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飛,王輝,林慶強,陳繆安
福建醫科大學附屬閩東醫院耳鼻咽喉頭頸外科,福建福安 355000
臨床耳鼻喉科中較為常見的一種疾病為慢性中耳炎[1],主要表現為聽力下降、耳流膿等。若不及時診治,患者聽力會進行性下降,其工作、學習、生活等均受到嚴重干擾。有部分患者不及時接受有效診治,病情會從中耳病變蔓延至附近顱骨[2],誘發顱內并發癥。臨床治療時,多采用手術方式將病灶清除,進而獲得干耳效果。乳突開放術則為常用手術方式之一,單一采用此手術治療,雖可將病灶有效清除,但仍有部分患者的聽力無法得到改善,甚至發生聽力降低的狀況[3]。隨著醫學技術改進,顯微外科技術已在耳鼻喉疾病中得到應用,鼓室成形術屬于重建中耳聽力功能的主要措施之一[4],彌補乳突開放術無法改善術后聽力的缺陷。近年學者倡導將乳突開放術與鼓室成形術兩者聯合用于慢性中耳炎疾病中[5-6],認為其療效更理想。該院近年來也嘗試將該方式用于治療慢性中耳炎,取得了良好效果。現該研究共納入2016年1月—2020年12月該院收治的80例慢性中耳炎患者分組重點論述乳突開放術聯合鼓室成形術治療效果?,F報道如下。
回顧分析該院收治的80例慢性中耳炎患者病歷資料,2018年初開始該科改進手術方式,對有條件行聽力重建的慢性中耳炎患者多采用乳突開放術加鼓室成形術,按治療時期及治療方式分組,即2018年前行乳突開放術的40例患者為對照組,2018年以后行乳突開放術+鼓室成形術的40例患者為觀察組。納入標準:①各患者均接受CT影像學、聽力學檢查、耳鏡檢查等符慢性中耳炎診斷;②均滿足手術治療指征;③病變累及部位包含乳突、鼓竇、上鼓室。排除標準:①因精神、認知等因素無法配合手術治療者;②迷路瘺管并發癥者;③耳部腫瘤者;④結核性中耳炎者;⑤不滿足手術指征者;⑥中途轉其他方式治療者。對照組:疾病類型:慢性化膿性中耳炎、膽脂瘤中耳炎分別為11例、29例;病程3~11年,平均(5.69±0.25)年;年齡26~75歲,平均(42.35±1.25)歲;女性、男性分別22例、18例。觀察組:疾病類型:慢性化膿性中耳炎、膽脂瘤中耳炎分別為19例、21例;病程2~11年,平均(5.62±0.23)年;年齡25~72歲,平均(43.69±1.22)歲;女性、男性分別24例、16例。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研究方案經醫院倫理會批準后實施,患者和其家屬均簽字接受治療。
術中氣管插管全麻,常規消毒后,用2%利多卡因(國藥準字H10980210,250 mL∶鹽酸利多卡因0.25 g與葡萄糖12.5 g)聯合腎上腺素(國藥準字H50020020,2 mL∶1 mg)在耳后、耳外耳道部位局部注射,并在耳后溝做弧形切口,長度大約5 cm,直至乳突尖。
對照組接受乳突開放治療,順次切開弧形切口,暴露乳突部位和外耳道后壁,剝離外耳道后壁皮瓣,顯微鏡協助下磨除乳突骨皮質,探查鼓竇、乳突、上鼓室,清除肉芽或膽脂瘤病灶,乳突輪廓化,并把耳道后壁切除,充分暴露鼓室,探查聽骨鏈,徹底清除鼓室內病灶;最后行耳甲腔成形術擴大耳道口。
觀察組接受乳突開放術聯合鼓室成形術治療,在原乳突開放術的基礎上,按照其聽力狀況及術中探查聽骨鏈情況,如聽骨鏈破壞或固定,則植入鈦金屬人工聽骨,取顳肌筋膜或耳屏軟骨膜修補鼓膜,術畢用抗生素明膠海綿及碘仿紗條填塞于耳道內,逐層關閉手術切口,加壓包扎。
根據其聽力閾值、干耳率等綜合判定療效,顯效:術后兩個月干耳無流膿癥狀,聽力正?;蛱岣摺?0 dB;有效:術后感染得到控制,聽力提高≥10 dB;無效;聽力提高<10 dB,或術后感染未得到控制??偗熜?(顯效例數+有效例數)/總例數×100.00%。
各患者均在治療前后接受純音測聽評估其聽力狀況,分別檢測4個頻率(0.5 kHZ、1.0 kHZ、2.0 kHZ、4.0 kHZ)中氣導,計算平均值。
記錄其術后干耳、術后感染率、并發癥發生率。
采用SPSS 23.0統計學軟件處理數據,計量資料采用(±s)表示,進行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n(%)]表示,進行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觀察組治療有效率為95.00%,高于對照組的55.00%,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治療療效比較[n(%)]
治療前,兩組聽力水平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氣導聽閾值、氣骨導差均有降低,但觀察組降低更明顯,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聽力水平比較[(±s),dB]

表2 兩組患者聽力水平比較[(±s),dB]
?
