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慧
【摘要】本文以江蘇省無錫市育紅小學低年級為例,結合低年級學生身心發展的特點,重點從家庭、學校、社區這三塊“多元”服務陣地論述育紅小學“小紅帽”公益教育的實踐情況,以實現“小紅帽”公益行動日常化、正規化、普及化。
【關鍵詞】家庭 學校 社區 公益行動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21)41-0014-02
“熱心公益和志愿服務”是中國學生發展核心素養中“社會責任”的重點之一。育紅小學作為一所百年老校,一直將造福桑梓、為公益民當作學校的使命與責任。“為公益民:育紅兒童的‘小紅帽’行動”是指創設適合兒童的教育場景,引領學生參與多樣的公益行動,體驗真實多元的公益場景任務,習得為公共的利益做事情的常識,培養勇于承擔社會責任的意識,使育紅兒童努力成為具有“為公益民”意識的一代新人。學校以“為公益民,愛行天下”為“小紅帽”公益行動的總目標,形成“德育與教學”“校內與校外”雙主線內容體系,構建以“家庭—學校—社區—社會”四位一體的“移動化”服務陣地。筆者以育紅小學低年級為例,結合低年級學生身心發展的特點,重點從家庭、學校、社區這三個層面論述“小紅帽”公益行動在育紅小學低年級的實踐情況,以實現“小紅帽”公益行動日常化、正規化、普及化。
一、以家庭為基礎,推動“小紅帽”公益行動日常化
家長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家長對孩子公益行動的支持與否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小紅帽”公益行動能否正常開展;家庭還是孩子踐行公益行動的最初場所,家庭中的成員都是“小紅帽”公益行動的重要支持者和協助者。在日常生活中,在每個家庭里都會出現一些場景涉及公益教育方面的話題,比如“節約糧食”“節約水電”“關愛老人”等。這些話題看似尋常,卻是開展家庭公益教育的重要契機。因此,為了推進“小紅帽”公益行動,學校在家庭這塊服務陣地上設定了“小紅帽”自我管理崗位,倡導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同時設定了“小紅帽”服務家人崗位,向學生倡導大人的事情幫著做。在低年級中,學校還開展了“貼心寶貝在行動”的家庭公益活動,取得了顯著的成效。
項目介紹:“貼心寶貝在行動”。家人是我們生活中最重要的人,我們該如何回報他們的愛呢?我們不妨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學會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家人的事情幫著做。每個人有兩種選擇:既可以選擇實踐“小紅帽”自我管理崗位,例如開展“節約糧食從我做起”“節約用電從我做起”“節約用水從我做起”等活動;也可以選擇實踐“小紅帽”服務家人崗位,例如幫媽媽捶捶背、為奶奶洗洗腳、為爺爺倒杯水等活動。我們爭取每周堅持做一件事,一學期每人至少完成10件小事,積少成多。
在家庭中開展的“小紅帽”公益行動,使得志愿服務活動變成了孩子日常生活和學習的一部分,使得志愿服務意識的培養成為常態,不斷增強學生開展公益活動的積極性。
二、以學校為主導,保障“小紅帽”公益行動正規化
只有源自心底的公益意識與需求驅動,才能將“師生引領下的公益行動”初步轉變成“自覺的行動”。為了培養學生的公益意識,激發學生的公益熱情,育紅小學尤其注重引領,開展了豐富的公益主題教育活動,在班級、年級、校園內依次設定了多樣的“小紅帽”服務崗位。在班級中,教師設定了“人人是小先生”的學習互助崗位,倡導學生之間互幫互助,實現共同進步;同時設定了“一人一崗”的生活服務崗位,倡導“人人為我,我為人人”。在年級中,學校設定了“衛生包干區崗位”,倡導“小紅帽們”做好校園公共區域的環境衛生工作;同時設定了“大手拉小手,對口年級互助崗位”,“小紅帽”們主動幫助低年級小朋友,并教會低年級同學做操、整理物品、掃地、擦洗課桌等技能。在校園中,學校還設定了“文化服務崗位”“社團服務崗位”等“小紅帽”服務崗位。根據一、二年級孩子的身心發展特點,低年級的“小紅帽”行動主要以班級、年級服務陣地為主,以校園服務陣地為輔,主要開展了以下項目。
