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以古典名著《三國演義》為例,論述指導小學高年級“整本書閱讀”的教學方法,建議教師在小學高年級“整本書閱讀”教學中強化關鍵環節指導,突出學生自主閱讀與有效思考,開展交流分享,以提升學生的語文能力和人文素養。
【關鍵詞】整本書閱讀 小學語文教學 閱讀方法 《三國演義》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21)41-0102-03
語文課程標準明確指出,推進語文閱讀教學的發展,要融合課內外資源,確保學生拓展閱讀視野,提升閱讀積極性與學習興趣。為此,在小學高年級閱讀教學中,語文教師要發揮引導作用,為學生開展科學閱讀提供有益指導,使學生形成閱讀能力。以“整本書閱讀”指導教學來說,制訂全過程的閱讀教學方案,對增強學生閱讀自主性、提高學生閱讀的主觀感知能力至關重要,也可以為學生語文能力提升提供重要依托,要引起足夠重視。
一、小學高年級“整本書閱讀”指導教學的現實背景
(一)“整本書閱讀”的內涵厘定
所謂“整本書閱讀”,指的就是圍繞某本書展開的針對性閱讀,即“讀完一本書”;同時在精讀過程中形成閱讀意識,掌握更多知識。在筆者的論述中,“整本書閱讀”指的是一部著作或一部長篇小說的閱讀。
“整本書閱讀”是一種全過程閱讀,要掌握書本的基本邏輯和意義,并在科學的閱讀方法指引下進行。由“整本書閱讀”延伸出的此類閱讀教學行為,往往是語文拓展教學的一部分,同時與課外閱讀存在密切關聯,屬于課內外交融的閱讀內容。
(二)小學高年級“整本書閱讀”指導教學的現實需求
小學高年級閱讀教學強調學生將課內外閱讀有機串聯起來,尤其是要培養學生閱讀的主動性,幫助學生掌握閱讀方法,而不是盲目地在閱讀任務或指令下開展被動閱讀?!罢緯喿x”很適宜在小學高年級學生群體內推行,它對調動和激發學生的閱讀主觀能動性具有積極意義。必須認識到,“整本書閱讀”符合小學高年級語文教學的基本需求,即可以延展閱讀課堂的范圍,將課堂閱讀教學與課外閱讀有機統籌起來,塑造更多樣的閱讀教學動能,提升閱讀教學的延伸價值。
另外,“整本書閱讀”的指導教學是一個延續性的過程,對教師與學生的協調配合也會提出更高要求。所以,小學高年級“整本書閱讀”指導教學必須以正確的閱讀教學理念和方法作為指引,同時形成有效的交流與評價模式,幫助學生在閱讀過程中不斷完善和調整閱讀策略,提升閱讀針對性價值。從上述角度來看,推進小學高年級“整本書閱讀”指導教學,不僅是深化語文閱讀教學的需要,也符合高年級學生語文綜合素養提升的內在要求。
二、小學高年級“整本書閱讀”指導教學措施
“整本書閱讀”的核心要義在于選擇適宜的書目,同時以科學的閱讀理念和方法為指導,提升學生的閱讀能力。從小學高年級閱讀指導教學的實際入手,進一步細化“整本書閱讀”教學策略,引導學生提高閱讀品質,對小學生形成全面的語文素養至關重要。
(一)立足“讀前指導”,精選閱讀書目
“整本書閱讀”指導教學的要點之一在于讀之前的書目選擇,這要求語文教師基于學生閱讀能力現狀和興趣需求進行推薦。教師要貼近學生實際,精選出更契合高年級學生閱讀需要的書單,供學生選擇。就拿六年級學生來說,由于臨近小學畢業,語言文字的儲備能力相對較為完善,因此閱讀書目可多樣化,可適當提升難度。
