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國家治理視域下宋朝對廣西邊疆民族首領的調控策略

2021-02-13 00:41:51鄭維寬梁妍
廣西民族研究 2021年6期

鄭維寬 梁妍

【摘 要】鑒于北部邊疆的威脅,宋朝注重加強對南部邊疆的國家治理。為達到有效管控民族地區的目的,采取了一系列調控措施:積極招納廣西邊疆民族首領歸附,并構建符合民族地區特點的職銜管理體制;對競爭失敗、不穩定和主動內徙的民族首領進行接納和異地安置,形成對邊疆民族首領的鉗制、威懾和吸引;通過賞賜民族首領錢米、食鹽和開通博易場等手段,帶動少數民族形成對宋王朝的經濟依存關系;在民族聚居區建立“城—寨—堡”的軍事鎮戍體系,形成震懾民族首領的后盾。此外,還逐漸推動民族地區司法的轉型,使傳統爭端解決機制由適用民族習慣法向王朝法制過渡,限制并削弱民族首領的審理權。

【關鍵詞】宋代;廣西邊疆;民族首領;調控策略;國家治理

【作 者】鄭維寬,廣西民族大學民族學與社會學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梁妍,廣西民族大學民族學與社會學學院博士生。廣西南寧,530006。

【中圖分類號】K24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454X(2021)06-0126-0009

廣西雖然早在秦代已經納入中央王朝的版圖,但是秦漢王朝對廣西民族地區的治理尚處于較為粗糙的階段,郡縣制下的民族自治成為當時廣西民族社會的基本形態。唐宋兩代是中央王朝對廣西民族社會加強管控的重要時期,唐前期開拓左右江地區和唐后期嶺南西道的設置,反映出唐王朝已經將嶺南西部的治理提升到一個新高度。但是真正對廣西邊疆民族地區進行統籌規劃,從國家層面加強對廣西的全方位治理,并將王朝的力量逐漸滲透進廣西邊疆民族地區,則始于宋代。傳統的觀點認為唐宋時期是廣西民族地區的羈縻制時代,中央王朝通過民族首領實行間接統治。但是這種認識忽略了宋代發生的重大變化,事實上宋代廣西民族社會的發展與唐代相比有很大的不同,一方面,由于交趾的獨立,廣西民族地區成為宋王朝南部邊疆的重要屏障;另一方面,宋朝統治者加強了對廣西民族地區的開拓,并派遣流官進行控制。在這一轉變過程中,民族首領成為宋朝統治者實施廣西邊疆民族地區治理的關鍵因素,并為土司時代的治理提供了經驗。遺憾的是,既有的研究成果未能注意到宋代廣西民族社會的這一重大轉向,周長山等主編的《廣西通史》第四卷是宋代廣西歷史的最新研究成果,卻缺少對該問題的探討1,有關專題論文也付之闕如。雖然彭福榮的《“關鍵少數”治理的歷史經驗:西南地區土司例證》一文探討的是土司時代西南地區民族首領的治理經驗,但是對本文的撰寫提供了方法論的借鑒。2本文試從國家治理的視域入手,探討宋王朝如何通過調控民族首領這一關鍵角色,將王朝勢力逐漸滲透進民族聚居區,從而加強國家對廣西邊疆民族地區的管控。

一、積極招納廣西邊疆民族首領歸附并構建符合民族地區特點的

職銜管理體制

(一)積極招納廣西邊疆民族首領歸附朝廷

宋朝在統一和鞏固嶺南邊疆的過程中,積極招納廣西邊疆民族首領歸附,取得了顯著效果。首先是南丹州莫氏的歸附。開寶七年(974)七月,南丹州首領莫氏主動請求歸附,“酋帥莫洪 自稱節度使,遣牙校陳紹規奉表修貢,求內屬”[1]321。開寶九年(976),莫氏再次遣使入貢,并請求宋廷頒發官印,得到宋廷的批準。宋廷頒給莫氏官印,標志著南丹地區正式納入了宋王朝的版圖,自此南丹州與宋廷之間形成了較為穩定的封貢關系。[2]14199

南丹州莫氏是桂西北勢力較大的土酋,有宋一代,在宋廷的招撫、羈縻之下,總體上保持著與宋廷的朝貢關系。即使個別時段關系較為緊張,也不只是莫氏的問題,而與宋廷的開邊政策和邊吏治理失當有關。北宋末期莫公晟的反叛斗爭,始于徽宗時期廣西地方官吏為了開邊而冤殺其兄莫公佞,最終在廣西經略安撫使程鄰的招撫下,大觀四年(1110)莫公晟內附,南丹州也歸還莫氏管轄。宣和年間(1119~1125)莫公晟入朝,被宋廷授予廣西兵馬鈐轄的虛銜,在兩宋之交的動亂中又回到南丹。《宋史》雖然記載紹興三年(1133)莫公晟曾聚眾為亂,但是其緣由卻是觀州知州黃昉“遣兵略其部族”[3]1127,莫公晟的反叛屬于報復性反擊。此后廣西地方官明橐、劉彥適、呂愿忠都力主采取招撫措施,最終莫公晟接受招撫。紹興二十四年(1154),莫公晟率部屬來歸。宋人李心傳為此記載道:“即先是公晟自宣和以來,屢為邊患,歲調官軍防守。至是直秘閣知靜江府兼主管廣西經略司公事呂愿中言公晟獻馬三十匹,且遣其部落七百余人至靜江府,與經略司屬官歃血而盟,諸蠻愿以二十七州一百三十五縣為本路羈縻。實為熙朝盛事。”[3]2724宋高宗非常高興地告訴大臣說:“得南丹非為廣地也,但瑤人不叛,百姓安業,為可喜耳。”[3]2725

其次是邕州下轄廣源州等地首領的歸附。太平興國元年(976),廣源州首領儂民富以及武勒州、南源州、西農州、萬涯州、覆和州、溫州、弄州、古拂峒、八耽峒首領愿意內附并輸納賦稅,但是遇到思瑯州的阻撓,請求宋廷出兵剿滅思瑯州,以通內屬之路。宋廷一方面授予儂民富金紫光祿大夫、檢校司空等地位尊崇的虛銜,另一方面“令廣南轉運使除道以招之”[4]371。

