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曉明
閱讀能使人增長見識,拓寬視野,促進互動交流,豐富精神世界。為促進幼小銜接,教師要注重幼兒閱讀能力的培養,通過早期閱讀教學培養他們的觀察能力和理解能力。教師要提供圖片、文字等閱讀材料,讓幼兒捕捉信息,使其在觀察、思考、想象的基礎上形成自己的理解,并表達自己的看法,以調動他們閱讀的興趣,提升他們的觀察、感知、辨別等綜合能力。
幼兒園活動區域的劃分應以“動靜分享”為原則,閱讀空間的布局如果不合理,就會出現嘈雜的情況,使幼兒難以靜心閱讀,從而無法達到閱讀活動的預期目的。教師要為幼兒提供布局合理的閱讀空間,讓幼兒在與同伴共同閱讀時,有充足的時間與他人進行溝通交流,進而提升他們的閱讀理解能力。
材料的投放會影響幼兒的閱讀興趣,教師要為幼兒選擇圖文并茂、主題明確的閱讀材料,激發他們閱讀的興趣,加深他們對閱讀材料的理解。教師可以為幼兒選擇一些綜合類書籍,拓寬他們的知識面,讓他們了解不同領域的知識。教師要依據幼兒的年齡特點,為他們選擇合適的材料,調動他們閱讀的積極性。對于小班幼兒,教師可以選擇貼近生活、情節生動、形象鮮明的繪本,如《上床睡覺》,讓他們通過閱讀感受動物之間的差異,并通過模仿小動物的身體動作體驗閱讀帶來的快樂;對于中班幼兒,教師可以選擇科學知識類的圖書,如《長頸鹿好長喔》,讓他們通過閱讀尋找長頸鹿身上最長的部位,并通過合作拼出一只“長頸鹿”;對于大班幼兒,教師可以推薦書籍《我爸爸》,讓他們充分感受爸爸的愛,說說自己的爸爸像什么,用“我的爸爸像…一樣…”的句式夸一夸自己的爸爸。
在早期閱讀教學中,教師要遵循循序漸進的原則,教師可以先讓幼兒描述畫面,再猜測故事情節,然后進行完整的講述,最后分析故事內容和人物形象,并表達自己的見解。教師要豐富教學活動,通過豐富多樣的表演活動吸引幼兒主動參與,促使他們與教師、同伴進行互動,提升他們參與閱讀的興趣。
在集體教學活動中,教師要為幼兒示讀,引導他們傾聽,并讓他們說出關鍵內容,促進他們聽力技能的提升。教師要鼓勵幼兒融入閱讀活動,讓他們進行跟讀、誦讀、填詞、猜測、復述,或讓他們表達自己對故事的見解,以加深他們對故事內容的理解,提升他們的表達能力。教師可以借助思維導圖幫助幼兒梳理文本脈絡,呈現時間、地點、角色等內容,并引導幼兒用繪畫的方式呈現故事內容。在幼兒表達時,教師要提醒他們按順序進行,避免出現內容重復、情節顛倒等情況。教師可以引領幼兒進行口頭復述,讓他們逐漸掌握文本的結構,學會運用故事結構向同伴介紹故事的情節、主題、結局,促進幼兒表達能力的提升。如在學習繪本《森林里的動物》時,教師可以讓幼兒聽錄音,并讓幼兒結合自己的經驗說說森林里有哪些動物,這些動物的叫聲是怎樣的以及它們的叫聲會給人帶來怎樣的感覺等。教師還可以讓幼兒用頭飾、手偶等扮演某一種動物,講述這種動物在叫聲、外形上的特征。
教師可以將幼兒分組,將具有不同潛能、不同閱讀能力、不同興趣的幼兒分在同一組,讓他們交流自己對閱讀材料的看法,促進幼兒對閱讀材料內容的理解。在活動中,教師要確保幼兒積極融入閱讀活動,讓他們表達自己對故事內容的理解。教師可以讓幼兒輪流講述故事內容,并安排其他幼兒補充。教師要組織幼兒圍繞故事內容進行討論,鼓勵他們大膽發言,并提升小組長的協調能力,讓表達能力不足的幼兒獲得充分的鍛煉。為提升幼兒閱讀的效果,教師要為幼兒講述故事背景,讓他們以問促讀、邊讀邊思。教師可以為幼兒講述故事,讓他們學會傾聽,引導他們抓住其中的關鍵信息。教師在講述重點內容時,可以為幼兒留有一定的思考空間。在閱讀內容后,教師要為幼兒留有討論的空間,讓他們圍繞教師預設的問題進行討論,大膽表達自己的理解。
