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冬



摘? 要:目的? 分析CT診斷判別結腸黏液腺癌與結腸淋巴瘤的實際效果。方法? 選取2020年1月~2020年12月赤峰市醫院收治的60例結腸黏液腺癌和結腸淋巴瘤患者為研究對象進行回顧性分析,根據病理結果分為結腸黏液腺癌組和結腸淋巴瘤組,每組30例。對比兩組患者的臨床與CT影像學資料。結果? 兩組患者的基本資料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結腸黏液腺癌組強化率(△R1、△R2、△R3)、附近脂肪間隙模糊率較高,結腸淋巴瘤組實性環節平掃密度、平掃與增強均勻性、淋巴結腫大、腸套疊比率較高,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CT診斷結腸黏液腺癌的敏感度為96.00%,特異度為80.00%,準確度為93.33%。CT診斷結腸淋巴瘤的敏感度為73.08%,特異度為50.00%,準確度為70.00%。結論? 針對病灶均勻性、實性環節平掃密度、強化率、侵襲性、肝轉移及腸套疊等進行檢測能夠有效對結腸黏液腺癌與結腸淋巴瘤進行區別診斷。
關鍵詞:CT;結腸黏液腺癌;結腸淋巴瘤;診斷
中圖分類號:R445.3? ? 文獻標識碼:A? ? 文章編號:1009-8011(2021)-18-0128-03
結腸黏液腺癌發病率較高,是結腸癌組織學分型中的一類,惡性程度較高,屬于低分化腺癌。結腸淋巴瘤可分為繼發性與原發性兩種,繼發性較常見。臨床上結腸黏液腺癌與結腸淋巴瘤的CT表現有很多重疊之處,術前診斷難度高,但二者的治療區別較大,因此準確診斷極為必要[1]。本研究搜集經確診的結腸黏液腺癌、結腸淋巴瘤患者的臨床資料,回顧性研究比較CT對兩種疾病的表現,以更好地進行診斷,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20年1月~2020年12月赤峰市醫院收治的60例結腸黏液腺癌和結腸淋巴瘤患者為研究對象進行回顧性分析,根據病理結果分為結腸黏液腺癌組和結腸淋巴瘤組,每組30例。對比兩組患者的臨床與CT影像學資料。所有患者資料完整,檢查前均未開展化療、放療、手術等。所有入組患者對研究知情并自愿簽署知情同意書,本研究經醫院醫學倫理委員會審查認證。
1.2? 納入與排除標準
納入標準:符合結腸黏液腺癌、結腸淋巴瘤的臨床表現[2]。
排除標準:①合并其他器質性疾病者;②非自愿參與者。
1.3? 方法
掃描機器用64層螺旋CT(生產企業:江西省機電設備招標有限公司,型號:NeuViz 64),掃描參數:120 kV管電壓,管電流250 mA,5 mm層厚,矩陣512×512,螺距1.375:1。結合患者的實際情況,掃描前期口服清水200~1 000 mL,除禁食禁飲者。掃描由膈頂-恥骨結合下端水平平掃,按相同的參數開展增強3期掃描,用高壓靜脈注射器通過肘靜脈注進碘對比劑優維顯(300 mg/mL),以4 mL/s的速度注射,總劑量100 mL,分別于注射后25~30 s、60~90 s、120~150 s開展動脈期、靜脈期、延遲階段掃描觀察。
1.4? 觀察指標
①兩組患者的基本資料。②兩組患者的CT影像學資料。③計算CT對結腸黏液腺癌的敏感度、特異度及準確度,分析CT對結腸黏液腺癌的診斷價值。④計算CT對結腸淋巴瘤的敏感度、特異度、準確度,分析CT對結腸淋巴瘤的診斷價值。
1.5? 統計學分析
用SPSS 20.0分析數據,計數資料以[n(%)]表示,比較采用χ2檢驗;計量資料以(x±s)表示,比較采用t檢驗。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對比
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2? 兩組患者的CT影像學資料對比
結腸黏液腺癌組患者的強化率(△R1、△R2、△R3)、周圍脂肪間隙模糊率較高,結腸淋巴瘤組實性環節平掃密度、平掃與增強均勻性、淋巴結腫大、腸套疊比率較高,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2.3? CT對結腸黏液腺癌的診斷價值
依據金標準,判斷CT對結腸黏液腺癌的診斷價值,其中敏感度為24/25×100%=96.00%,特異度為4/5×100%=80.00%,準確度為28/30×100%=93.33%。見表3。