再次是撫水等州首領接受招安而歸附宋廷。太宗雍熙中,撫水州土民多次侵擾省地,朝廷下令招安,補授其首領蒙令地“殿直”、蒙令扎“奉職”的職銜[4]283。對于接受招撫的民族首領,官府往往送他們入朝覲見,并得到皇帝的授職和賞賜。僅真宗咸平四年(1001),撫水州首領就有四批入朝,正月五日蒙漢誠等23人入朝,“各授以官,賜錦袍、銀帶、匹帛、器物有差”;三月三日,蒙瑛等36人入朝,“并加賜赍,授官有差”;十一月二十六日,蒙虔瑋等71人入朝;十一月,蒙填等50人入朝進貢[4]284。南宋沿襲北宋時期的招撫政策,紹熙三年(1192)七月,廣西路副總管兼宜州知州沙世堅到任,對安化州首領進行招撫,“安化蒙光大、光懈首先舉族出參,犒勞戒諭,就遣還峒”[5]27。紹熙三年(1192)十月,宜州北部瑤人首領袁康等侵擾天河縣、宜山縣的居民。沙世堅分兵五路征討,瑤人爭相繳納刀弩投誠,于是沙世堅在黃茅嶺筑受降臺,“袁康等一十四峒首領各牽羊負酒,羅拜臺下,刻鐵飲血,呼天為誓,愿求忠孝”。不僅如此,受到沙世堅的感召,合鳳、文、蘭、地、華等七州及古參、古典、洛遏、思陽、古尋、正易、上中下三旺、上中下安(化)州等地的少數民族相繼繳納刀弩,“酋長盡赴州,公參裁論,各守疆畎,撫犒四穴,邊民悉獲安業”[5]27。

(二)建立符合民族地區特點的職銜管理體制

宋廷對于歸附的少數民族首領,一方面仿照內地設置州、縣、洞等行政區劃,另一方面授予世襲職銜,并根據歸附立功情況予以升遷和特授勛階,形成了較為完善的管理體制。太平興國二年(977),廣源州首領儂民富請求內附,宋廷鑒于儂民富是左江溪峒大首領,授予其金紫光祿大夫、檢校司空兼御史大夫、上柱國的勛階虛銜[4]371,這是宋朝統治者對廣西境內的少數民族首領進行授銜籠絡的較早記載。從宋朝對南方少數民族首領授予的職銜看,大致可以分為兩類:一類是偏向于實銜的官職,其中武職包括團練使、防御使、衙內都指揮使、都教練使、都指揮使、指揮使、招安巡檢使、都押衙、都部領、大將、軍將、將軍、郎將、都知兵馬使等[4]379,文職包括刺史、知州、知縣、知洞等;另一類是勛階虛職,比如檢校司空、檢校國子祭酒、上柱國、供備庫副使、文思副使、宮苑副使、皇城副使、左藏庫副使、內殿承制、內殿崇班、左班殿直、西頭供奉官、右侍禁、三班奉職等,主要用于籠絡民族首領。廣西溪峒地方的首領似乎更樂意被授予文職,宋仁宗至神宗時期,火峒首領儂宗旦先后被授予忠武將軍、右千牛衛將軍,古勿峒首領儂智會被授予右千牛衛將軍,廣源州首領儂平被授予忠武將軍、左監門衛將軍,但是“將軍”的稱謂不為當地人所認同。神宗熙寧六年(1073),儂宗旦、儂智會以“夷人不知此官”為由,請求宋廷授予班行或副使的官職,宋廷于是授予儂宗旦為供備庫副使、桂州都監,儂智會為供備庫副使、歸化州知州,后來儂智會又因功補授文思副使、宮苑副使[4]369。這一做法為后繼之君所繼承,徽宗于崇寧二年(1103)將廣西少數民族首領黨光嗣由文思副使升為皇城副使、儂沔由供備庫副使升為左藏庫副使、儂昌由內殿崇班升為西京左藏庫副使[4]292。

自唐代在廣西少數民族聚居區大量設置羈縻州縣以來,宋朝也沿襲了這一做法,比如在邕州左、右江少數民族聚居區,“自唐以來內附,分析其種落,大者為州,小者為縣,又小者為洞。國朝開拓寖廣,州、縣、洞五十余所,推其雄長者為首領,籍其民為壯丁”[6]134。這些羈縻州縣洞首領的官職稱為知州、權州、監州、知縣、知洞、同發遣、權發遣等,世代承襲。其中,知州、權州、監州、知縣、知洞由廣西安撫使任命,并頒給委任狀和官印;同發遣、權發遣則由邕州知州任命,上述職務多屬于實職。此外宋廷還根據各地首領內附、立功等情況,授予各種勛階虛銜,并呈現出勛階愈授愈高的趨勢。南宋孝宗時,廣西經略安撫使范成大記載道:“皇祐以前,知州補授,不過都知兵馬使,僅比徽校。智高之亂,洞人立功,始有補班行者,諸洞知州不敢坐其上,視朝廷爵命尚知尊敬。元豐以后,漸任中州官。近歲洞酋,多寄籍內地,納粟補授,無非大小使臣。或敢詣闕陳獻利害,至借補閣職,與帥守抗禮。其為招馬官者,尤與州縣相狎”[6]136。可見儂智高起事前,廣西的土知州一般補授“都知兵馬使”的軍銜,這只是一個中下級職銜;平定儂智高起事后,對立功的首領授予較高的勛階,雖然屬于虛職,但其地位卻高于土知州。神宗元豐年間,對一些內附的首領授予內地的官職,這與宋廷開拓邊疆地區和拉攏民族首領有關。南宋前期,對少數民族首領的職銜授予開始泛濫,一些寄籍內地的首領通過交納一定數量的粟米,就可以補授使臣的官職。如果敢于入朝建言獻策,甚至可以補授閣職,而與廣西帥臣平起平坐。為了拉攏頻繁起事地區的首領,宋廷不惜虛授高銜,紹興二十九年(1159),“詔加安化上州三班借差、銀青光祿大夫、檢校國子祭酒兼監察御史、上柱國蒙自臨等七人勛階,及賜錢帛有差”。紹興三十年(1160),“詔安化中州三班借差、銀青光祿大夫、檢校國子祭酒兼監察御史、上柱國蒙光坤、蒙全漢、蒙全見等四十人各加勛階有差”。[4]293而那些擔任招馬官的民族首領,需要級別不高,但是卻與邕州地方官相互勾結,嚴重影響到流官的權威,這是南宋朝廷濫授職銜、籠絡民族首領產生的消極后果。