很多幼兒的注意力易分散,閱讀時的坐姿不當,難以專注,這會影響他們的閱讀效果。為了讓幼兒認真對待閱讀,教師要規范幼兒的閱讀行為,讓他們熟記閱讀區域的提示語,了解閱讀規則,如閱讀時要認真安靜、要保持全神貫注、不能發出大的聲音、不去打擾他人等,促使他們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教師要加強對幼兒規則意識的培養,針對不同形式的活動對幼兒提出不同的要求,讓他們知道集體朗讀與個體誦讀的區別。如在讀兒歌時要大聲讀,感受朗朗上口的節奏;在默讀時需保持安靜。幼兒維持注意力的時間較短,規則意識不強,教師要逐步引導,使幼兒掌握規則。當幼兒不守規則時,教師可以通過眼神、肢體語言及時提醒他們。良好習慣的形成非一朝一夕之功,在教授學習規則時,教師不能隨意變動規則,這樣會弱化幼兒的規則意識,不利于幼兒良好閱讀習慣的培養。教師要借助家長的力量,建立閱讀規則培養的長效機制,形成管理合力。教師可以建議家長培養幼兒睡前閱讀的好習慣,讓他們擺脫手機、電視的誘惑。對于不喜歡閱讀的幼兒,家長要發揮示范作用,在睡前進行閱讀,就精彩環節與幼兒展開交流。在父母的影響下,幼兒會慢慢喜歡上睡前閱讀活動。為調動幼兒的閱讀興趣,家長可以選擇新穎有趣的圖書,先自行閱讀并表達自己的觀點和想法,吸引幼兒的好奇心,或者給幼兒講述圖書中的故事,激發幼兒的閱讀興趣并鼓勵他們嘗試自主閱讀。當幼兒遇到閱讀困難時,家長要對他們進行適時的引導和幫助,讓他們順利地完成閱讀。在閱讀中,幼兒常常會遇到不認識的字,家長可以引導幼兒暫時跳過,避免影響他們閱讀的連貫性。如果這些生字影響了幼兒對文本內容的理解,家長可以進行解釋。這種方式有利于提升幼兒的閱讀興趣。同時,家長要糾正幼兒不良的閱讀姿勢,讓幼兒做到不躺著看書、不趴著看書,讓他們與圖書保持適當的距離以保護視力。
在閱讀活動中,教師要引導幼兒關注表情、對話等細節,深入理解故事情節。例如,在閱讀《孩子學樣》繪本時,教師可以讓幼兒觀察書中的兩張圖片,說一說老爺爺與小猴子之間發生了什么事,以及老爺爺、小猴子的動作和表情是怎樣的。在幼兒完成回答后,教師再引導幼兒觀察后面兩張圖片,說說老爺爺是怎樣奪回帽子的。教師要引導幼兒多觀察、多思考,促使他們理解文本所表達的內容。
教師要加強與幼兒的對話交流,幫助幼兒理解故事中的信息。教師在進行語言表達時,要力求語言簡潔、明確,讓幼兒準確地抓住有效信息,避免出現答非所問的情況。在開展閱讀活動前,教師要熟悉內容、理解情節,挖掘有討論價值的內容,并圍繞重點內容設計提問。在語言交流活動中,教師要為幼兒做好示范,規范自己的語言,讓幼兒準確地把握基本信息。教師要優化問題設計,調動幼兒的參與熱情,促進他們表達技能的提升。以繪本《我媽媽》為例,教師可以呈現媽媽的照片,讓他們說說自己最喜歡媽媽什么、照片中的媽媽在干什么以及最喜歡媽媽干什么事情。教師以簡潔的問題引導幼兒思考,能激發他們的閱讀興趣。在師幼對話中,教師要依據幼兒的回應進行及時的評價,以調動他們的交流熱情,引發他們的思考。教師的語言要富有激勵性,要對幼兒進行針對性的評價,以調動他們參與閱讀活動的積極性,同時為其他幼兒樹立榜樣。
教師的提問要有層次性、漸進性,要引領幼兒抓住故事隱含的信息,幫助他們厘清故事結構、把握故事線索、理解主題思想,使幼兒能夠依據自己的理解對故事進行再想象、再創造。教師可以與幼兒共讀語言材料,并以生動形象的語言引導幼兒融入故事,幫助幼兒理解故事情節、體會人物情感。教師在解讀故事時,要挖掘有交流價值的內容;在講述故事的過程中要控制好節奏,把握好語速,生動地呈現故事內容,促使幼兒把握故事的關鍵信息,并引導他們理解故事中人物的情緒,判斷情節的走向,理解故事的主題;在閱讀對話時,教師要增加活動的趣味性,借助角色扮演、情境表演、游戲互動等方式,吸引幼兒參與對話、想象、表達、創造活動,從而使幼兒深入理解故事的主題。
總之,在早期閱讀教學中,教師要樹立以幼兒發展為本的教學理念,為他們構建良好的閱讀環境,推薦合適的閱讀材料,通過多種方法加強師幼間的對話交流,促進幼兒良好習慣的培養,促進他們語言能力的提升。
(作者單位:江蘇省濱海縣幼兒園向陽分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