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南京市江寧區農業農村局
江蘇省南京市江寧區立足區情實際,根據轄區內村(社區)經濟發展水平、城市化進程和社區治理需要,突出需求導向、問題導向、效果導向,堅持因地制宜、分層分類、精準施策,統籌推進城鎮型、過渡型、農村型三類村莊治理現代化,探索形成了城市近郊鄉村有效治理路徑。
實行科學分類。將已處于城鎮建成區內,產業發展方向符合城市和園區規劃布局、具有新型物業經濟形態的村莊明確為城鎮型,共有62個。將位于城鎮規劃內正在征遷或規劃控制范圍內凍結發展、主要任務是做好控違拆違和保障服務發展大局的村莊明確為過渡型,共有40個。將位于城鎮規劃外,產業發展方向明確為現代農業或生態體旅經濟的村莊明確為農村型,共有99個。
錨定治理方向。區委、區政府系統謀劃三類村莊治理,明確治理方向,城鎮型村莊突出智慧化治理、創新性服務,過渡型村莊突出優化動遷安置、提升物業管理水平、促進集體資產保值增值,農村型村莊突出發展現代農業和生態旅游經濟、保護生態環境、加強民生社保。區里出臺相關政策,定期匯總會商,確保抓實抓好。
開展科學評價。堅持“評價促進治理”原則,對不同類型村莊治理開展評價考核。首先圍繞黨建、精神文明、民主法治、平安鄉村、服務陣地等建設,以及集體經濟發展和農民收入增長等方面設置共性評價指標,再充分考慮三類村莊的發展現狀和定位,分別建立3套個性評價指標體系。把群眾滿意與否作為評價村莊工作成績的重要依據,將區級分類評價結果與村莊干部績效資金、評先評優、選拔任用等相掛鉤,對不同村莊治理現代化進展情況進行科學評價。
秉持“寓治理于服務中”的理念,重點聚焦“兩化一長”,精細推進城鎮型村莊治理。
升級“網格化”治理。傳承發展“楓橋經驗”,率先構筑“一個終端采集、一張地圖指揮、一個后臺管理、一個中心匯聚、一個平臺應用”的“五個一”全要素網格治理體系,建成網格服務工作站401個。同時,不斷推進“網格+警格”“網格+綜合執法”“網格+便民服務”等,實現內容集成拓展,實現了“小事不出網格、大事不出村、矛盾不上交”。
加強“智慧化”賦能。用好治理大數據,率先建成區街一體化指揮平臺,按照“應歸盡歸”原則,推進36個區級部門信息數據融合,將各個子平臺數據匯集至區智慧城市運營中心,并根據權限將數據分為無條件共享、依申請共享,幫助村莊治理“更聰明”。結合疫情常態化防控需要,在1078個小區整建制推進智慧技防小區建設,加快治理科技賦能。
探索“點位長”模式。在全區探索推廣邵圣社區基層治理服務“點位長”模式。邵圣社區天地新城小區居民近3萬人,12345政務服務工單量長期處于高位,社區結合黨史學習教育“我為群眾辦實事”,創新設立“點位長”工作站,推行便民七彩聯系卡,努力實現“有問我來答、有事我來辦、有難我來幫”的點對點服務,快速高效努力將群眾各類矛盾訴求化解在小、處置在先。
過渡型村莊處于城鄉融合發展加速期,重點主攻“三化三增”,努力實現高效能治理帶動高質量發展。
全面深化改革增資產。大力深化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在股權設置上突出村民權益優先,集體股降至30%、成員個人股增至70%。同時,將個人股權量化到人、固化到戶。量化給股民的經營性資產仍屬集體所有,由集體統一經營、管理和分配,讓老百姓分享更多改革發展紅利。
轉化集體經濟增動能。過渡型村莊在動遷過程中留下了一大批補償資金,江寧區創新實施2%的征地留用地政策,為集體經濟發展留下空間,引導有條件的村莊就地發展;鼓勵不具備就地發展的村莊組成股份合作聯社,利用征地集體留成資金、補償資金在開發園區購置資產、返租經營,實現“飛地發展”。積極構建黨組織領導下的村(居)委會、業委會、物業企業等多方聯動的“紅色物業”體系,實現黨對住宅小區物業服務管理的工作引領。
強化監管增信任。為切實保障群眾對村級事務的知情權、參與權和監督權,建立“一單一圖全公開”機制,編制形成涵蓋7大類36項內容的村級事務小微權力清單及運行流程圖,督促指導村干部“看圖做事”、村民“照單監督”。區委巡察辦對36家村莊開展常規巡察,緊盯扶貧低保、“三資”管理、惠農資金、土地征收等重點領域,共發現各類問題480個,向紀檢監察機關移交問題線索19條,推進村級權力在陽光下運行。
農村型村莊緊緊圍繞“五個振興”,狠抓“五引齊下”,切實通過有效治理夯實鄉村全面振興根基。
全面加強黨建引領。創新建立“寧幫手”體系,選派 201名區管正職、1955名科級干部、40846名街村黨員,分別作為村莊幫手、網格幫手、群眾幫手,深入一線解決問題、幫助發展,有效提升了群眾的安全感和獲得感。
加快現代設施引入。集中力量補齊農村基礎設施短板,創新采取“街企結對、市場運維”方式實施“1581”農村人居環境整治行動和污水處理設施全覆蓋工程,具體包括100個特色保護村、500個集聚提升村、800個其他一般村、100個城郊融合村。
開展“萬聯萬”行動引資。聚焦農村全產業鏈條和農村資源高效利用,深入摸排梳理“村情清單”“國企清單”“民企清單”,搭建對接平臺,強化資源保障,扎實推進“萬企聯萬村、共走振興路”行動。99個村莊與38家國企和42家民企實施117個聯建項目,總投資金額達105億元。
大力選樹新鄉賢引路。充分把握鄉土中國治理傳統和鄉村熟人社會特點,發揮新鄉賢能人情況熟、經驗足、威望高的優勢,打造了有事好商量、新鄉賢議事堂、村民理事會等一批議事協商平臺,常態開展村民說事、民情懇談、百姓議事活動。
持續深化文明引導。結合全國新時代文明實踐試點和文明城市創建,大力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探索“道德積分超市”“紅白理事會”等做法,累計建成2個全國文明村、25個省級和80個市級文明村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