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論述多渠道開展幼兒音樂欣賞活動的策略,將音樂與圖畫相結合、音樂與語言相結合、音樂與游戲相結合,改變音樂欣賞活動的評價方式等,讓幼兒在音樂欣賞中感受、想象和創作,享受音樂帶來的樂趣。
【關鍵詞】幼兒教育音樂欣賞活動
【中圖分類號】G【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21)41-0149-02
音樂欣賞是幼兒園音樂教學中的一個重要環節,《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以下簡稱《指南》)指出:“引導幼兒學會用心靈去感受和發現美,用自己的方式去表現和創造美。”教師在開展幼兒園音樂欣賞活動中,要注意結合幼兒的年齡特點,讓幼兒通過看、聽、說、畫及律動、表演、游戲等,多方位、多感官地去感知、理解、想象和創作表達,滿足幼兒認知、表現和發展的需求,發揮幼兒在音樂欣賞中的主人翁作用,使得音樂欣賞活動更加鮮活而豐富多彩。
一、音樂與圖畫相結合,使音樂更直觀
(一)利用多媒體手段
幼兒的生活、知識經驗相對有限,而運用多媒體技術能把圖像、聲音、色彩及音頻等素材結合在一起,增強幼兒的體驗。讓幼兒參與操作游戲畫面,可以讓靜止的畫面變成動態、將觀察變成互動式的交流,通過直接感受和切身體驗,提高幼兒感受音樂作品的能力。比如,在大班音樂欣賞《賽馬》活動中,音樂作品中所塑造的熱烈、歡騰的賽馬場面以及內蒙古人民勇敢、豪放的人物形象,對生活在山清水秀的自然環境中的南方幼兒來說比較陌生。教師可以運用多媒體課件,展示人們騎著駿馬在遼闊無邊的草原上進行賽馬、歡慶節日的場景。當大屏幕出現大草原上激烈的賽馬畫面時,幼兒不禁被群馬飛奔的沸騰情景所感染;而當播放激烈的賽馬鏡頭和載歌載舞歡慶節日的場面時,幼兒按捺不住激動的心情,不由自主地隨著草原歌曲《請到草原來做客》的旋律,或是學著賽馬的動作“駕駕駕”抽動馬鞭,或是模仿載歌載舞的動作踏步、扭脖子、甩衣裙舞動起來。幼兒沉浸在北方草原人們熱鬧的節日情境中,能直觀清晰地感受到了北方賽馬的熱烈場面,從而接受陌生抽象的事物。
(二)設計圖譜符號
音樂是一門抽象的藝術,要引導幼兒在音樂欣賞中理解音樂表達的情感和含義,教師可以借助圖譜把抽象的音樂視覺化、形象化地展示給幼兒,這樣幼兒可以用耳朵去聆聽、用眼睛去觀察、用動作去表達、用心靈去感悟。教師引領幼兒分析音樂,討論設計圖譜的符號,其圖式數量、變化次數、行數等要與音樂曲式結構相一致,幫助幼兒理解音樂的結構和意境。如歌曲《小腳印》是一首歡快活潑、富有童趣的歌曲,該作品是ABAB的兩段式結構,每句歌詞的后面都有“bia ji bia ji bia”的樂段,表示穿著拖鞋在沙灘上走路時發出的腳步聲。為了讓幼兒充分感受歌曲的旋律和結構,教師和幼兒商定圖譜,結合一些曲線用波浪線表示沙灘,用小圈圈表示腳步聲,把形象圖譜和線條圖譜按照歌詞的順序串在一起,幼兒借助圖譜,很快能把沙灘上快樂玩耍的場景記下來,直觀地感受音樂內容和歌曲ABAB式歡快的旋律特點。
(三)進行繪畫創作