當然,不管宋廷對廣西溪峒地方的少數民族首領授予何種職銜,都只是籠絡他們的一種手段而已,而且秉持“流尊土卑”的原則。雖然宋廷派往廣西溪峒地方的流官品級較低,但是那些土官必須接受流官的節制。南宋前期,左、右江地區州縣洞的土官均直接隸屬寨官(包括知寨、主簿)和提舉管轄。為了保持彈壓力量,寨官、提舉均有官兵保護。而且宋廷“籍其民為壯丁”,溪洞的“壯丁”由少數民族青壯年男子組成,按照宋軍的編制進行編組訓練,既隸屬土官管轄,也接受宋廷的征調,所謂“以藩籬內部,障防外蠻,緩急追集備御,制如官軍”[6]135。

宋廷不僅吸納羈縻州縣洞土酋的歸附,而且對毗鄰羈縻州縣洞的“外界蠻僚”也予以招引。政和三年(1113),黃忱奏稱:“伏自陛下登寶位以來,尤著意于南方。……故邕州管下右江化外之人咸欲款塞歸明,愿為王民焉。爰自右江溪峒州縣與外界蠻僚地鄰相接,煙戶相望,僅五十余處。凡省地州縣邊環外界,迤邐深入,共四百五十余處州峒,蠻落疆封,周幾萬里。臣與管下州縣峒首領情愿持本國印記并諸州縣銅印記、地土及首領戶口獻納,盡歸皇化。乞依特磨道富州例,給賜官班、衣襖、印記與臣,依舊部轄管下州峒首領住坐,永為省民,守御邊疆。”[4]420“給賜官班”是宋廷拉攏邊疆民族首領的重要手段,宜州所轄安化上、中、下三個夷州及北遐鎮少數民族首領,每月都需赴宜州參見官員,官府則在思立寨發給賞物及路費,同時對這些首領“補知州、奉職、監州、借職,有官遷一資,其班行則加勛,皆宜州溪峒司施行”。對于反抗的首領,在招降后仍以授職籠絡為主。元豐六年(1083),經制宜州溪峒事務的謝麟招降宜州民族首領羅世念等人,宋廷授予羅世念“內殿承制”職銜,而其他首領及羅世念的兄弟、兒侄被分別授予“西頭供奉官”“右侍禁”“奉職”和“披帶班”“下班殿侍”等職銜。[4]407

二、對競爭失敗、不穩定和主動內徙的民族首領進行接納和異地安置,

形成對邊疆民族首領的鉗制、威懾和吸引

(一)接納競爭失敗的首領,對在任首領形成鉗制,有利于朝廷掌握主動權

宋王朝對廣西競爭失敗的民族首領往往予以接納安置,如同今天的政治庇護,既能對在任首領形成鉗制,又有利于朝廷主動控制。其中,南丹州是非常典型的案例。據《宋史》卷494《南丹州蠻傳》記載,南丹州刺史莫洪皓與其弟莫洪沅不睦,莫洪沅“挈妻子來奔宜州”,遭到莫洪皓的攻打,于是莫洪沅帶領兩個兒子和一個牙將到汴京陳情,請求宋廷派兵攻打莫洪皓,宋廷雖然拒絕了莫洪沅的請求,但是卻接納安置了莫洪沅,“以為邵州團練使,給田十頃,下詔戒敕洪皓”。此后,每當南丹州官族內部出現內斗,失敗的一方只要前來投靠,宋廷都給予接納安置。景德二年(1005),莫洪皓的長子莫淮勍繼任,遭到其弟莫淮辿的攻打,“淮勍帥屬來奔,詔宜州賜閑田資給之”。景祐三年(1036),南丹州官族莫淮戟舉族來歸,“命為湖南州團練副使,敕州縣拊存”[2]14200。南宋紹興年間,南丹州防御使莫延沈因為恣行慘酷,為部族所逐,于是莫延沈攜帶妻子逃奔宜州,宋廷下令將其移居靜江府,“賜州都監俸”,莫延沈后來客死于靜江府。[3]3171莫延沈死后,莫氏族人推選莫延廩為首領,宋廷于是任命其為南丹州刺史。但是莫延廩在位時間很短,隆興二年(1164),莫延廩“為諸蠻所逐來歸,詔補修武郞”,這里的“諸蠻”,實際上是指莫延廩之兄莫延葚勾結永樂州王氏的勢力,莫延廩被迫攜家歸宋,而莫延葚繼任南丹州刺史。[2]627乾道年間,范成大任廣西經略安撫使,他在《桂海虞衡志·志蠻》中簡略記載了莫延葚驅逐莫延廩之事:“今刺史莫延葚逐其弟延廩而自立,延廩奔朝廷,謂之出宋。”在莫延葚任職期間,其弟莫延蔭也被迫從南丹出走,歸附宋廷,并被授職承信郎。宋人洪適在所撰《莫延蔭承信郎制》中寫道:“爾棄其故土,慕義來歸,載嘉忠忱,宜有褒異。俾躋仕版,用示恩榮。”[7]淳熙十四年(1187),廣西經略安撫使奏請莫延蔭襲任南丹州刺史,得到宋廷批準。推測莫延蔭在莫延葚死后,又得以返回南丹,掌握了南丹州的控制權。

南宋末年,南丹州刺史莫異德與其弟莫異俊相互仇殺。寶祐五年(1257),廣西經略安撫司曾派人調解,莫異俊希望離開南丹,出任省官,但未獲廣西地方官的同意。隨后莫異俊殺死其兄莫異德,廣西經略安撫使李曾伯為了穩定南丹地方,防范其投靠蒙古,于是下令莫異俊暫時管理南丹州事務,撫綏所管部眾,并負責防守諸關隘。[8]622同時李曾伯派人察訪莫異德的家眷,得知其眷屬59人,有兒子7人,其中莫大發、莫大盟已在宜州獲得保護;莫大剛、莫大寧年齡尚幼,與莫大逞都留在南丹;莫大榮、莫大秀則在右江地區。李曾伯一方面派人安撫莫異德在右江的眷屬,另一方面遣人告誡莫異俊善待莫異德留在南丹的眷屬。為了安撫莫大發及流落在外的莫異德眷屬,李曾伯打算在柳州與象州之間劃撥荒田給予其耕作。[8]625隨后莫大發從武隆州借兵殺死莫異俊,正當李曾伯準備向莫大發頒發委任狀時,開慶元年(1259)七月,李曾伯又得知莫異俊之弟莫異常向他處借兵,將回南丹攻打莫大發。根據元初南丹州牧莫大秀奉表請求內附一事判斷,莫異常應該未能成事。莫大秀是莫大發之弟,屬于兄弟之間傳承。總之,宋廷和廣西地方官府對南丹莫氏內部爭襲殘殺的態度,前后一以貫之,即尊重既成事實,不過多干涉其內部的權力爭奪,對官族各方都采取籠絡態度,多方押寶,從而爭取最大的利益,以盡力維護邊疆的穩定。

