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建筑工程樁基施工清孔環節,經常因孔底環境高度復雜、沉渣數量過多而無法徹底清除沉渣。沉渣的存在,不僅會影響建筑樁身、周邊土質結構之間的黏結強度,而且會改變樁基周邊摩擦力對樁身的作用,威脅整個施工任務的順利完成。而樁端后注漿施工技術的應用,可以改善工程中樁基壓力承受強度,保證施工質量及進度。基于此,探究樁端后注漿技術在樁基工程中的應用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關鍵詞:建筑樁基工程;樁端后注漿施工技術;應用
1注漿參數的相關設定
1.1施工水灰比參數設定
在建筑樁基施工中,水灰比的參數設定是非常重要的,所以在施工中要注重對參數的把控,結合材料特性、施工經驗以及現場情況進行調整。在施工中,如果水灰比過小,就會產生較大的壓力性,增加水泥漿離析現象出現的概率,不僅不利于工程實施,還會降低施工進度與質量。而如果水灰比過大,就會加大注漿施工的難度。所以合理的水灰比要設定在0.5~0.65之間,滿足工程實施的質量要求與灌漿需求。
1.2注漿使用量參數設定
注漿的使用量,在一定程度上取決于樁間距的參數,以及現場碎石的數量,通常在建筑中參數的設定需要控制在2.0t~3.0t的范圍內。如果在應用中出現冒漿、串漿等問題,應當采用間隙式注漿技術施工,并把間隙時間設定在0.5h~1.0h范圍內。
1.3閉盤壓力參數設定
閉盤壓力也就是注漿控制的壓力,在應用中要根據注漿量來調整注漿壓力值。注漿的壓力直接影響著水泥漿的離析、管道堵塞,以及施工穩定等問題,如果在應用中無法滿足注漿量要求,需要在滿足一定壓力后及時停止注漿施工。
2樁型選擇與設計
2.1樁型的選擇
通常情況下,單樁的承載力要求≥4500kN。在建筑工程中應用時,對荷載值要求較高,并且相對來說對沉降變形較為敏感。結合某建筑案例來看,高層建筑,樓層總高26層,地下2層,建筑總面積為42000m2,其基坑深度為11m。建筑均采用了Φ800的鉆孔灌裝技術,土層由淤泥、黏土、雜填土以及圓礫等多種物質組成,然后采取中密為主的方式進行密實,層頂采取36m~39m埋深,層厚控制在8m~18m。樁型的選擇在這種高層建筑中要求≥4500kN,樁基承受的平均軸向壓力必須小于標準要求的承載力。在施工現場結合土質來選擇合理的持力層,例如把持力層選擇在土層中的粘性土碎石層上。通過黏性土碎石樁側與樁端上的阻力,把沉降的可能性降到最低。可以將灌注樁直徑設定要1000mm,樁長40m,進入持力層中8.8m,通過結合多種參數對承載力進行計算,可得到估值為5498kN。灌注漿液的水灰比為1.45~1.65,其強度隨著土密實度而提升,其干作業的水灰配比為0.7~0.9,在松散沙礫情況下的漿液配比則為0.5~0.6。
2.2壓漿孔設計
壓漿孔是灌注樁的重要內容,所有的灌注樁都應具備壓漿孔,并在樁頂留有排氣孔,在一定情況下在底部也應當留有排水孔。其中,壓漿管以及排氣管應選用內徑為20mm的鋼管,管道之間采用鋼絲以及塑料扣件進行連接,管道設計在樁基上方。并且管道所有的壓漿孔以及抽氣孔應當在錨座上,在錨具附件上應當設計有排氣孔。根據灌注樁直徑、樁底持力層以及樁端的空隙差異,均勻放置3個左右的壓漿管,在灌注樁的鋼筋籠周圍。其中,灌注樁如果直徑增大,那么持力層以及樁端的空隙就會越小,則需要增設壓漿管。如案例中工程樁的直徑為1000mm,那么持力層碎石中還含有黏性土層,為了確保壓漿可以完全包裹樁底,就需要沿著鋼筋籠的周圍均勻布置兩個直徑32mm的壓漿管。
3建筑樁基工程中應用樁端后注漿施工技術重點
3.1注漿速度
