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雪
【摘要】本文以《白鵝》為例,詳細介紹運用“五讀法”解讀統編小學語文教材的經驗,以促進教師更好地解讀教材。
【關鍵詞】五讀法 《白鵝》 統編語文教材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21)41-0025-02
于永正老師曾說:“這法兒那法兒,研讀不好教材就沒法兒。”這句話一針見血地點出了研讀教材的重要性。沒有對教材的認真研讀,不管采用“這法兒”還是“那法兒”,都沒法兒把課上好。教材是一切教學活動的基礎,是編者根據學科特性、學情、課程標準、時代特點等因素編撰而成。教師所有的教學活動都是圍繞教材內容展開的。因此,教師對教材的研讀能力,直接關系著課堂教學的質量。但是,筆者發現有部分語文教師缺乏研讀教材的能力,這種情況在農村學校尤其突出。這些教師上課喜歡“拿來主義”,照搬網上的教學設計,或者是照本宣科,簡單讀一讀課文,教一教生字,就算是完成了一篇課文的教學。有部分教師具有研讀教材的能力,但是缺乏研讀教材的具體方法,無法對教材進行更深入的分析與解讀。
與以往的教材相比,統編小學語文教材在編排上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其以寬泛的人文主題和明確的語文要素“雙線結構”編排,基于年段和課標安排語文要素訓練點,使學生學會必備的語文知識,獲得基本的語文能力。統編小學語文教材對語文課堂教學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師如果不認真研究教材,單憑教學經驗是無法完成教學要求的。筆者在運用統編小學語文教材的三年實踐中,總結出五次研讀、層層深入研讀統編小學語文教材的方法。運用這個方法,能夠幫助教師更好地理解編者的意圖,課文的特點,課文中內含的語文知識、語文能力和語文方法等,有助于教師準確地制訂課堂教學目標,選擇恰當的教學方法,以課文為例子,落實語文知識的教學和語文能力的訓練,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下面,筆者以統編語文教材四年級下冊《白鵝》為例,具體說一說操作方法。
一、“一讀”課文,羅列困惑的問題
第一次讀課文,筆者是一字一句、慢慢地輕聲讀,一邊讀一邊圈畫出生字、新詞及含義深刻的句子。遇到不懂讀的字,老老實實查字典,在字的上方標注讀音。筆者在第一次讀課文的過程中把“邊讀邊在備課本上羅列出自己讀完一遍課文后感到困惑的問題”作為最重要的環節。
例如,在第一次讀《白鵝》這篇課文的時候,筆者就羅列了下面的問題:(1)即將遠行的朋友為什么要把白鵝送給“我”呢?(2)這位即將遠行的朋友是誰?(3)京劇里的凈角究竟是怎樣出場的呢?(4)“三眼一板”是怎么樣的?(5)豐子愷為什么這么喜歡這只鵝?(6)在侍候鵝吃飯的時候,豐子愷懷著什么樣的心情?(7)豐子愷寫這只白鵝,僅僅是為了表達他對白鵝的喜愛嗎?(8)這只白鵝后來怎么樣了?(9)豐子愷的家人對這只白鵝又是什么態度呢?
二、“二讀”課文,劃掉解決的問題
第二次讀課文,筆者對照著第一次讀課文時羅列在備課本上的問題,細細地默讀,邊讀邊思考,看看能不能直接從課文中找到解決困惑的方法。能直接找到答案的,便用紅筆劃去問題,實在找不到答案的,便在讀完第二次課文后,查閱各種資料,看看能不能解開疑惑。直到把所有的問題全部解決,才能進行第三次讀課文。
例如,第一次讀《白鵝》這篇課文的時候,筆者一共羅列了9個困惑的問題。在第二次讀課文的時候,第四個問題是“‘三眼一板’是怎么樣的?”,在課文中的描寫便是“先吃一口冷飯,再喝一口水,然后再吃一口泥和草”,指的是白鵝吃飯的時候不停地重復這三個動作。但筆者對于“板和眼”還是不夠明白,又細細查閱了網絡上的相關資料,終于弄明白:“板”指強拍,“眼”指弱拍,在戲曲中有“三眼一板”和“一眼一板”兩種拍子。徹底弄明白之后,筆者便用紅筆將備課本上的問題劃去。
而對于在課文中沒有直接說明的問題,筆者也一一進行了查找。例如,問題(1)(2)“即將遠行的朋友為什么要把白鵝送給‘我’呢?”“這位即將遠行的朋友是誰?”筆者經過查找后,終于知道:這位即將遠行的朋友是豐子愷住在北碚的朋友。這位朋友之所以要把這只白鵝送給豐子愷,一是看到豐子愷當時的孤獨、苦悶,希望這只白鵝能帶給他一些生氣;二是希望這只白鵝多生蛋,改善豐子愷的生活條件。
把困惑的問題全部解決后,筆者對豐子愷與白鵝之間的感情有了更深一步的理解:這只白鵝就是友人對豐子愷的一片友情啊!