宋廷之所以愿意接納安置邊疆少數民族首領的失敗者,一方面是因為其內部斗爭反復無常,勝利者和失敗者常常互相轉換,如果在其失敗時予以接納,當其掌權時就有利于維系朝廷與他的關系;另一方面,接納安置競爭失敗的少數民族首領,既有利于形成對邊疆民族首領的吸引力,又有利于對在任首領形成鉗制。嘉祐末年(1063),南丹州刺史莫淮辿死后,其子莫公帳繼任。莫淮辿的另一個兒子莫世忍曾經率領屬民歸附宋廷,后在1054年回到南丹,殺死莫公帳,奪得南丹州控制權。莫世忍隨即請求宋廷“愿授刺史,補其親黨如故事,歲輸銀百兩”[2]14200,宋廷于是任命莫世忍為南丹州刺史。宋廷不僅未追究莫世忍內爭之責,而且承認其合法性,可見宋廷對南丹州的治理策略是尊重當地習俗,籠絡事實上的掌權者,羈縻勿叛而已。同時也要看到,宋廷對邊疆少數民族首領的認可留有余地,雖然宋廷在嘉祐末年已經認可莫世忍為南丹州刺史,但是直到元豐三年(1080),才正式授予其南丹州刺史印信。10多年間,莫世忍竭力搞好與宋廷的關系,頻繁遣使入貢。在宋廷授予印信后,仍然忠誠于中央王朝,幫助廣西地方官府多次平定少數民族的反抗斗爭,甚至親自赴朝覲見,可見宋廷的羈縻和接納安置策略產生了積極效果。

值得注意的是,一些南丹州首領為了避免內部的爭斗,甚至主動請求朝廷接納安置其子弟。元豐六年(1083),莫世忍請求將其子莫公效“送藤州給田安置”,隨后莫世忍又乞求將莫公效斬殺于宜州,但是宋廷保全了莫公效的性命,只是下令將其刺面,發配至江西牢獄。[1]8098紹圣四年(1097),莫世忍奏稱其子莫公鞫與莫公佞有矛盾,乞求宋廷將莫公鞫安置在廣西其他地方,而宋廷則任命莫公鞫為鄂州團練副使,安置于鄂州,給予田土耕種。[1]11587

(二)將反復不定或可能滋生邊患的民族首領遷入內地安置,維護邊疆民族地區的安寧穩定

早在宋太祖乾德五年(967),因為溪州首領彭允足、彭允賢和珍州首領田思曉“據山險,持兩斷”,于是宋廷借他們入朝的機會而“置之內地”[4]371,以消除他們反叛的隱患,開啟了消除隱患式內地安置的模式。真宗大中祥符九年(1016),鑒于廣西歸化州首領的行為對宜州的安全構成威脅,宋廷決定調虎離山,下令歸化州土知州蒙肚改任密州別駕,蒙只為海州都押衙,“各支請授,給與系官田土”。蒙肚的兒子蒙文寶、蒙文格等因罪錯被黥面,“配登、萊等州牢城及屯田務”[4]288。仁宗寶元元年(1038),針對宜州境內“安化蠻”的頻繁侵擾,蘇紳提出了招安內徙的策略,先以軍事進剿為保障,“然后諭以國恩,許以送款,而徙之內郡”[2]9810。雖然不可能將“安化蠻”整體內徙,但是將其首領內徙以削弱其凝聚力卻是可行的。于是我們看到,宋朝統治者不斷將存在隱患的民族首領遷入內地安置,形成了消除隱患式內地安置的一種模式。

內遷模式不僅適用于靠內地區的民族首領,而且運用于邊境地區的民族首領。仁宗嘉祐七年(1062),火峒首領儂宗旦、溫悶峒首領儂日新愿意以所領雷、火、計、誠諸峒內屬,并希望居住在省地歸樂州,永為省民。宋廷隨后任命儂宗旦為順安州知州,但在英宗治平二年(1065),儂宗旦與交趾國王李日尊和廣源州首領劉玘產生矛盾,為了避免與交趾爆發邊界沖突,桂州知州陸詵派人勸說儂宗旦率部屬內徙。在內徙地點的選擇上,最初是打算安置在江西洪州,但是神宗熙寧二年(1069)桂州知州張田認為洪州控扼兩廣之沖,而儂宗旦的部屬人數眾多,且為儂智高殘黨,具有安全隱患,于是宋廷下令將儂宗旦部屬分散安置在北方諸路。儂宗旦則到內地任職,擔任桂州都監,其子儂日新任邕州監押。[4]368哲宗元祐二年(1087),因為任峒首領儂順清擅自與梁賢智父子仇殺,并與廣源州的楊景通勾結,威脅到邊疆地區的安全穩定,廣西經略安撫使苗時中奏請將儂順清及其家屬“就湖南近里州軍編管,依例給田土”。最后宋廷依據“歸明人例”授予儂順清“茶酒班殿侍”的虛職,與其家屬在湖南道州編管,“給賜田土羈縻,無令出入”[4]370。

