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桅
【摘 要】本文基于高中生的自讀學習能力,論述高中語文自讀課文的教學策略,提出教師要充分放權給學生,讓學生自讀、自賞、自度,凸顯學生學習主體地位,并針對學生的學習需要進行教學設計,引導學生順利進入文本核心,利用多種鑒賞手段展開深度學習,以促進其學科核心素養的培養及提升。
【關鍵詞】高中語文 略讀課文 實踐探索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21)38-0094-02
高中語文教材中有一定比例的自主閱讀課文,為學生提供了豐富的閱讀素材。教師在進行教學設計時,要強調其自讀屬性。所謂自讀,應該是獨立閱讀和思考,但自讀不等于完全的自由閱讀,教師的適度干預是非常有必要的。教師應在方法指導、活動組織、訓練設計等多個角度進行積極探索,為學生提供更多學習服務。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教師在自讀課文教學中進行學習方法的指導,不僅能夠調動學生的學習思維,還能夠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
一、方法指導,啟動自讀機制
學生的閱讀水平具有差異性,學生進入自讀課文環節,教師應針對不同水平的學生進行教學設計,提供不同的學法指導。自讀是學生的主動性學習,學生的學法應用帶有個性化特點,教師可適時推出學法交流活動,讓學生能夠相互學習。
(一)整合方法資源
自讀課文需要方法支持,教師要做好必要的學情調查,針對學生的學法掌握情況進行對應設計,以滿足學生的學習需求。教師可以從課文成文背景、作者介紹、主旨梳理、情感對接等多個角度對學生進行引導,讓學生順利開展深入閱讀學習,自然形成情感共鳴。
如高中語文必修四《熱愛生命》的教學。這篇課文屬于隨筆,是散文的一種表現形式,教師在學生進行自讀學習之前可設計閱讀任務:自主閱讀文本內容,將不明白的句子畫出來,并對文本內容進行歸納總結,說說每一個部分都寫了什么事情?精選一些有哲理的語言,并進行深入鑒賞分析。學生接受學習任務后,都能積極行動起來。但在經典語言鑒賞環節,有的學生遇到了一些方法應用問題。教師可借助具體案例進行鑒賞操作,給學生提供學習參照。如這樣一句話:“糊涂人的一生枯燥無味,躁動不安,卻將全部希望寄托于來世。”這種人生觀屬于典型的宿命論,因為其自身沒有勇氣直面生活和人生;這是直抒胸臆的寫法,對一些糊涂人的生活態度做直接提醒,希望能夠引起人們的關注。學生從教師的分析中受到啟發,開始深入鑒賞學習,其學習認知也逐漸變得更深刻。
(二)優化自讀情境
學生進入自讀環節后,不僅需要方法支持,對閱讀學習情境設計也有所要求,教師要借助更多輔學手段制造閱讀學習氣氛,讓學生能夠沉浸在閱讀情境中。媒體展示、問題投放、故事講述、生活觀察、信息搜集、課外閱讀等方式,都能夠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教師要根據自讀課文內容進行對應設計。
在課堂導學階段,教師可借助名言進行教學引導,給學生帶來更多心靈觸動。如,奧斯特洛夫斯基曾說過:“人最寶貴的是生命,生命對于每一個人只有一次……”我們的生命只有一次,熱愛生活是最正確的選擇,你熱愛自己的生命嗎?你對這個問題有怎樣的見解?學生被名言所震動,開始進行深入思考,隨后給出具有個性的見解:生命是父母給予的,我們沒有權利不珍惜;生命也是我們自己的,如果我們自己不愛護,更是不明智的。高中學生對生命有比較理性的認識,教師有針對性地設計問題,學生不存在什么接受障礙,其助學效果也會更為顯著。創設自主閱讀情境的手段和方法有很多,教師選擇問題設計這一方法可獲取比較突出的效果。其推動了教學進程,也成功調動了學生的學習思維,更能使學生展開深入思考,在廣泛討論中達成學習共識。
二、讀寫結合,豐富自賞認知
讀寫結合是最為常見的學習形式。在自讀課文教學中,教師借助讀寫訓練機會推出更多學習活動,能為學生展開閱讀鑒賞學習創造有利條件。在進行讀寫結合目標設定時,教師要做出明確規劃,促使學生在自賞中建立讀寫認知基礎,讓自主學習順利發生。
(一)組織輸入輸出
自讀課文離不開學生的自主閱讀學習,這也是讀寫操作的基礎和前提。在讀寫結合教學環節,教師要在學生閱讀時對其進行必要的指導,及時投放一些閱讀任務,提出一些閱讀要求,為學生的“寫”做好鋪墊。讀寫結合中的“讀”屬于“輸入”,而“寫”則屬于“輸出”,要想將讀寫結合做到極致,教師的教學組織是非常重要的。