音樂語言通常比較抽象,正是這種抽象的語言讓人充滿無限想象。科學家愛因斯坦認為:“想象力比知識更重要。”創造需要想象,在音樂欣賞中巧妙利用幼兒繪畫這一“橋梁”,可以大大激發幼兒對音樂學習的興趣,理解、感受音樂的情感,激發其大膽創作、自主參與的積極性。如樂曲欣賞活動《喜洋洋》,在感受節奏歡快與舒緩的音樂中,教師鼓勵幼兒將聽到的音樂畫在紙上,有的幼兒用“大燈籠”與“小燈籠”的圖示區分樂段;有的幼兒用散開的大煙花和小煙花區分樂段等。活動中,幼兒都能根據自己的音樂感受,進行富有個性化的創意圖示創作。
二、音樂與語言相結合,使音樂更生動
語言是傳遞思想和情感的主要媒介,音樂相對口頭語言是一門隱性傳達思想的藝術,用口頭語言描述時能把抽象的音樂變得直觀形象,幫助幼兒更好地理解與表現音樂作品。
(一)根據音樂風格說故事
結合音樂作品講述故事,能幫助幼兒深入地理解音樂作品傳遞的情感。如音樂《夢幻曲》,整首樂曲的旋律先上行4小節,后慢慢下行,前后重復8次旋律變化,層層起伏,最后緩緩下落直至消失,優美的旋律使人想起幸福美好的童年生活。文學作品《梨子小提琴》,把梨子、小提琴及擬人化的小動物描述得富有詩情畫意,把它們之間的友好關系巧妙地聯系在一起,其語言富有韻律感和節奏感,與《夢幻曲》有著融通之處,它們的情感基調富有夢幻般的色彩,描繪了人與人之間和諧美好的關系。教師在進行音樂欣賞時,可以將二者匹配呈現,即在優美的音樂聲中用抒情的聲調朗誦作品,將幼兒帶進優美抒情的夢幻世界,幫助幼兒在音樂欣賞中體驗和享受音樂如詩如夢的浪漫意境。
(二)根據音樂節奏念兒歌
兒歌朗朗上口、富有節奏。將兒歌與音樂相結合,根據音樂節奏恰當地加入兒歌,可以使幼兒由淺入深、形象地理解作品的情節、風格及藝術背景。如音樂欣賞作品《金蛇狂舞》,樂曲情緒歡騰激越,充滿濃郁的民族風格,在欣賞過程中加入兒歌《過新年》,教師和幼兒在明快的樂曲中共同朗誦兒歌,有助于幼兒理解作品,強化對音樂的感受力。
三、音樂與游戲相結合,使音樂更有趣
“動”是幼兒表達對音樂感受和理解的最直接的方式。而游戲又是幼兒最基本的學習方式,根據皮亞杰“做中學”的理論,要讓幼兒在玩耍中學習,就要充分尊重幼兒的學習特點,把幼兒的音樂欣賞用形式多樣的游戲來體驗和表達,促進他們認識音樂、理解音樂、提高音樂素養。
(一)將表演游戲融入音樂欣賞中
音樂和表演聯系緊密,通過表演可以充分表現音樂的內涵,收到事半功倍的學習效果。幼兒表演欲較強,教師結合幼兒的認知水平,在音樂欣賞中引領幼兒進行音樂游戲。如欣賞《口哨與小狗》作品時,幼兒隨著詼諧活潑的音樂旋律搖晃腦袋、擺動身體,展現了神氣調皮的形象,仿佛自己就是音樂中的小主人公,吹著歡快的口哨,帶著心愛的“小狗”快樂地嬉戲。幼兒參與表演游戲,達到欣賞音樂作品、感受音樂情緒、表現音樂形象的目的。
(二)將打擊樂活動融入音樂欣賞中
打擊樂極富表現力,深受幼兒的喜愛。在音樂欣賞中根據樂曲節奏,讓幼兒用打擊樂器進行演奏,從節奏的快慢、輕重的敲擊中理解樂曲的特點和風格。如《中國人》是一首明朗、雄壯的紅色歌曲,在欣賞完一整首歌曲后,教師可以借助打擊樂器讓幼兒加深對曲目風格的理解,在歌曲前面一二段部分,幼兒選用鈴鼓、圓響板來敲擊,表現歌曲的激昂奮進,有的幼兒用棒镲在每句歌詞后敲兩下作為間奏,增強音樂的歡快感;在歌曲高潮部分“中國,祝福你——”,則由另一部分幼兒用大鼓或镲來表現歌曲的磅礴氣勢。可見,幼兒通過配合演奏樂器來把握樂曲的風格,提高了對音樂的感受力,體驗欣賞活動帶來的樂趣。
四、改變音樂欣賞活動的評價方式,尊重幼兒的自主表達