(三)將愿意內徙的民族首領安置于內地,促進民族融合

此前的研究論及南部邊疆地區的民族融合,往往只是看到內地向南部邊疆民族地區的移民促進了民族交流與融合,但是卻忽略了宋代已經存在較多南部邊疆民族首領內徙促進民族融合的事例。從中國民族關系的發展史看,北部邊疆游牧民族的內徙與融合時間較早,南部邊疆民族內徙與融合的時間則較晚,而且主要體現為部分民族首領及其家屬、部族的內徙,規模遠遠小于北方游牧民族。除了上文論及的政治庇護式內遷安置和消除隱患式內地安置,還有一些民族首領的主動內徙,這是一種主動的民族融合。真宗大中祥符六年(1013),宜州民族首領蒙但攜帶家族前來歸附,“詔徙于桂州,給田處之”[4]284。不僅如此,還有少數民族首領愿意率領部屬遷徙到內地生活,大中祥符九年(1016),宜州土民700多人愿意遷處漢地,“詔分置廣西及荊湖州軍,給以田糧”[4]288。南宋前期廣西民族首領內遷的更多,據宋人范成大記載:“近歲洞酋,多寄籍內地。”[6]136這一現象對于認識中國南方的民族融合問題具有較好的歷史啟示。

三、通過賞賜民族首領錢米、食鹽和開通博易場等手段,

帶動少數民族形成對宋王朝的經濟依存關系

宋代廣西沿邊地區少數民族的生計十分艱難,廣泛分布的巖溶地貌蓄水性能差,導致旱災頻發、莊稼歉收、人民艱食,為了謀生,侵擾流官控制的“省地”以獲取生計之資成為一種選擇,但是這也容易招致宋廷的鎮壓。咸平二年(999),宋真宗與宜州護送入朝的溪峒首領的一段對話,頗能說明問題。真宗問溪峒首領為什么侵擾“省地”,首領回答說:“蠻陬小民,非敢騷擾邊鄙,但饑寒所迫耳。”最后真宗赦免了這些首領的罪過,并賜給他們錦袍、冠帶、銀帛[4]283。分布于廣西北部山區的瑤人也存在這種情況,“山谷間稻田無幾,天少雨,稑種不收,無所得食,則四出犯省地,求斗升以免死”[6]143。正因如此,廣西官府經常向溪峒首領賞賜錢米、食鹽、絲綵等,成為籠絡民族首領的一種策略和定例。每位廣西經略安撫使上任后,都會向溪峒首領賞賜食鹽、絲綵等,并下發公文,告誡他們固守邊界、愛惜壯丁等。[6]139據紹熙三年(1192)廣西經略安撫司等奏,鑒于宜州“蠻情狡詐,最難控馭”,因此“自來朝廷給生料券,歲計鹽數萬斤,錢數千緡,按月支散,以維其心”[4]437。其中,對宜州所轄南丹州首領的犒賞是最為豐厚的,宜州官府甚至將南丹州視同內地州郡看待。據宋孝宗時廣西經略安撫使范成大記載:“其酋莫氏,國朝命為刺史,月支鹽料及守臣供給錢百五十千。”[6]139位于桂西北的南丹、安化二州民族首領,每月都享受宜州官府撥發的一定數量錢鈔和食鹽犒賞,這無疑是宋廷在經濟上對南丹、安化二州首領進行收買的策略。據宋人李心傳記載,紹興二十五年(1155)七月,“南丹州刺史莫延沈為本州防御使,依例給長生券,月給鹽三百斤”[3]2758。范成大也說:“宜州管下亦有羈縻州縣十余所,其法制尤疏,幾似化外。其尤者曰南丹州,待之又與他州洞不同,特命其首領莫氏曰刺史,月支鹽料及守臣供給錢。”[6]135安化州位于宜州西面,境內的少數民族“最鷙悍”,宜州官府對其首領“月給生料鹽以撫之”[6]140。宋人周去非亦載:“宜之府庫,月支南丹、安化諸峒錢米、鹽料有差。”[9]24

除了向少數民族首領犒賞錢米和食鹽,宜州、桂州的地方官還設置博易場,開通“省地”與少數民族地區的貿易,通過經濟手段籠絡少數民族。據南宋紹熙年間《沙世堅平蠻碑》記載:“換給蠻夷錢、鹽新券,刊勒所請斤重、姓名,大書刻石,共一十八碑,傳示久遠。……立博易場,以革其窺伺之漸。”[5]27這里的“換給蠻夷錢、鹽新券”,就是重新發給宜州民族首領每月領取錢鈔、食鹽的憑據,同時為了杜絕作弊,還將首領姓名、食鹽重量刻在18塊石碑上,以便共同遵行。而設立博易場,則是惠及廣大少數民族群眾的舉動,也是解決少數民族地區生計物資匱乏的重要措施。范成大出任廣西經略安撫使后,認識到了關閉與瑤人貿易通道的危害性,他說:“瑤人常以山貨、沙板、滑石之屬,竊與省民博鹽、米。山田易旱干,若一切閉截,無所得食,且冒死突出,為害滋烈。”[6]143于是范成大面向靜江府境內的瑤人設置博易場,使其獲得食鹽、米谷之利,并犒賞、拉攏瑤人首領,他記載道:“乃為置博易場二,一在義寧,一在融州之榮溪。天子誕節,首領得赴屬縣與犒宴。諸瑤大悅,伍籍遂定,保障隱然。”諸寨瑤人首領袁臺等數十人前往廣西經略安撫司拜謝,范成大用銀碗、彩絁、食鹽、酒等予以犒賞。而且瑤人首領還立下盟誓,表示若不遵守誓約,甘受誅殺,誓詞說:“某等既充山職,今當鈐束男侄,男行持捧,女行把麻,任從出入,不得生事者。上有太陽,下有地宿。其翻背者,生兒成驢,生女成豬,舉家滅絕。不得翻面說好,背面說惡。不得偷寒送暖。上山同路,下水同船。男兒帶刀同一邊,一點一齊,同殺盜賊。不用此款者,并依山例。”[6]144實踐證明,范成大在經濟上籠絡靜江府瑤人首領的策略非常成功,在他任職期間,沒有發生一起瑤人侵犯省地的情況。而且范成大還將這一情況上報朝廷,宋廷批準遵照執行。

仁宗皇祐年間平定儂智高起事后,為了在經濟上加強內地與邕州左、右江民族地區的聯系,留守善后的孫沔采取了“置博易務,通諸蠻之有無”[10]的措施,可見置市博易是調控邊疆少數民族的一個有效手段。融州曾是北宋后期廣西開邊的重點區域,這里地處湘黔桂交界的少數民族聚居區,人民生計較為困難,于是神宗元豐七年(1084)在融州王口寨設置博買務,以便“通漢蕃互市”[11]660。這在一定程度上為徽宗大觀年間在融州設置黔南路準備了經濟條件。同樣,宋廷對該地的少數民族首領也采取拉攏懷柔政策,每年的皇帝生日,都要邀請轄境的少數民族首領到融州城赴宴,并予以犒賞[9]25。終宋之世,融州轄境少數民族的反抗斗爭都較為緩和。

