樂地成長。
(作者單位:蘇州市相城區太平中心幼兒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