注漿速度是影響工程質量的關鍵內容,含粘性土碎石層屬于樁端持力層。其特性是滲透性較大,側阻力較高,而注漿的壓力較低。所以在施工中,首先要確定注漿泵額定的工作壓力,需要把壓力控制在8MPa上下。其次選擇固定注漿泵,采用移動式作業施工,在施工中還要注意采用壓低、慢速的方式進行灌注,確保水泥漿可以緩慢且勻速地進入土層中,在滿足加固需求下,逐漸提升注漿速率,從而提升工作效率。
3.2注漿順序
施工采用由樁基周圍到中間的工藝進行施工,提升水泥漿使用率,避免出現浪費現象。在施工中注意對進度的記錄,包含施工的注意事項、時間、工藝順序等內容,并針對在工程實施中的注漿順序、施工突發事件等采取加強標記的方式,為后續工程順利開展、工程總結等工作提供便利。
3.3注漿管的布設
在鋼筋籠的外則布置2~3根對稱且均勻分布的焊接鋼筋,注漿管選擇直徑25mm的鋼管,用鋼絲捆扎鋼筋籠與注漿管。在注漿管布設期間,要保證注漿管底部的長度長于樁端50cm左右、頂部高于地面30cm,從而增加施工順利性。
3.4開孔控制
在注漿操作期間,灌注樁會隨著時間推移而逐漸成形,如果在短時間內灌注樁就已成型,那么就表示混凝土的強度較低,在后續工程施工中會出現較大的影響。結合這一特點來看,開孔作業通常在2d后完成,應當在開孔操作中結合工作壓力情況隨時記錄。
3.5注漿管的安裝
在進行鋼筋籠安裝前,首先要在內側放置注漿管,并且注漿管應當符合設計標準要求,在2m~3m間隔處,用鋼絲捆綁注漿管以及鋼筋籠。并且在施工中,確保注漿管在鋼筋孔中分布的均勻性,保證主筋的平穩。樁底的注漿管應當鉆進樁底土層50cm左右,地面上端露出30cm的距離,并通過注漿孔固定的方式進行標記,為工程實施提供較為標準的參數。在鋼筋籠放置前,對樁孔深度進行測量,然后把鋼筋籠與內側壓漿管放入樁孔。在管路連接期間,應當及時采用止水膠帶在螺絲位置纏綁,避免出現生銹問題,影響牢固性。每放置一節注漿管,都要經過密封性檢驗,一般情況下采用清水灌注的方式注滿壓漿管,觀察其是否漏水與漏水程度,來評估壓漿管質量。
4建筑樁基工程樁端后注漿技術施工質量控制
4.1加強水泥漿與注漿施工質量控制
在進行樁端施工中,所采用的水泥量應當充分,一般情況下需要采用2t以上水泥,根據設計配比要求以及實際情況、容器大小等多方面決定水泥漿配比,應當派設專業人員進行監測與記錄,包括水泥體積、配比等內容,為后續工程提供相關參數。在水泥漿攪拌期間,應當充分、反復攪拌,避免在水泥漿內部出現起泡與結塊等問題,影響工程實施質量。在攪拌過后,需要采取過濾網進行過濾,對水泥中存在的結塊、顆粒進行過濾,避免在灌漿過程中出現管道堵塞等問題,影響工程實施效率。
4.2注漿管焊接以及鋼筋籠放置施工質量控制
注漿管連接時需要選用螺紋連接的方式,安裝孔口時需要采用外接頭連接注漿管,通過焊接的方式來提升工程質量。在工程檢驗中派設專業人員進行檢驗,在確定工程質量滿足工程標準要求后進入下一階段。在鋼筋籠內部布置注漿管,利用鋼絲捆扎鋼筋籠與注漿管,在鋼筋籠的主筋、加勁箍筋部位綁扎注漿管樁端,并在不同的加勁箍筋部位布置捆扎點,確保縱向鋼筋底部穩定性與完整性。在進行注漿導管焊接時,應當提高焊接的密封性,從而確保工程整體質量。
5結語
在建筑樁基工程中應用樁端后注漿施工技術,是當下一種較為新穎與熱門的方式,在工程應用中不僅可以有效提升工程整體質量,還能明顯提升工程效率,加強建筑主體的穩定性。為了提升工程技術實施的完善性,首先要明確樁型選擇與設計,同時要掌握詳細的注漿參數,并加強在施工應用、質量控制方面的工作,從而為工程施工提供精準性、穩定性的保障,后工程后續施工操作提供有力的依據。
參考文獻
[1]杜璐,趙勇.鉆孔灌注樁后注漿施工技術研究與應用[J].建筑技術開發,2019(S1):303~305.
[2]王興亮,鄧樹密.軟巖地基灌注樁樁端質量缺陷后注漿處理施工[J].四川水利,2018(3):14~16.
作者簡介:
宋美超,女,河北省唐山市人,研究方向:建筑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