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慧萍 阮菲菲
音樂教學不僅能培養學生的音樂基本素養,更能促進優秀品德的養成。當前小學音樂教材中有許多有關德育教育的歌曲,這些音樂曲目均是促進小學音樂教學與德育教育融合的基礎。教師應善于發現教學中與德育有關的契機,以音樂教學活動為依托開展德育教育,讓學生在音樂德育教育的影響下,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在富有德育內涵的歌曲中認知世界、熱愛生命,感知少數民族以及其他國家的人文色彩,提升藝術素養和人文道德素養。
一、深入挖掘音樂德育因素,激發學生愛國主義情感
在小學音樂教材中,不少音樂作品與當時的特殊時代背景有著緊密的聯系,但由于學生的生活經驗不足,對很多作品的理解只停留在淺顯的層面,無法理解作品的真正內涵,這就需要教師進行積極引導、巧妙融合,挖掘音樂中德育教育內涵。教師可利用一些音樂作品激發學生情感共鳴,對音樂作品的背景進行深入講解,使抽象的理論變得直觀、生動,便于學生理解認知。例如,在學習《歌唱二小放牛郎》時,歌詞中有一句“敵人向一條山溝掃蕩,山溝里掩護著后方機關,掩護著幾千老鄉”,部分學生對這句話不理解,這就需要教師結合當時歷史背景和社會環境進行講解:當時我國正處于抗日戰爭時期,日本侵略者在我國實施慘絕人寰的“大掃蕩”。在此歷史背景下,放牛孩子王二小以自己為誘餌,將日本侵略者引入八路軍的埋伏圈。日本侵略者在遭受重創的同時,殺害了王二小,二小犧牲了,但群眾卻安全撤離。教師講述歌曲的創作背景,引導學生深刻理解該作品,帶領學生回顧抗戰時期的革命歷史,激發學生的愛國熱情,使其認識到自身肩負的歷史使命。教師還可以專門組織愛國主題活動,促使學生意識到只有好好學習、全面發展,才能更好地為祖國做出貢獻。這種教學方式可以使音樂教學升華為愛國主義教育,將音樂教學與德育教育有機融合。
二、借助音樂創設教學情境,陶冶學生情操
德育教學不僅可以激發愛國主義,還可以陶冶學生情操,通過指定的情境讓學生了解美、發現美。音樂作為人文藝術類學科,其內在的美感在外在教學過程中得以充分體現。

教師可以利用相應的教學情境,陶冶學生的藝術情操。這種方式對教師提出了較高要求,因為小學生的認知能力有限,還不具備相應的審美能力,需要教師不斷進行引導、講解,讓學生掌握音樂美感。例如,教師帶領學生欣賞《鄂倫春小調》這首音樂作品時,可以借助教學課件為學生講解有關鄂倫春族人民的生活習俗,讓學生在鑒賞過程中了解我國少數民族特點、風土人情,領略鄂倫春人民的精神風貌,打破空間地域的局限,讓學生在音樂教學過程中對我國少數民族有了更多的認知,透過音樂了解我國各民族文化,豐富各類知識儲備,培養學生民族團結意識,促使學生獲得良好的德育教育。
三、豐富音樂教學形式,活躍課堂氛圍
小學音樂教師將音樂教學內容與德育教育結合以后,應對教學內容予以科學合理的選擇,改變傳統的教師領唱、學生跟唱的單一教學模式,使小學音樂課堂富有趣味性,降低學生對德育教育的排斥心理。
小學音樂教師在日常教學活動中,需豐富音樂課堂教學形式,提高音樂課堂教學成效,并將教學內容與德育教育有機結合,以便學生能夠真心接納教師所滲透的德育教育內容。例如,在學習《黃河大合唱》時,為了讓學生更好地理解這首歌詞含義,教師需引導學生學習有關黃河大合唱的理論知識,并在合唱實踐過程中感受這首歌曲蘊含的民族力量。待學生初次演唱結束后,教師還可以讓學生圍繞這首歌曲的歌詞大意進行討論,鼓勵學生暢談自己在演唱過程中的內心感受,這樣既能活躍課堂氛圍,又能讓學生在暢所欲言中感知今天的幸福生活來之不易,使德育教育在音樂教學中得以良好體現。
四、與日常生活相結合,有效落實德育教育
由于小學生年齡較小,在認知事物方面存在局限性,沒有成熟的人生觀和價值觀。小學音樂教師應巧妙地向學生滲透德育教育,不要盲目地向學生講授過于空洞的人生道理,而是要圍繞學生熟知的日常生活精心設計,讓德育教育潛移默化地融入音樂教學課堂當中。這樣學生不但欣然接受 ,還會使兩者形成良好的教學互動氛圍,使得德育教育有效落到實處,真正融于學生的日常生活之中。例如,在學習《春天在哪里》這首歌曲時,教師可以依照歌詞內容,帶領學生到操場上尋找春天的足跡,同時引導學生發現制止校園中不文明的行為。“同學們,春天的景色雖然美麗,但是在美麗的景色中依然有不文明的行為,你們在課間玩耍時是否也有過這種行為呢?”說完,教師將草叢中的碎紙片撿了起來。學生也跟著教師的樣子撿起操場上的垃圾。在此期間,為了鞏固本課所學習的歌曲曲目,教師可以帶領學生一邊在校園中撿拾垃圾,一邊教學生清唱《春天在哪里》。這種德育教育與小學音樂教學有機融合的方式,既讓學生用眼睛尋找春天,又讓學生明白春天的美景需要有文明的行為予以保護。教師還可在現有的德育教育內容基礎上進行延伸,強調環保和文明出行的意義,讓小學生明白哪些事情可以做,哪些事情不能做,使其在日常生活中養成良好習慣,提升學生的德育修養。
五、促進小學音樂教學與德育教育有機融合
小學音樂教師在開展德育教育時,不要墨守成規,而是要以“教無定法”的理念,隨時在音樂教學中尋找適合的德育教育契機,將各種音樂教學形式與德育教育相融合,不拘于傳統教學形式,在不斷創新中得以完善,成為開展德育教育的第二課堂。例如,在學習《小烏鴉愛媽媽》這首歌曲時,教師可以讓學生依照歌曲內容編排舞臺劇,以小組形式進行舞臺劇表演,由一名學生扮演小烏鴉,另一名學生扮演媽媽。在表演過程中,小烏鴉通過喂媽媽喝水、給媽媽蓋被子等方式照顧自己的媽媽。在表演過程中,小學生們懂得了媽媽日常照顧自己的辛勞,也讓學生學會換位思考,懂得照顧他人。待學生表演結束以后,教師需引導學生尊老敬老,引導學生暢談自己在日常生活中是如何孝順父母和長輩的。借助音樂教學拓展德育教育,讓學生懷有感恩的心,在提升學生演唱水平的同時,確保德育教育順利實施。由此可見,在小學音樂教學過程中,將音樂教學內容與德育教育有機融合,對小學生身心成長有重要的促進作用。
小學音樂教師應緊跟時代發展需求,將德育教育與音樂教學有機融合在一起,依照學生思想認知能力,制訂科學合理的音樂教學計劃,在彰顯音樂學科教學特色的同時,向學生滲透德育教育,為把學生培養成符合新時代要求的綜合型人才夯實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