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以《一幅名揚中外的畫》為例,論述在略讀課文教學中呈現語文要素的方法:研讀教材、了解學生學情、關注邏輯聯系、探究表達方法,從而更好地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
【關鍵詞】小學語文教學 語文要素 略讀教學 《一幅名揚中外的畫》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21)41-0076-02
語文要素指的是語文素養發展的目標要素,包括基本的語文知識、必需的語文能力等。語文要素要解決的是“教什么”和“學什么”的問題,是單元教學的抓手。統編語文三年級下冊第三單元的語文要素是:了解課文是怎么圍繞一個意思把一段話寫清楚的。收集傳統節日的資料,交流節日的風俗習慣,寫一寫過節的過程。《一幅名揚中外的畫》是統編語文教材三年級下冊第三單元的一篇略讀課文,筆者擬以該課為例,談談如何在略讀課文教學中呈現語文要素。
一、研讀教材
隨著語用理念的提出,很多語文教師更新了教學理念,從傳統的關注文本內容轉移到洞察寫作方法和語言形式。但這并不意味著語文教學就完全可以脫離教材文本,事實上,沒有對教材內容的把握,寫作策略和語言形式的洞察也就成為空談。因此,教師要先研讀教材文本,積極開掘課文中蘊藏的教學資源,從而利用教材資源更好地呈現單元語文要素,達成教學目標。
課文《一幅名揚中外的畫》主要以生動形象的語言、細膩縝密的視角,展現了《清明上河圖》描摹的內容,著力描寫了圖片中不同形態的人和熱鬧的街市。整篇課文總共分為五個自然段:第一自然段,主要從作畫者、歷史感以及保存地等不同的方面展開描寫,隨后的第二、三、四個自然段,主要展現了畫作中不同行業的人、熱鬧的街市以及最有意思的場景,細致地描寫了《清明上河圖》中的內容;最后一個自然段,則以簡潔的語言點明了《清明上河圖》對當下研究的價值和意義。
結合本單元的語文要素“了解課文是怎么圍繞一個意思把一段話寫清楚的”,本課中比較有代表性意義的是第三、四自然段。教師要想讓學生聚焦某一語段的具體內容,就不能單純、機械地解讀某個具體的語段,而應該事先通過調查了解學生對哪方面的內容感興趣,然后引導學生根據不同的興趣愛好選擇其中一個自然段進行探究,從而聚焦某個自然段去探討作者是怎么圍繞一個意思把一段話寫清楚的。
二、了解學生學情
著名特級教師于永正曾經指出:解讀文本,如果不能從兒童的視角出發,只能解讀出教師所讀出的內容,這樣的解讀是毫無價值和意義的。學生是課堂教學的主體,教學目標的制訂、教學內容的確定、教學策略的選擇,都需要以具體的學情作為基礎,否則一切教學都將是無效的。因此,教師在解讀教材、進行備課前,還需要從學生現有的認知能力出發,準確了解學生學習這篇文章時存在的疑難點,從而更有針對性地引導學生高效地學習。
以《一幅名揚中外的畫》來說,如何從兒童的視角來解讀課文呢?筆者從如下三個角度出發:首先,從學生對文本理解的障礙點出發。這是一篇略讀課文,其實對學生而言,內容理解的難度并不大,關鍵是了解作者是怎樣運用合適的內容和精妙的結構設置,來凸顯題目中“名揚中外”這個關鍵詞的。因此,幫助學生梳理文本內容,關注內容、結構與主題“名揚中外”之間的典型聯系,就非常重要。
其次,從學生已經掌握的知識點出發。學生經過前面三篇課文的學習,已經對本單元的語文要素有所了解,因此,教師要根據單元語文要素和本課的內容特點,把教學重點放在體味作者是如何寫好一個語段的中心意思的。其實,對于該單元的語文要素,統編語文教材并不是一下子就提出這樣的學習要求,早在三年級上冊第六單元中,編者就設置了類似的學習訓練:緊扣關鍵句理解一段話的意思。本單元的學習要求是在三年級上冊的要求上再度提升,要求學生從原本的理解性層面過渡到表達性層面上。為此,解讀這篇課文時,教師要清楚地認識到這一點,摸清學生的認知起點,才能在聯系舊知的基礎上更好地達成新的教學目標。
