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順 李慶霞 劉琴遠 黃歡 陳小明
(1 中國人民解放軍聯勤保障部隊第九〇八醫(yī)院 江西南昌 330008;2 江西省南昌市洪都中醫(yī)院 南昌 330004;3 南昌大學第一附屬醫(yī)院 江西南昌 330006)
乙狀結腸癌和直腸癌是臨床常見的惡性腫瘤,發(fā)病率逐年升高,影響患者生活質量,并對患者生命安全構成威脅[1]。由于乙狀結腸癌及直腸癌早期無典型癥狀,大部分患者診治時病情已發(fā)展至晚期,甚至出現梗阻癥狀,加之老年患者多合并基礎性疾病,使得疾病死亡率明顯增高[2~3]。由于梗阻性直乙狀結腸癌患者伴有腸管擴張、充血等癥狀,加之結直腸中細菌數量較多,行Ⅰ期縫合后易出現并發(fā)癥,如吻合口瘺、腹膜炎等,影響術后恢復及造口術的開展[4]。結腸造口、回腸袢式造口是治療梗阻性直乙狀結腸癌常見術式,均可有效改善患者梗阻癥狀,緩解病情[5]。鑒于此,本研究對比兩種造口方法在梗阻性直乙狀結腸癌中的應用效果。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擇2016 年9 月~2021 年3 月于我院行造口手術的88 例老年梗阻性直乙狀結腸癌患者,依據造口手術方式不同分為A 組(結腸造口術)42 例及B 組(回腸袢式造口術)46 例。A 組男25例,女17 例;年齡62~79 歲,平均年齡(70.56±3.61)歲;直腸癌24 例,乙狀結腸癌18 例;合并糖尿病12 例,高血壓17 例,肺氣腫13 例。B 組男28 例,女18 例;年齡61~80 歲,平均年齡(70.62±3.57)歲;直腸癌26 例,乙狀結腸癌20 例;合并糖尿病14例,高血壓22 例,肺氣腫10 例。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本研究獲醫(yī)院醫(y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
1.2 入選標準 納入標準:經病理活檢明確為直乙狀結腸癌;經影像學檢查可見明顯梗阻癥狀;患者及家屬均知情本研究,自愿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存在其他惡性腫瘤病史者;伴有感染或傳染性疾病者;存在手術禁忌證者;合并肝、腎、心等器質性疾病者;存在精神類疾病,無法配合完成本研究者。
1.3 手術方法 A 組行結腸造口術,依據結腸造口手術要求切除腫瘤組織,關閉直腸或遠端結腸,單腔造口手術于患者左下腹近側結腸處進行,術后3 個月行Ⅱ期手術閉合造口。B 組行回腸袢式造口術,Ⅰ期時依據腫瘤相關信息進行根治性切除,給予全結腸灌洗,將直腸腸管與降結腸進行吻合,回腸袢式造口于距離回盲腸18~20 cm 處進行,術后3 個月行Ⅱ期手術閉合造口。造口術后行補液、抗感染、禁食等常規(guī)治療,嚴格要求患者成功排氣后方可少量流質飲食。
1.4 觀察指標(1)圍術期指標:分別于Ⅰ期及Ⅱ期觀察手術相關指標,包括手術時間、禁食時間及術后住院時間。(2)血清胃泌素(GAS)及肝細胞生長因子(HGF):采集患者術前及術后清晨空腹肘靜脈血4 ml,以3 000 r/min 速度,離心10 min,獲得上層血清,采用酶聯免疫吸附(ELISA)法檢測血清GAS 及HGF 水平。(3)并發(fā)癥:觀察Ⅰ期(包括腸造瘺口脫垂、腸造瘺口壞死)與Ⅱ期并發(fā)癥(包括低鉀血癥、吻合口瘺)發(fā)生情況。
1.5 統計學分析 采用SPSS22.0 統計學軟件處理數據,計量資料以()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不同時期圍術期指標比較 Ⅰ期,B 組禁食時間短于A 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手術時間及術后住院時間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Ⅱ期,B 組手術時間、禁食時間、術后住院時間均短于A 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不同時期圍術期指標比較()

表1 兩組不同時期圍術期指標比較()
2.2 兩組并發(fā)癥發(fā)生情況比較 兩組Ⅰ期并發(fā)癥發(fā)生率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B 組Ⅱ期并發(fā)癥發(fā)生率低于A 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并發(fā)癥發(fā)生情況比較[例(%)]
2.3 兩組手術前后GAS 及HGF 水平比較 術前,兩組GAS 及HGF 水平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術后,B 組GAS 及HGF 水平均低于A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手術前后GAS 及HGF 水平比較(pg/ml,)

表3 兩組手術前后GAS 及HGF 水平比較(pg/ml,)
直乙狀結腸癌患者早期以消化不良、腹痛、腹脹為主要表現,隨著病情發(fā)展,疾病晚期可出現慢性腸梗阻等癥狀,影響生活質量。因乙狀結腸及直腸內存在大量細菌,在Ⅰ期根治術及腸管吻合后易發(fā)生吻合口瘺,從而引發(fā)較為嚴重的腹腔感染,病死率極高[6]。故現階段為避免吻合口瘺的發(fā)生,臨床多應用Ⅰ期根治術聯合Ⅱ期腸管吻合并于近端腸管進行造口,有助于達到轉流糞便、保護吻合口的作用。
目前,結腸造口及回腸袢式造口術是臨床常用術式。其中回腸袢式造口術具有操作簡單、創(chuàng)傷小、還納方便、術后并發(fā)癥少等特點,有助于促進患者術后康復,并降低造口脫垂等并發(fā)癥的發(fā)生率,有效保障患者的生活質量[7~8]。回腸袢式造口還有助于促進造口附近粘連腸壁的小腸分離,在促進端口吻合的同時保證手術順利進行[9]。而結腸造口術則需再次手術,對患者創(chuàng)傷較大,且手術難度較高,增加術后并發(fā)癥發(fā)生概率[10]。本研究結果顯示,B 組Ⅰ期禁食時間短于A 組,B 組Ⅱ期手術時間、禁食時間、術后住院時間均短于A 組,Ⅱ期并發(fā)癥發(fā)生率低于A組,表明回腸袢式造口在梗阻性直乙狀結腸癌患者中應用效果較好,術后禁食時間短、并發(fā)癥少,有助于患者盡早恢復,縮短住院時間。
GAS 為臨床常見的胃腸激素,在促進胃酸分泌的同時還可促使生長因子促進上皮細胞增生,其水平高低反映消化道上皮細胞的興奮性;HGF 具有促進肝細胞再生、改變細胞運動型的功能,并可刺激淋巴管及血管內皮細胞的增生,其表達水平高低與腫瘤浸潤、生長及轉移間存在密切聯系。本研究結果顯示,B 組術后GAS 及HGF 水平均低于A 組,表明回腸袢式造口在梗阻性直乙狀結腸癌治療效果確切,可促進消化功能恢復,利于預后。綜上所述,與結直腸造口相比,回腸袢式造口在梗阻性直乙狀結腸癌中應用可促進消化功能恢復,縮短禁食及住院時間,并發(fā)癥少,安全性高,療效確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