四、在廣西邊疆民族聚居區建構起“城—寨—堡”的軍事鎮戍體系,

形成震懾民族首領的后盾

北宋初期將軍事防御的重心置于北方,廣西并非宋軍重點設防的區域。但是儂智高的起事促使宋廷重視廣西邊疆的軍事防御,一方面派駐中央禁軍,另一方面編組訓練地方武裝,外來戍兵與本地武裝有機結合,加強對邊疆民族地區的軍事控制。不僅注重對桂州(靜江府)、邕州、宜州、融州、欽州等沿邊重要城池的防守,而且在少數民族聚居的鄉村地區也設置寨堡加以控制。據宋人周去非記載:“靜江府有桑江寨,融州有融州寨、武陽寨與潯江、文材、茶溪、臨溪四堡,宜州有高峰寨、帶溪寨、北遐寨、思立寨、鎮寧寨,邕州有橫山寨、溫潤寨、太平寨、永平寨、古萬寨、遷隆鎮,欽州有如昔寨、抵棹寨。”[9]74其中宜州境內“隨山川險阻,列置隘柵五十余處,土丁、將兵分番戍守,以扼其路”[4]437。作為左、右江地區軍事重鎮的邕州,專門屯駐了5000名禁軍,其中2000人駐防邕州城,3000人分戍橫山、太平、永平、古萬四寨及遷龍鎮[9]71。宋人周去非對左、右江地區的形勢記載道:“今邕守兼本路安撫都監,州為建武軍節度,有左、右兩江。左江在其南,外抵安南國。右江在西南,外抵六詔諸蠻。兩江之間,管羈縻州峒六十余,用為內地藩,而內宿全將五千人以鎮之。”[9]23

宋代廣西幅員遼闊,僅僅依靠外來的戍兵不足以彈壓,于是訓練并利用地方武裝成為防控廣西邊疆少數民族的重要手段。這些地方武裝包括土丁、保丁、寨丁等,其中土丁、保丁是流官州縣的民兵武裝,而寨丁則是毗鄰民族聚居區、寨官節制下的民兵武裝,所謂“環羈縻溪峒置寨以臨之,皆吾民也,謂之寨丁”[9]74。此外,還有作為少數民族首領私家武裝的洞丁,這些洞丁主要接受土酋節制,宋朝官府一般難以直接征用,所謂“溪峒之酋,以為兵衛,謂之田子甲。官欲用其一民,不可得也”[9]72。宋人范成大在《桂海虞衡志·志蠻》中亦載:“民戶強壯可教勸者,謂之田子、田丁,亦曰馬前牌,總謂之洞丁。”此處稱為“田子”“田丁”“馬前牌”的“洞丁”,即是從世代隸屬少數民族首領的“家奴”或“家丁”中挑選強壯者訓練而成,成為絕對忠誠于少數民族首領的私家武裝。在宋代廣西邕州左、右江地區,每個羈縻州縣的洞丁一般為五六百人,多者上千人。

北宋神宗時期,大力開拓廣西左、右江地區的溪峒地方,力圖加強對羈縻州縣的管控。其中一個重要舉措就是招集羈縻地方的洞丁,按照宋軍編制進行編組和訓練,并派遣提舉進行管理,希望這些洞丁能為朝廷所用,達到“藩籬內部,障防外蠻,緩急追集備御”[6]135的目的。熙寧年間,納入冊籍管理的左、右江洞丁有4萬余人。元豐年間,納入編組訓練的洞丁數量急劇增長到數十萬人。廣西洞丁擅長于山地作戰,以步兵為主,缺少騎兵,“洞丁往往勁捷,能辛苦,穿皮履,上下山不頓。其械器有桶子甲、長槍、手標、偏刀、逷 牌、山弩、竹箭、桄榔箭之屬。其相仇殺,彼此布陣,各張兩翼,以相包裹,人多翼長者勝,無他奇”[6]137。不過對洞丁的編練只是北宋“開邊”時期的一時之策,隨著北宋末年放棄“開邊”之策,洞丁冊籍“久不修矣”,仍然作為溪洞土酋的武裝而存在。南宋朝廷對廣西左、右江地區的管控,主要是通過派遣的寨官、提舉來實現。據宋孝宗時廣西經略安撫使范成大記載:“其酋皆世襲,今隸諸寨,總隸于提舉。左江四寨、二提舉,右江四寨、一提舉。寨官,民官也,知寨、主簿各一員,掌諸洞財賦。左江屯永平、太平,右江屯橫山,掌諸洞煙火民丁,以官兵盡護之。”[6]136這里的“寨官”負責管理溪峒地方賦稅征收、人口統計、征發兵役徭役等民政事務,同時在永平、太平、橫山等寨還駐扎一定數量的官軍以資彈壓和威懾,由提舉官統轄,駐防官軍的糧草則來自溪峒征收的稅米。可見宋朝鼎盛之時,以寨官、提舉為代表的王朝力量已經深入左、右江少數民族聚居區。

在平定儂智高起事之后,北宋朝廷在廣西左、右江地區具有很高的威望,羈縻州縣的首領對于朝廷派遣的寨官、提舉畢恭畢敬,對邕州知州、廣西經略安撫使更是視為朝廷和神明,故宋人范成大記載:“洞酋雖號為知州、縣,多服皂白布袍,類里正、戶長。參寨官皆橫挺,自稱某州防遏盜賊。大抵見知寨,如里正之于長官,奉提舉如卒伍之于主將,視邕管如朝廷,望經略帥府則如神明。號令風靡,保障隱然。”[6]138南宋時期,在王朝實力大為削弱、重心置于北部邊防的情況下,朝廷對于廣西的管控力量也日益單薄,特別是朝廷在左、右江地區的威望大為下降,土酋不繳納租賦,輕視、排擠寨官與提舉,而寨官、提舉也往往與土酋勾結謀利,茍且度日。南宋孝宗時廣西經略安撫使范成大對這種情況非常知曉:“諸洞不供租賦,故無糧以養提舉之兵。提舉兵力單弱,故威令不行。寨官非惟惰不舉職,且日走洞官之門,握手為市。提舉官亦不復威重,與之交關通賄。其間有自愛稍欲振舉,諸洞必共污染之,使以罪去,甚則酖焉。”[6]138宋人周去非也論及南宋前期提舉已經難以管束洞丁,“官名提舉,實不得管一丁,而生殺予奪,盡出其酋”[9]73。可見宋朝對廣西邊疆民族地區的管控成效,與朝廷實力的強盛與否密切相關。

