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鈺蕓
目前,很多學生的語言文字運用能力有所不足,對于此類現象教師要引起足夠的重視。小學語文教學的宗旨就是語言文字能力的運用,提升學生識字、寫作、口語能力,這都離不開語言文字能力的運用。所以,如何提高學生語言文字運用能力是小學語文教師教學工作的重中之重。
一、積累語言文字,奠定語言文字能力基礎
正如教師過去所了解到的那樣,學習語言文字包括每天閱讀一篇文章,每天背誦幾個單詞或短語。積累大量的語言文字是小學階段運用語言文字的基礎。詞語是學生積累語言學習的基礎。通過閱讀收集一些詞語,讓學生能夠用自己的語言表達出來,這是語言文字學習的目的。
例如,在學習《記金華的雙龍洞》一文時,由學生們大聲朗讀課文,并說出自己喜歡的段落。在學習《春夏秋冬》時,讓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反復閱讀自己喜歡的段落。積累不僅僅是抄寫和背誦,教師應引導學生分類積累,文中做好閱讀筆記。在閱讀時做好筆記和記號,也可以寫下自己的思考。教師對每個單元都應以系統化和結構化的方式進行教學,以便學生能夠在組織語言的過程中得到提高?;谡n本內容的詞語理解是語言教學中最常用的方法。學習者從文本的含義中推斷出某些詞語的含義,并結合上下文的內容來思考詞語的含義。教師應經常引導學生進行學習活動,使他們能夠理解詞語的準確含義,并培養他們結合上下文理解詞語含義的能力。在《這片土地是神圣的》文中,“我們和大地上的山巒河流、動物植物共同屬于一個家園?!本渲械摹吧健敝傅氖乔鹆?。這段文字表明,山川蘊含著寶貴的資源,山川滋養著萬物,是人類的朋友。文中的每一個字都包含著作者的情感,作者用這些詞句來表達自己的感受。教師要引導學生通過反復閱讀,體會和理解課文內容,使學生在閱讀中領悟到語言的魅力。
二、挖掘文字情感,激發學生語言文字學習激情
興趣是學習最好的老師,是學生學習的動力。語言學習的成功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學生對學習的興趣程度。為了激發學生對語文課文的興趣,教師應從小學生的年齡、性格和愛好出發,激發學生們的好奇心,讓學生對語文課文產生興趣。使用文本情感可以顯著提高學生對語言文本的理解能力和興趣。同時,學生對文字的感知能力通常取決于日常經驗的積累,他們的經驗越多,就越有發言權和表達權。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應對教材加入生活場景,這將有助于學生感知文本,形成情感認知習慣,更深入地理解文本。
比如,在《秋天的雨》一文中,課文中所有的情感都出現在秋天,老師可以在課堂上把情感和場景結合起來,先引導學生回憶秋天能看到什么,感受到什么,與其他季節不同,讓學生說說自己喜歡秋天的什么。在學生們表達了感受之后,再要求大家閱讀這篇文章。通過聯系情感和記憶場景,學生們能夠迅速掌握文章的主旨,從而提高了學生的理解能力。情感的表達通常是通過描述背景來實現的。為了更好地理解文本所傳達的情感,對背景描述的深入理解是必不可少的。學生在語言學習過程中,由于受教育程度限制,無法準確理解一些語境。在這一階段,教師要充當引導者,帶領學生感受課文中描述的氛圍,以達到學以致用的目的。如準確理解《送元二使安西》《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去廣陵》等古詩詞,文字中的分離情感以及文中的悲涼之意頗為濃厚,氣氛營造得恰到好處,人物的情感也很飽滿,語言精練,是古詩詞的經典。但是,小學生很難感受到這種悲哀和無奈的。在教學中,筆者采用了情境化的方法,讓三對交好的學生配對,他們都是好朋友,不斷重現這首詩的意境,乍一看似乎并不稀奇,但在實際的離別中,卻成了悲傷的元素。文字的影響遠不如在場的視覺和情感的共鳴,它刺激了學生的思考和理解。在情境的營造上,離別的悲痛和離別的傷感被很好地呈現出來,讓學生感受到離別的氛圍。最后,學生能夠對一首不容易理解的詩產生了共鳴,并最終理解寫詩的技巧。
教師應認真傾聽學生表達的想法,尊重并保護學生的興趣和表達欲望。教師應該多鼓勵和表揚,使他們表現出更大的興趣,更積極地參與到語言學習中。例如,在課堂上講授《開滿鮮花的小路》時,雖然學生很容易理解“花團錦簇、姹紫嫣紅”的意思,但理解并不豐富,無法深入理解作者要表達的情感和感受。因此,教師可以引導學生想象,用他們的語言描繪出一幅畫。想象之后,學生說:“我看到滿山的花,金色的、火紅的、紫色的,各種形狀的——圓形的、橢圓形的、薄的,花蕊卷在花瓣的邊緣,像女孩剛燙過的頭發。” 這種教學方法有助于學生練習語言和用詞,也有助于他們理解作者的感情。
三、注重日常寫作,訓練學生語言文字的運用能力
小學語文教師可以通過日常寫作練習學生的口語和寫作能力。 根據材料精心策劃課堂任務,提高學生對語言和文化的認識,提高語言教學的效果。老師應該鼓勵學生抄寫優美的文章、聽寫文章和仿寫精彩的文章,以提高他們的想象力和創作力,探索語言學習的美妙性,拓寬他們的語言視野,提高他們的語言能力。

例如,在講授《圓明園的毀滅》時,教師可以利用IT技術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課文,并傳播愛國主義思想。學生們可以從書本或互聯網上收集與他們所學內容有關的優美語句、文章,并與同學分享。如在《匆匆》這篇課文的學習中,教師需要明確課文重點,讓學生重點理解作者對時光流逝的細膩刻畫和感嘆。作者寫道:“燕子去了,有再來的時候……但是,聰明的你告訴我,我們的日子為什么一去不復返呢?”讓學生講述這些語句表達了作者什么樣的情感,并與全班同學交流。通過教師與學生、學生與學生之間的互動,學生們豐富了課堂外的學習內容,拓寬了語言文字的視野,豐富了識字知識結構。
小學語文教學中培養學生的語言文字運用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與價值,教師在日常教學中將語文課本重點、語言文字激發點與關鍵點挖掘出來,并給學生進行知識傳授,才能更好地增強學生語言文字運用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