在教學《人是一根能思想的葦草》這篇自讀課文時,教師先組織學生進行梳理性閱讀,對課文闡釋的道理進行思考:相對于整個宇宙,人的生命是極為渺小的,但人有思想,這種思想卻有無限性,從這個角度展開思考,說說人的思想有什么樣的特點?請以讀后感形式呈現出來。學生展開對應思考,很快就能提出有個性的觀點。教師在學生進行讀寫操作的過程中,要對讀后感的寫法進行指導,讓學生圍繞核心觀點進行論證。在讀寫展示環節,教師要求學生介紹其讀寫體驗和經驗,學生都能夠圍繞主旨進行思考和寫作。有學生這樣寫道:“我在天地間只是一粒塵埃,但我的思想卻超越了時空限制,這思想早已成為世界的精靈……”最后,教師組織學生進行互動交流,并對讀后感寫作技巧展開分析。
(二)強調涵泳體味
學生閱讀課文時,要展開語言鑒賞學習。在鑒賞環節,教師要在鑒賞角度選擇、鑒賞程序規劃、鑒賞效果評價等方面進行設計和探索,給學生提供更多鑒賞體驗的機會。學生的語言鑒賞常常帶有局限性,不能進行深度發掘,教師應強調涵泳和體味,讓學生借助更多鑒賞手段深入鑒賞。
讀寫結合有多種呈現形式,教師要有創新意識,為學生提供更多學習設計,讓讀寫結合順利完成。《人是一根能思想的葦草》這篇小品文篇幅不長,卻闡釋了很深刻的人生哲理,教師組織學生進行深度思考時,要在方法應用上進行對應設計。如設計演講活動時,教師給出具體要求和方法:圍繞“人是一根能思想的葦草”這個主題展開深入思考,撰寫演講稿,準備參加班級展示活動。演講稿需要集中體現主題,需要更多生活案例的支持,學生要結合自身生活經歷展開論述,其表達語言要口語化、通俗化。在展示環節,教師對演講注意事項進行強調,要求學生踴躍發言。在學生演講過程中,教師組織其他學生對其進行評價,并提出具體要求。這一演講活動,給學生內化文本提供了機會,使學生對文本哲理進行主動思考,教師在這個過程中給出必要的引導并設定具體要求,其教學效果更為顯著。
三、思辨探究,強化自度體驗
閱讀思辨是對文本進行深入的思考和內化。在學生閱讀學習過程中,教師組織學生展開多種形式的思辨實踐,其訓練效果會更為顯著。思辨性學習帶有交互性,教師要針對學生學習需要進行教學設計,讓學生在互動交流中建立學科認知,促進核心素養的提升。
(一)關注獨立思考
自讀課文需要學生發揮主觀能動性,對文本內容進行深入思考和歸結。對課文的豐富內涵進行發掘最能考驗學生的思維韌勁,教師要及時進行輔導,給學生的深度思考提供線索和啟示。
學生自主閱讀文本內容時,需要深潛文本之中,對相關內容進行梳理,對其中蘊含的思想進行深度發掘,在閱讀中感悟思想觸動。教師要適時對其進行輔助指導,以提升學生的思維品質。在教學《信條》這篇課文時,教師組織學生先閱讀文本內容,然后推出辯論活動任務:閱讀這篇課文后,有人說,作者列舉了幼兒園學習到的道理和生活習慣等內容,讓成年讀者感覺很幼稚,你對此有什么看法?學生對這個問題有不同看法,大多數學生選擇反方觀點,支持作者。教師可加入辯論活動中,與學生一起進行互動交流。學生對思辨性活動有較高的參與興趣,教師抓住學生的學習心理進行設計,組織學生展開廣泛討論,其助學效果非常明顯。一個簡單的思辨活動設計,能給學生帶來豐富的學習啟迪,不管辯論結果如何,學生在深入思考的過程中形成的學習認知更為深刻。而教師的加入,則給辯論活動增加了更多啟示。
(二)注重生活對接
高中課文的主題一般較為深刻,情感較為深厚,具有震撼人心的效果,教師在引導學生進行情感內化時,需要做出對應設計和組織,讓學生結合自身生活感知體驗展開深度思考,促進閱讀認知的順利內化。不同的課文有不同的成文背景,作者情感闡釋也有其獨特性,教師在引導學生進行深入思考時,要充分對接學生的生活認知,以提升學生的閱讀品質和效率。
課文《信條》中講述的內容都是最真實的生活,學生對這些內容較為熟悉,教師在引導學生進行深度思考時,要求學生結合自身生活經歷,講述關于“信條”的故事。教師可以率先講述自己的故事,為學生提供學習榜樣。因為有教師的示范,學生逐漸找到了故事講述的方法,故事講述活動得以順利進行。在展示環節,教師要引導學生聆聽他人的故事并進行評價。有學生講述生活教訓方面的故事,自己因為不遵守安全規定,差點被淹死。也有學生講述自己因為同伴的幫助,完成了發明制作的故事,對團隊合作精神進行了謳歌。從學生在這一活動中的具體表現可以看出,學生都有獨立的思想,教師應根據學生的具體情況展開對應的教學設計,使學生主動思考,對生活中的知識、哲理進行深入挖掘,加強學科實踐能力,提升綜合素質。
自讀課文需要方法支持,教師應給學生傳授一些閱讀鑒賞的方法和技巧,組織學生進行互動思辨活動,通過自讀、自賞、自度,層層深入,擴大其閱讀視野,促進其高階思維的成長。教師要針對學生的學習實際進行教學設計,讓學生自主展開閱讀思考,并結合自己的生活體驗進行知識內化,最終在深度閱讀思考中形成核心能力。
【參考文獻】
[1]張勇,陳歡.高中語文自讀課文教學策略[J].中學語文,2020(8).
[2]趙序行.高中語文自讀課文的教學策略[J].語數外學習(高中版下旬),2020(12).
【作者簡介】周 桅(1982— ),女,漢族,山東菏澤人,碩士研究生學歷,二級教師,現就職于山東省青島第十九中學,主要從事高中語文教學與研究。
(責編 劉穎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