觀察組術后干耳率為95.00%,高于對照組的55.00%,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術后感染率2.50%低于對照組的17.50%,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術后干耳、術后感染率比較[n(%)]
觀察組并發癥發生率為7.50%,低于對照組的10.00%,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4。

表4 兩組患者并發癥發生率比較[n(%)]
慢性中耳炎發病后未得到及時有效診治,病變會因化膿等病理因素誘發慢性乳突炎等癥狀,特別是膽脂瘤型化膿性中耳炎[7-8],嚴重威脅著患者生活質量和生理健康,甚至發生面癱、腦膿腫等顱內外并發癥,對其生命安全產生威脅。
以往臨床治療慢性中耳炎疾病時,多采用手術將病灶清除,達術后干耳,并降低并發癥發生率[9-10]。乳突開放術屬于常用手術之一,此手術具有操作簡單、手術視野良好等優勢,可達到治療目標[11],但部分患者術后聽力改善效果不理想,且術中出現的大腔,對療效和外觀均有負面影響,患者主訴存在耳鳴、聽力降低、需反復清理術腔痂皮等[12],此已成為臨床治療慢性中耳炎疾病過程中無法忽視的缺點。隨著該科耳科技術改進,利用鼓室成形術重建術后中耳功能,其療效明顯[13]?,F臨床已對乳突開放術做出了優化,利用鼓室成形術,讓患者聽力傳導機制得到有效重建,提高術后聽力質量[14-15]。近年顳骨高分辨CT、耳內鏡等技術也在耳科疾病診治中得到應用,讓慢性中耳炎疾病的診斷準確性得到提升,患者可更早地接受手術治療[16]。張連生[17]曾在報告中共分析了200例慢性中耳炎患者,結果顯示,觀察組聽力水平低于對照組,總療效95%高于對照組87%,干耳率96%高于對照組84%(P<0.05),證實了觀察組采用的乳突開放療術結合鼓室成形術更具優勢。該研究觀察組治療療效95.00%高于對照組55.00%(P<0.05),結果與周磊等[9]學者報告結果相符,再次證實了觀察組所用治療方式更具優勢。
同時,研究中共討論80例慢性中耳炎患者,術前、術后各患者均接受純音測聽檢查,此方式可讓醫護人員掌握患者聽力損失狀況,評估術后聽骨鏈活動度。結果顯示,氣導聽閾值、氣骨導差均有降低,但觀察組降低更明顯(P<0.05),即觀察組(30.21±1.36)、(18.25±1.32)dB分別低于對照組(45.86±1.34)、(28.35±1.33)dB(P<0.05),表明觀察組采用的治療方式對提升患者聽力水平有積極意義。乳突開放術聯合鼓室成形術,可先清除耳內病變組織,緩解耳內炎癥,重建聽骨鏈,讓鼓膜可連接到鐙骨底板,有效恢復鼓膜對聲波增壓效果,改善聽力水平[17]。此外,鼓室成形術還可改善外耳道形狀,修復鼓膜和上鼓室外側壁[18-20],有利于聽力恢復。該研究結果還顯示,觀察組治療療效95.00%高于對照組55.00%(P<0.05),表明觀察組采用的治療方式可提升治療療效。鼓室成形術可盡量保留或重建外耳道和中耳生理結構,完整保留耳部形態,確保外耳道完整性,中耳通氣正常,進而改善聽力水平[21-24]。此外,觀察組術后干耳率95.00%高于對照組55.00%,術后感染率2.50%低于對照組17.50%(P>0.05),表明觀乳突開放療術聯合鼓室成形術治療,可提升術后干耳率,降低術后感染率。
綜上所述,進一步提升慢性中耳炎疾病治療療效的有效方式之一則為將乳突開放療術與鼓室成形術兩者聯合使用,對患者術后干耳率、聽力水平等均有明顯改善效果,且并發癥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