最后,讓學生從具體段落中詳細了解作者是怎么圍繞一個中心意思來寫的。對應這一語文訓練點,學生最大的學習障礙,就是作者的構段技巧以及每個語段內容與文本內容之間的聯系。比如,第三自然段的中心意思是“畫上的街市可熱鬧了”,為什么作者并不直接描寫街市上的情景,而是著力寫了“店鋪”和“游客”這兩個方面?對此,教師應該引導學生聯系生活經驗認識到街市是由店鋪和游客構成的,同時也認識到游客的動態性更應該成為“街市熱鬧”的主要因素,這也是作者對人物進行詳實描寫的重要原因。
這些內容對教師而言,是很容易理解的,但是對三年級學生而言,卻并不容易理解,為此教師需要針對學生可能出現的學習障礙進行專門的指導,從而為教學目標的確定、教學策略的選擇提供依據。
三、關注邏輯聯系
“了解課文是怎么圍繞一個意思把一段話寫清楚的”這一單元語文要素看似將教學的關注力聚焦在具體的語段上,但教師不能僅限于讓學生詳細解讀某一語段,而應該引導學生學會解讀某一具體語段之后,帶著同樣的學習方法從整體上去把握整篇課文。因此,在解讀文本內容的基礎上,教師需要引導學生由某個具體的語段,弄清楚語段與語段之間的邏輯聯系,進而過渡到關注課文的整體內容。
以《一幅名揚中外的畫》這篇文章分寫部分的三個自然段為例,這三個自然段都有著其鮮明的方向,分別從不同行業的人、熱鬧的街市以及最有意思的場景三個方面描述八九百年前北宋都城汴京的熱鬧場面。如何引導學生從整體上把握文本內容?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將關注重點放在提煉共性上,讓學生在聯系對比中發現,這三個自然段雖然有著完全不同的指向,但都描寫了人,而且從不同的角度展現人物的狀態:第二自然段從身份和角色的方式,展現了不同職業的人;第三自然段主要是從商人和游客的不同角度,展現街市的熱鬧與繁華;第四自然段主要是從人物動態性的畫面入手,展現了活生生的狀態。這樣引導學生探究文本內容,有助于學生從語段之間的邏輯關聯點出發,進一步明確各個語段所形成的表達效果,為下一環節的充分聚焦某一語段的寫法表達打下良好的基礎。
四、探究表達方法
2011年版語文課程標準明確指出:語文是一門關于語言文字運用的綜合性、實踐性課程。語文教學需要引導學生在感知內容的基礎上,洞察作者的表達策略。三年級下冊第三單元的整個單元主題就是讓學生了解作者是怎么圍繞一個意思把一段話寫清楚的,教師要想讓學生真正掌握這一表達方法,就需要引導學生從具體的寫作方法去解讀,從而真正了解作者的寫作用意和表達效果。
以第二自然段為例,為了展現不同行業的人,感受好幾百人的狀態,作者首先在構段上就有著鮮明的特色。先是以“下足了功夫”“就有好幾百個”作為語段的開啟句,然后連續運用了七個“有”字,最后再用一個“哪一行的人都畫在上面了”作為總結;其次,為了凸顯不同行業的人的特征,作者在介紹人物時,不是簡單地告知,而是分別進行了語言的修飾,比如“撐船的船工”“留著長胡子的道士”“走江湖的醫生”,以更好地凸顯人物的職業形象,從而使這個自然段所描寫的主題更加清晰。
又如,課文的第四自然段,作者為了將自己覺得“最有意思”的情景寫清楚,運用了“拽”“撞”“趕”等不同的動詞,再加上自己的想象,賦予原本靜止的圖畫以鮮活的元素;其次,所有描述的內容不僅僅是作者觀察圖畫所得,更融入了自己的感知和想象,從而使描述既逼真又形象。
要想更好地呈現單元語文要素,解讀教材非常關鍵,教師既要從學生學情出發,又要結合具體的課文內容預設學生在學習中可能會遇到的學習疑難點,這樣,方能更好地達成單元重點教學目標。
【作者簡介】強亞兵(1982— ),男,安徽固鎮人,大學本科學歷,一級教師,國家心理咨詢師,研究方向為小學語文教學和班主任工作。
(責編 黎雪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