例如,為六年級學生推薦閱讀古典名著《三國演義》,要求學生在一個學期的周期內完成精讀,形成基本的閱讀脈絡,掌握《三國演義》的思想主題和寫作邏輯,同時得出自己的感悟與思考。另外,在《三國演義》整本書閱讀過程中,教師要時時開展指導與點撥,尤其是將學生的閱讀進程和新鮮理解與教材內容聯系起來,增強學生“聯系古今,觸類旁通”的意識,同時做到以課外閱讀反哺課堂教學。教師可以制訂“本學期閱讀方案→每月閱讀反饋→每周讀書進度”的“三步走”閱讀思路,引導學生開展更具針對性的閱讀活動,將粗讀、細讀、精讀、跳讀等方法有機結合起來,掌握核心內容,形成閱讀感覺與意識,逐步形成閱讀能力。
(二)加強“讀中指導”,教授閱讀方法
“讀中指導”主要是讓教師在學生開展整本書閱讀的過程中傳授科學的閱讀方法,引領學生高效率、有目的地閱讀,形成對讀物有層次的理解,掌握表面意義與內在主題,形成全面且豐富的閱讀認知。以《三國演義》來說,教師的“讀中指導”十分重要,要注重將閱讀計劃制訂、重點章節精讀、標記式閱讀、故事情境演示等方法有機結合起來,提升閱讀對學生的吸引力。由于《三國演義》是明代古典小說,因此作品中的許多用詞和句式都帶有文言文風格,高年級學生閱讀起來存在一定的困難,所以將差異性閱讀方法組合起來運用是極為必要的。
如表1所示,在六年級學生閱讀《三國演義》的過程中,將計劃制訂、重點章節閱讀、標記式閱讀和故事情節演示結合起來,可以讓閱讀方法的作用最大化,同時增強學生閱讀整本書的信心。如《三國演義》第27回“美髯公千里走單騎,漢壽侯五關斬六將”講述了關羽“千里走單騎”“過五關斬六將”的故事,最能體現關羽的忠誠與勇敢,所以要指導學生細讀、精讀,感受故事內容、人物情緒與重點段落的精妙,在閱讀中體味關羽的忠勇大義。
與表1所示大相迥異的是,表2提供的四類方法其實是從閱讀進度和節奏把握的角度給出的閱讀策略,即快慢結合、精細與跳躍結合??熳x和慢讀會產生不同效果,用意截然不同,兩者是配合使用的關系;精讀在于精細掌握重點章節和段落的字、詞、句、法,而跳讀則可以幫助學生掃除《三國演義》中的閱讀障礙,如晦澀難懂的段落、詞句等,增強閱讀的信心與興趣。
(三)開展“讀后交流”,引導交流分享
讀書而不思考,則不如不讀書。在“整本書閱讀”指導教學中,教師要始終秉持全過程思維,要引導學生邊讀書邊思考,尤其是加強與同學、老師的讀書交流互動,既可以提出自己的疑問與困惑,也可以就自己讀書中的感悟或認識提出自己的見解。尤其是閱讀《三國演義》這樣的經典小說,更要注重交流分享。從教師的角度來說,要注意引導六年級學生掌握閱讀《三國演義》的正確方法,按照條目、目錄開展針對性閱讀,同時利用字典、詞典等工具書,并借助與老師、同學的交流,掃除閱讀障礙,提升閱讀效率。另外,教師要定期組織閱讀交流會、班級閱讀互動活動等,讓大家就閱讀《三國演義》的感受提出意見和建議,并與周邊的同學充分討論,進一步釋放閱讀的互動價值。
例如,在《三國演義》的重要段落“赤壁之戰”的精讀與細讀過程中,教師可以設定一個月的閱讀周期,讓學生細致閱讀“赤壁之戰”的相關章節,尤其是要弄清“赤壁之戰的根源、主要人物、矛盾關系、過程及后果、造成的影響”等要點。在一個月的精讀期限后,教師可以組織一堂專門的閱讀交流分享課,讓學生根據上述主題發表見解,同時開展小組討論。最后,教師給出自己的看法和理解,同時對見解較為出色的同學給予口頭表揚,引導學生向榜樣學習,樹立優良的閱讀風氣。平時,也要鼓勵學生開展課下及生活中的交流互動,就《三國演義》閱讀的感受與看法進行溝通,加深彼此的閱讀互鑒,進一步提升班級學生的互動關系,營造良好的閱讀氛圍。