項目一介紹:在班級中,設立“小先生成長崗”。每個班級根據自身情況設立了多種“小先生”角色,只要學生在某方面表現出色,就能成為某方面的“小先生”,從而使其發揮表率作用。如創設“禮儀小先生”“環保小先生”“誦讀小先生”“用餐小先生”等,讓學有余力的“小先生”率先踐行“小紅帽”公益行動,用自己的行動幫助他人。倡導學生之間互幫互助,實現班級成員的共同進步。
項目二介紹:在年級中,設立“大手拉小手,對口年級互助崗位”。一年級的新生剛踏進小學的門檻,生活自理能力和學習能力都比較薄弱,這時,二年級的“小紅帽”志愿者們就成為了一年級小朋友們的老師,主動教一年級同學做操、整理課桌、掃地等瑣事。比如,二年級“小紅帽”志愿者們在教一年級弟弟妹妹整理儲物柜時,除了耐心指導,還特意編寫了整理口訣:“物品分類很重要,左右空間安排好,常用物品放前面,雨披盒子墊下方,干凈整齊我最棒。”“小紅帽”們傾囊相助,把自己最好的方法交給“小徒弟”們,“小徒弟”們也認真聽著、學著。儲物柜果然大變樣了,不僅看起來整潔了,用起來也更方便了。
……
學校是開展公益教育活動的主體,也是公益教育活動的有效組織者和實踐倡導者。育紅小學力圖在校園內開展班級、年級、校園等多個層面的志愿服務活動,從而培養“小紅帽”志愿者的積極性,使不同能力的學生在不同層級的“小紅帽”服務崗位上得到最佳發展。在一次次公益服務活動中,“小紅帽”志愿者的服務行為越發規范和自覺。
三、以社區為依托,實現“小紅帽”公益行動普及化
公益教育活動的順利開展必須依托一定的社區環境,并獲得社區的環境資源支撐。加強公益教育活動的社區開展和宣傳,一方面可以擴大公益教育活動的影響力,教育更多的居民愛護、建設社區,另一方面可以提高社區居民對公益教育活動的認可度,通過公益教育活動使更多的居民受益,使其學到多方面知識,從而實現“小紅帽”公益行動普及化。在社區中,學校分別設立了“義工小分隊”和“小紅帽行動”校外服務站。前者是以班級同學或者家庭成員組成,“義工小分隊”為社區居民做好衛生服務、扶貧幫困服務等工作,為小區居民做好社會新風尚、新理念的宣傳工作;后者主要指學校德育處與周邊社區聯系,建立多個“小紅帽行動”校外服務站,如“社區流動書屋管理站”“榮毅仁紀念館宣講崗”“流浪動物收容站”等,學生利用這些服務站定期應時應景開展公益服務與策劃活動。
低年級的“小紅帽”們主要開展了以下社區實踐項目。
項目一介紹:“假日愛心義賣活動”。“小紅帽”可拿出自己的舊書、雜志或者玩具、文具等物品,在家委會的組織下和在家長的帶領下,在社區開展義賣活動,并將募集到的善款用于資助社區內的孤寡老人或者留守兒童。通過“假日愛心義賣活動”,使“小紅帽”們用小小的善舉深入體悟什么是真正的“大愛”。
項目二介紹:“我為小區做好事”。每周“小紅帽”們在家長的帶領下走進小區、街道做好事,堅持每周做好一件事。可以開展社區“植物愛護”“設施保護”“清潔衛生”等公益行動,還家鄉、社區美麗清潔的面貌,樹立學生為小區做好事的公共意識,在小區居民中開展社會新風尚、新理念的宣傳工作。
社區“小紅帽”公益行動的實施,既鍛煉和培養了學生的綜合社會實踐能力,又增強了學生公益服務的意識和社會責任感,同時有助于增進居民對社區的認同感,構建和諧社區,共創美好社會。
在“家庭、學校、社區”多元服務陣地的實踐中,低年級學生對公益行動的體驗從最初的感到新鮮好玩逐步上升到當作自己的責任與義務。在公益行動中,學生的社會責任意識和公益服務意識不斷增強,“小紅帽”公益行動也趨于日常化、正規化、普及化,“小紅帽”公益行動落到了實處。
【作者簡介】宋 慧(1988— ),漢族,江蘇無錫人,一級教師,現任江蘇省無錫市育紅小學德育服務中心副主任,研究方向為小學德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