根據《指南》精神:“幼兒對事物的感受和理解不同于成人,他們表達自己的認識和情感的方式也有別于成人。”教師應該用欣賞的眼光,看待幼兒獨特的藝術表現方式,并給予充分的理解、肯定和鼓勵,而不是以成人的審美標準去評判幼兒,以成人追求的“完美”扼殺幼兒的想象力和創造力。在音樂欣賞活動中,教師要強調評價的發展功能和內在的激勵機制,盡可能以欣賞的態度積極評價每一名幼兒,從而調動幼兒參與音樂欣賞活動的積極性和創造性。
(一)幼兒參與過程評價
聆聽同樣的音樂,不同的幼兒會有不一樣的感受。在幼兒欣賞音樂時,教師的任務不僅要關注幼兒學會什么,而且要關注他們如何學。從幼兒的興趣、主動性、創造性、專注性、獨立性以及藝術活動等方面進行評價,不能簡單地用“好”與“不好”、“像”與“不像”等詞匯去總結,只要發現幼兒有所進步,就要用欣賞和鼓勵的眼光進行肯定或表揚。如在欣賞音樂作品《化蝶》,初步聆聽音樂之后,幼兒一開始并不能想象到音樂作品表現的是兩只蝴蝶的形象,更不能體驗到其中相親相愛的內涵。有幼兒說出感覺“春天來了,花兒開了”“像小寶貝在媽媽懷里睡覺”等,看似與作品表達的內容無關,但這些感覺同樣表達了他們對這段舒緩悠揚音樂的理解。教師對幼兒積極主動地參與、充滿創意的想象,同樣應該給予肯定和鼓勵。
(二)肯定幼兒的自主選擇
《指南》提出:“讓幼兒自主選擇,用適宜自己表現的方式去模仿或創造,成人不做過多的要求。”在音樂欣賞活動中,對幼兒欣賞時的手舞足蹈、哼哼唧唧、模仿表演等的自主行為,教師要以贊賞的眼光看待幼兒的行為表現,尊重幼兒的自由反應和獨特感受,支持、鼓勵每名幼兒根據自己的理解、愛好、特長和原有經驗上自由想象、表現和創作。如大班幼兒在傾聽男低音獨唱《伏爾加船夫曲》時,教師請幼兒自主體驗并表達自己的感受。有一個男孩畫了一段黑色的五線譜,解釋說:“就是這種黑色的音樂!”一個男孩躺在地板上模仿人死去的模樣,解釋說:“這是一個年邁的老爺爺快要死啦!”還有一個女孩畫了一只被關在籠子里的大猩猩,解釋說:“這只猩猩出不來,總是哼哼唧唧的,很難聽!”這些充滿創意的個性化表現方式令人嘆服,教師及時肯定了幼兒各種自主表現的方式,這種積極回應式的評價為幼兒提供了更為自由的想象空間,讓每名幼兒在自由創作中獲得成功的體驗。
總之,教師要以《指南》精神為引領,順應幼兒的發展特點,帶領幼兒在音樂欣賞的活動中自由想象、自主表現、自主創造,真正享受音樂帶來的樂趣。
【參考文獻】
[1]許卓婭.音樂欣賞活動[M].南京: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1.
[2]吳靜.幼兒音樂欣賞教學中的選擇與引導[J].小學時代(教育研究),2011(4).
[3]李季湄,馮曉霞.《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解讀[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3.
[4]常靜.注重音樂欣賞中幼兒音樂感受能力的培養和發展[J].才智,2012(21).
【作者簡介】雷芳(1979—),女,壯族,廣西南寧人,大學本科學歷,一級教師,現就職于桂林市機關第二幼兒園,研究方向為學前教育。
(責編楊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