2.4? CT對結腸淋巴瘤的診斷價值
依據金標準,判斷CT對結腸淋巴瘤的診斷價值,其中敏感度為19/26×100%=73.08%,特異度為2/4×100%=50.00%,準確度為21/30×100%=70.00%。見表4。
3? 討論
結腸黏液腺癌有一定特殊性,腫瘤組織中細胞外黏液較多,應在手術基礎上輔以放療、化療。結腸淋巴瘤也較少見,其組織學類型較多[2]。曾有學者[3]表示,手術會導致營養不良、感染等風險問題,一般比較適合并發急腹癥的患者,常規療法是針對全身開展,術前準確對二者的判斷極為關鍵。結腸黏液腺癌和結腸淋巴瘤患者年齡跨度較大,多集中在老年人群,男性患者比女性多,二者的性別、年齡差異不顯著[4]。由疾病癥狀來看,患者很容易出現腹痛,容易產生黑便等各類癥狀,無特異性,對診斷發揮不了作用。
本研究中,結腸黏液腺癌平掃時密度不均衡,掃描加強不均勻,增強各期CT值、結腸淋巴瘤差異不顯著,分析原因主要為結腸黏液腺癌間質中所含有的黏液較多,構成“黏液糊”,其中含有較多的網狀纖維,導致平掃強化不均衡,強化程度可能和非黏液腺癌存在差異,因為非黏液腺癌血供豐富,腫瘤細胞分布多[5]。結腸淋巴瘤平掃時密度過高,強化與平掃均衡,主要和淋巴瘤細胞成分單調等有關。但本研究也存在CT平掃結腸淋巴瘤時不均勻的變化,猜測這可能與腫塊過大時缺乏供血引起壞死相關。
既往有學者[6]對腎臟腫瘤進行研究,發現病灶強化CT數值因平掃與CT值干擾,難以清晰展現病變強化狀況,若按CT平掃為標準消除基線強化率所造成的干擾,可清晰展現腫瘤血供變化。在這種思路下發現,兩種病灶加強下CT值差異不大,但不同時間段強化率ΔR差別較大,這說明二者均強化上升,血供更加豐富。
結腸黏液腺癌在很多條件下,會先造成病灶淋巴結腫大,并沿淋巴引流部位轉移,一般不會有跨躍性轉移[7]。所以,按照淋巴結是否跳躍式、多發、腫大的特點能夠對二者進行判別。結腸黏液腺癌容易對人體造成侵襲,容易向附近組織蔓延,最終導致腹膜絮狀,甚至對附近腹壁造成侵犯,最終形成膿腔。本研究中,結腸黏液腺癌附近脂肪間隙不夠清晰,附近組織會受累,說明其侵襲性較高。本研究還得出,結腸淋巴瘤會逐漸向腸系膜蔓延,發生結節變化。所以,雖然二者在腹膜與腸系膜受累程度差別不大,但病變形態差別能夠發揮提醒效用。
有學者表示,回盲位置淋巴瘤會對回腸尾端造成累積,最終產生腸套疊,但腸癌一般不會出現這種問題,這與本研究的容易出現腸套疊吻合。另有研究[8]發現,由于黏液腺癌黏液中含有多項物質,管腔不規則固定型較少,可預防腸梗阻。結腸淋巴瘤質地較軟,腸壁不會有纖維反應,出現腸壁僵硬的概率較低,二者更不會出現腸梗阻。
綜上所述,結腸黏液腺癌、結腸淋巴瘤臨床與CT表現有重疊,如果位置顯示強化程度加劇,附近脂肪間隙不夠清晰,平掃不勻稱,則提示可能有黏液腺癌。如果位置顯示實體部分病灶高,引流區域容易產生腸附近與系膜軟組織樣變厚,則提示可能存在結腸淋巴瘤。但因為結腸淋巴瘤發病率低下,缺乏樣本量,有必要對樣本量進行擴充,使數據更為精準。
參考文獻
[1]張婷婷,田豐.原發結腸惡性淋巴瘤35例臨床特征及預后分析[J].中國實用內科雜志,2018,38(9):840-843.
[2]蔡四忠.探討惡性淋巴瘤診斷中Ig/TCR基因重排的分子病理檢測[J].中國醫藥指南,2019,17(5):57-58.
[3]郭建榕,蔡美花.分析螺旋CT對原發性小腸腺癌與原發性小腸淋巴瘤的診斷價值[J].當代醫學,2019,25(14):163-165.
[4]劉芳芳,沈丹華,高志冬,等.SATB2在結腸癌中的表達及其鑒別診斷作用[J].中華普通外科雜志,2019,34(10):887-890.
[5]孫晶.血液檢驗運用于貧血診斷與鑒別診斷的臨床價值探析[J].中國現代藥物應用,2018,12(11):46-47.
[6]蔣淳琪,張磊.結腸腺癌中Dyrk1B的表達及對臨床預后判斷的價值[J].浙江臨床醫學,2020,22(2):164-167.
[7]劉敏,肖允艷,何琴,等.胃腸道淋巴瘤的CT診斷及鑒別診斷[J].影像研究與醫學應用,2019,3(3):133-136.
[8]張建英,胡凌云,張福洲,等.CT在自身免疫性胰腺炎與胰腺癌鑒別診斷中的臨床價值[J].醫學影像學雜志,2019,29(10):1751-17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