(四)設計“拓展活動”,涵養人文素養
閱讀并非語文教學的目的,而是教學的重要依托和方法,其核心訴求是幫助學生形成語文知識能力和人文素養,引導學生建構完善的人生觀、世界觀與價值觀。在閱讀過程中,通過“整本書閱讀”,學生可以開拓眼界、提升學習能力,進而豐富人格與品格,建構完善的知識體系。就《三國演義》整本書閱讀而言,學生不僅可以掌握書中的歷史典故、文化信息、詞匯字句、地理常識等內容,同時還可以學到“禮、義、仁、智、信”“溫、良、恭、儉、讓”的傳統美德,可以涵養學識,提升綜合素質,這是一般的語文閱讀課堂無法供給的內容。通過指導六年級學生完整閱讀《三國演義》這樣的經典作品,可以進一步延伸課堂閱讀效能,讓閱讀與學生讀書習慣的養成緊密銜接起來,提高閱讀素養的轉化水平,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將《三國演義》中的人物精神與六年級教材中的古詩文內容相聯系,可以進一步增強學生的理解能力。比如,六年級下冊《竹石》一詩有“千磨萬擊還堅勁,任爾東西南北風”一句為世人傳頌,表達了堅忍不拔、頑強不屈的精神,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將其與《三國演義》中諸葛亮精忠報國、至死不渝的情懷聯系起來,在增強學生對比意識的同時,讓課本與“整本書閱讀”產生奇妙關聯。
同時,在“整本書閱讀”指導教學中,可以引導學生摘抄經典段落,開展關聯性讀書活動,定期做筆記、寫隨感等。在細讀、精讀的過程中,學生可以在“以點帶面”的閱讀中掌握更多關聯性知識,同時將閱讀、寫作、思考有機統一起來,達到觸類旁通、古今交融的效果,進而增長認知水平,提高人文素養。在“整本書閱讀”指導教學中教師要加以指導,使學生形成“廣、深、全”的閱讀拓展意識,建構完善的閱讀觀念,不斷提升閱讀轉化能力。
總之,小學高年級閱讀教學要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強化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意識,進一步彰顯教學的效能。尤其是“整本書閱讀”教學一方面要突出教師在其中的指導和點撥作用,另一方面也要強調學生自主性與主觀能動性的作用。本文以六年級學生閱讀《三國演義》的案例為例,分享了“整本書閱讀”教學的基本要點,即把握整個教學周期,將“快讀、精讀、慢讀、跳讀”融合起來,按照計劃推進閱讀,引導學生將課文內容與課外閱讀有效聯系,促進學生融會貫通,逐步形成豐厚的人文素養。
【參考文獻】
[1]尚莉芳.小學高年級整本書閱讀策略的研究[J].文學教育(下),2020(4).
[2]李婉瀟.小學高年級整本書閱讀現狀調查及指導策略研究[D].西安:陜西師范大學,2019.
[3]張艷梅.小學生整本書閱讀指導策略[J].西部素質教育,2019,5(9).
[4]盧群.小學高學段整本書閱讀教學指導策略研究[D].大連:遼寧師范大學,2019.
[5]宋志旭.小學語文整本書閱讀策略研究[J].華夏教師,2019(2).
【作者簡介】李珊珊(1980— ),女,廣西陸川人,大學本科學歷,高級教師,現就職于玉林市陸川中學附屬小學,研究方向為小學語文教學、德育。
(責編 黎雪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