三、“三讀”課文,讀懂“雙線”的導向
統編小學語文教材與其他教材相比,不同之處在于單元內容的組織上,以“雙線”組織單元內容。“雙線”即“人文精神”和“語文要素”,特別是“語文要素”,是語文教學的主線,對語文教學起著導向作用。因此,第三次讀課文的時候,筆者就重點研讀“雙線”的導向。
例如,《白鵝》是統編語文教材四年級下冊第四單元中的一篇,這個單元的“人文精神”是“可愛的動物,我們的好朋友”;“語文要素”是“體會作家是如何表達對動物的感情的”。所以,筆者在第三次讀課文的時候,一直圍繞著“雙線”進行研讀和思考。
根據“雙線”的導向,體會“如何表達”是教學這篇課文的重點。因此,筆者在第三次讀課文時,就重點研讀課文語言表達的特點。通過研讀,筆者找到了這篇課文在表達上的特點:一是運用“反語”來表達對白鵝的喜愛,如“鵝老爺、架子十足”等;二是課文中的詞語用得非常生動、傳神,四字詞語很多,如“局促不安、大模大樣”等,如果能夠引導學生讀好這些詞語,全文語言的趣味性就出來了,也能讓學生從這些詞語當中感受到豐子愷對白鵝的喜愛之情。
四、“四讀”課文,解決課后的練習
參照課后的練習題是制訂教學目標的依據之一,是統編小學語文教材編者的重要理念。統編小學語文的課后練習是教材編者依據課程標準、學生特點及文本特點精心編制的,是語文教材的有機組成部分。我校課題研究小組把教材中的“積累與運用”“理解與交流”“拓展與實踐”三大板塊的內容統稱為統編小學語文教材課后練習題系統。統編小學語文教材與以往的教材相比,在課后練習題的編排及表述上更有助于教學重難點的確立。研讀課后練習系統的特點,了解編者意圖,對于確定課堂教學目標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在第四次讀課文時,筆者就重點研讀課后的練習題。
例如,筆者是這樣研讀《白鵝》這篇課文的課后練習題的:對第一道練習題“朗讀課文,體會語言的趣味”,筆者根據要求,反復朗讀、揣摩怎樣才能讀出趣味性,直到自己能讀出語言的趣味性為止。接著思考引導學生讀出語言趣味性的方法。第二道練習題“找出課文里寫鵝高傲的詞語”,筆者認認真真、老老實實地按照練習題的要求,先找一次,并分類寫在課本里,同時思考這些詞語是如何寫出白鵝的高傲的。
通過這樣研讀課后練習題,筆者對練習題的內容與要求熟記于胸,在進行課堂教學的時候,便融入教學內容當中,不著痕跡地解決了課后練習的問題。
五、“五讀”課文,站在學生的角度
學生才是語文學習的主人,閱讀,是一種個性化的行為,每一個人的閱讀感受都是不一樣的。在第五次讀課文時,筆者便會轉換角色,把自己當成學生,仔細琢磨假如是學生讀這篇課文,會遇到什么困難。通過這樣“轉換角色”的“讀”,能夠更加準確地判斷學情,從而根據學情確定教學的重難點,選擇合適的教學方法。
例如,第五次讀《白鵝》這篇課文時,筆者首先站在學生的角度思考學生在學習生字詞時可能會遇到什么困難,哪些生字詞的讀音容易出錯,哪些生字詞的意思較難理解。經過換位思考,筆者把這篇課文中的“囂、吭、窺、伺”四個生字的讀音作為教學讀音的重點,把文中的四字詞語作為理解的重點。接著筆者又站在學生的角度思考學生在學習句子時可能會遇到什么困難。根據學生的基礎及文章的表達特點,筆者覺得需要指導學生重點理解的句子有三個:第一個句子是“鵝的步調從容,大模大樣的,頗像京劇里的凈角出場”,這個句子寫出了白鵝步調的高傲,考慮到學生對“京劇里的凈角出場”的方式并不了解,自然無法體會到鵝的步調究竟是怎樣的,所以必須重點講。第二個句子是“這些食料并不奢侈,但它的吃法,三眼一板,一絲不茍。”白鵝吃相的可笑,最大的特點是“三眼一板、一絲不茍”,學生對“三眼一板”是不理解的,要引導學生感受白鵝吃相的可笑,就要指導學生理解這個句子。第三個句子是“這樣從容不迫地吃飯,必須有一個人在旁侍候,像飯堂里的堂倌一樣”,學生對“堂倌”是不理解的,因此也要重點指導。
除了站在學生的角度思考生字詞,以及學生難以理解的句子,筆者還會站在學生的角度思考學生在“語言表達、文章結構、課后習題”等方面會遇到什么問題。經過這樣的換位思考,筆者不但又“研讀”了一次課文,對學生可能遇到的困難了然于胸,進而有針對性地備課,思考各種預案,而且在學生提出各種問題的時候,能夠有目的、有方向地與學生展開對話,引導學生更好地學習課文。
教材解讀是保證課堂教學質量的基礎,每一個小學語文教師都應該認真研讀統編小學語文教材,緊跟時代的腳步,領會新教材的核心理念,熟練把握教材內容,真正用好統編小學語文教材,促進小學語文教育教學的改革。
注:本文系廣西教育科學規劃2021年度自籌經費一般課題“統編語文教材課后練習系統的特點及使用方法的研究”(課題編號:2021C492)的階段性成果。
【作者簡介】梁 雪(1980— ),女,漢族,廣西玉林人,一級教師,現任玉林市玉州區第一實驗小學教務副主任,研究方向為小學語文教育教學。
(責編 黎雪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