桂西北的宜州,處于防范南丹、安化等州少數民族和西南蕃的重要地位。宋廷在宜州城駐扎禁軍2500人,還有廂軍近千人。而在毗鄰少數民族聚居區的鄉村地方則設置寨堡,由官軍和地方民兵武裝共同戍守,防御少數民族的侵擾。南宋初年,將北宋末期開邊設置的“夷州”降改為寨,宜州境內設置了高峰、帶溪、北遐、思立、鎮寧五寨,除了官軍,戍守五寨的地方民兵主要為來自天河、思恩、河池三縣的土丁。據宋人周去非記載:“大觀元年,始詔宜州土丁邕欽例戍邊,正兵長戍二百人,土丁更戍三百人,以天河、思恩、河池三縣土丁父子全不分番,戍守其間。河池一縣,最近高峰,與南丹對境,要害地也。而河池一縣土丁,止可分為兩番,一季一替。乃于腹里之宜山、忻城二縣三丁抽一,分為三番,月一替。”[9]71可見宜州境內各寨的戍兵是以各縣征召的土丁為主。按照宋代廣西的制度,“戶滿五丁者,以一為土丁;二丁者,以一為保丁”,其中土丁由廣西經略安撫司調發,可以征調到異地戍守作戰;而保丁則由州縣管理,主要負責維護當地治安。南宋光宗紹熙年間,沙世堅任廣西路副總管兼宜州知州,進一步增設寨堡,加強訓練民兵武裝。他“創建鼓樓民社,鱗次排款,以戒不虞。申請朝廷,就荷寨堡于險要襟喉之地,以備控扼,即黃茅嶺壘巨石,創筑城寨,名以福祿。易兵于戍守,彈壓宜山、天河兩縣界長山、密峒等一帶瑤蠻”[5]27。這里的“民社”即民兵、民款、土丁,宜州官府訓練他們,以防范、彈壓境內的瑤人。對于靜江府境內的瑤人,則主要由義寧縣桑江寨管轄。故宋人周去非記載道:“靜江府五縣,與瑤人接境,曰興安、靈川、臨桂、義寧、古縣。……山谷彌遠,瑤人彌多,盡隸于義寧縣桑江寨。”[9]66

總之,宋朝雖然在廣西邊疆民族地區推行羈縻政策,任用民族首領進行管理,但是從未放松對民族首領的監管和對民族事務的介入,特別是涉及軍事防御和洞丁編練方面,宋廷更是積極介入,“推其長雄者首領,籍其民為壯丁”。首領可以世襲,一方面由首領統率洞丁,另一方面這些世襲首領必須接受朝廷委派的寨官、提舉的管控。不僅如此,朝廷還直接派駐官軍進行威懾和彈壓,在民族聚居區的外圍,還有土丁、保丁、寨丁進行防范,以保護內地免受少數民族的襲擾。由此可見,宋朝已經形成了對廣西民族地區較為完整的軍事調控模式,而少數民族首領則是宋朝實現這一調控目標的關鍵人物。

此外,宋代也是廣西邊疆民族地區司法轉型的一個重要階段。隨著王朝不斷向民族地區投射影響力,傳統的爭端解決機制也經歷了從民族首領按照習慣法進行調處向王朝法制過渡的過程。一方面,逐漸建立起官府參與爭端解決的機制,據宋人范成大記載:“洞丁有爭,各訟諸酋,酋不能決;若酋自爭,則訟諸寨或提舉,又不能決,訟諸邕管,次至帥司而止。”[6]136可見有關土民、首領的案件,訴訟的最高層級是廣西經略安撫司。另一方面,廣西地方官府掌握著民族地區重大案件的審理權,以及審理民族首領不能判決的土民爭訟案件和寨官、提舉不能判決的首領爭訟案件。當然,官府掌控重大案件的審理權,采取了漸進的方式,以免造成大的反彈。元豐四年(1081),針對徽、誠二州歸附民眾相互仇殺的情況,荊湖南路轉運副使朱初平奏請在尚未修建城寨的地方仍按照“溪峒舊法”辦理,但是今后如果再發生相互侵犯的案件,必須向官府陳訴,對于擅自仇殺的少數民族群眾,則依據“漢法”處斷[4]404。表明隨著神宗時期對苗疆的開拓,中央王朝對少數民族的司法治理也經歷了從尊重民族習慣法到適用國家法的轉變。官府掌握重大案件的審理權,是對民族首領傳統司法權的削弱甚至剝奪。

五、結語

在傳統王朝國家時期,中央王朝對廣西民族地區的治理經歷了秦漢至隋時期、唐宋時期、元明清時期三大階段,其中唐宋時期處于從秦漢至隋時期的高度自治向元明清時期流土兼治轉變的過渡階段。唐朝在廣西民族地區的行政拓置為宋朝加強對廣西民族地區的開拓和派遣流官控制奠定了基礎。宋朝統治者鑒于北部邊疆的威脅,為了避免兩線作戰,十分注重對南部邊疆的國家治理。為此,宋朝以廣西邊疆的民族首領為抓手,通過采取一系列調控措施,以達到有效管控民族地區的目的。這些調控措施包括:一是積極招納廣西邊疆民族首領歸附,并構建符合民族地區特點的職銜管理體制;二是對競爭失敗、不穩定和主動內徙的民族首領進行接納和異地安置,形成對邊疆民族首領的鉗制、威懾和吸引;三是通過賞賜民族首領錢米、食鹽和開通博易場等手段,帶動少數民族形成對宋王朝的經濟依存關系;四是在民族聚居區建立“城—寨—堡”的軍事鎮戍體系,形成震懾民族首領的后盾。此外,還逐漸推動民族地區司法的轉型,使傳統爭端解決機制由適用民族習慣法向王朝法制過渡,限制并削弱民族首領的審判權。實踐證明,宋朝對廣西邊疆民族首領的調控策略取得了顯著效果。宋代雖然廣西也發生了一些少數民族的反抗斗爭,但是無論是持續時間、影響范圍,還是反抗的規模、參加的人數等,都要遠遜于唐代。

毋庸諱言,宋王朝勢力向廣西民族地區的不斷延伸,勢必引起一些民族首領的警惕,從而產生自我防衛意識。于是一些民族首領積極刺探官府的情況,以便在與官府的博弈中更好地維護自身的利益。比如左、右江地區的民族首領利用子弟到邕州入學和參加科舉考試的機會,積極刺探內地的情報,以便及時應對官府的管控。正如宋人范成大《桂海虞衡志·志蠻》所載:“子弟有入邕州應舉者,招致游士,多設耳目,州縣文移未下,已先知之。”這種做法也從側面反映出宋朝對廣西民族地區管控的深入,有利于我們正確評價宋代廣西民族社會的發展史。

參考文獻:

[1] 〔宋〕李燾.續資治通鑒長編 [M].北京:中華書局,2004.

[2] 〔元〕脫脫,等.宋史 [M].北京:中華書局,1985.

[3] 〔宋〕李心傳.建炎以來系年要錄[M].北京:中華書局,2004.

[4] 郭聲波,點校.宋會要輯稿·蕃夷道釋[M].成都:四川大學出版社,2010.

[5] 韋麗忠,韋茂明.宜州歷代石刻集[M].桂林:漓江出版社,2017.

[6] 〔宋〕范成大.范成大筆記六種[M].孔凡禮,點校.北京:中華書局,2002.

[7] 〔宋〕洪適.盤洲文集·卷二十四·外制[M].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中國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

[8] 〔宋〕李曾伯.可齋續稿后[M]//四川大學古籍研究所,編.宋集珍本叢刊:第八十四冊,北京:線裝書局,2004.

[9] 〔宋〕周去非.嶺外代答[M].上海:上海遠東出版社,1996.

[10] 〔宋〕滕元發.孫威敏征南錄[M]//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中國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

[11] 〔清〕徐松.宋會要輯稿補編[M].陳智超,整理.北京:全國圖書館文獻縮微復制中心,1988.

THE REGULATING AND CONTROLLING STRATEGIES ON

ETHNIC CHIEFS IN GUANGXI FRONTIER IN THE

SONG DYNASTY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TATE GOVERNANCE

Zheng Weikuan, Liang Yan

Abstract: Considering the threat from northern frontier, the Song Dynasty attends to strengthen state governance on the southern frontier, especially taking those ethnic chiefs as key figures and adopting a serious of regulating and controlling measures, aiming to efficiently manage and control these ethnic areas. The measures include four aspects: firstly, actively recruiting ethnic chiefs in Guangxi frontier to attach to the Song dynasty and constructing post and rank bureaucracy fitting to the characteristics of ethnic areas; secondly, admitting and resettling those ethnic chiefs who have been failed in competition, been unstable, and been willing to move to the inland, forming restraint, deterrence, and attraction to ethnic chiefs in the frontier; thirdly, intentionally promoting ethnic groups' economic dependence on the Song Dynasty by awarding ethnic chiefs with money, rice, and salt, allowing them to set up the Boyi market (an ancient domestic and foreign trade market); fourthly, establishing the "City-Village-Fort" military garrison system in ethnic inhabitant areas as an aegis to deter ethnic chiefs. Besides, the Song Dynasty has also gradually promoted judicial transformation in ethnic areas, which has made a transition of the traditional dispute settlement mechanism from ethnic customary law to dynastic legal system, restricting and weakening the trial power of ethnic chiefs.

Keywords: The Song Dynasty;Guangxi frontier;ethnic chiefs;regulating and controlling strategies;state governance

〔責任編輯:黃潤柏〕

主站蜘蛛池模板: 国产在线观看精品| jizz亚洲高清在线观看| 国产成在线观看免费视频| 亚洲国产综合自在线另类| 午夜毛片免费观看视频 | 91精品最新国内在线播放| 久久综合伊人 六十路| 国产福利大秀91| 国产在线一二三区| 尤物成AV人片在线观看| 亚洲人成网线在线播放va| 呦女亚洲一区精品| 91精品情国产情侣高潮对白蜜| 9啪在线视频| 97在线视频免费观看| 国产乱子伦精品视频| 国产麻豆永久视频| 国产三级a| 免费一看一级毛片| 婷婷综合在线观看丁香| 成人一级免费视频| 亚洲aaa视频| 亚洲六月丁香六月婷婷蜜芽| 亚洲精品免费网站| 日韩一区二区在线电影| 欧美区一区| 国产拍在线| 91九色国产porny| 国产一级做美女做受视频| 国产精品视频观看裸模| 亚洲Aⅴ无码专区在线观看q| 国产精品hd在线播放| 成人午夜久久| 在线色国产| 精品国产欧美精品v| 日本久久网站| 2021国产精品自拍| 91网址在线播放| 精品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 欧美一级高清片久久99| 国产福利在线观看精品| 在线国产资源| yy6080理论大片一级久久| 制服丝袜 91视频| 婷婷色一二三区波多野衣 | 亚洲无码在线午夜电影| 日韩无码黄色| 精品剧情v国产在线观看| 国产国语一级毛片在线视频| aa级毛片毛片免费观看久| 日韩国产亚洲一区二区在线观看| 熟女日韩精品2区| yjizz国产在线视频网| 日本一区二区三区精品国产| 99这里精品| 国产精品无码一二三视频| 亚洲男人天堂久久| 一级爱做片免费观看久久| 亚洲天堂区| 国产精品亚洲а∨天堂免下载| 日本人真淫视频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无码制服丝袜| 婷婷亚洲最大| 亚洲国产亚洲综合在线尤物| a级毛片免费播放| 99久久精品无码专区免费| 亚洲小视频网站| 国产你懂得| 日韩精品专区免费无码aⅴ| 日韩在线观看网站| 欧美精品导航| 国产精品爽爽va在线无码观看| 国产国产人成免费视频77777| 国产成人综合在线观看| 无码福利日韩神码福利片| 免费无码一区二区| 欧美日韩在线亚洲国产人| 九色综合视频网| 欧美色伊人| 日本在线欧美在线| 中字无码精油按摩中出视频| 亚洲成在人线av品善网好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