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指揮部的通知要求,為有效完成脫貧攻堅成果、銜接鄉村振興等各項工作,確保結對幫扶工作穩步推進,決定繼續保持原有結對幫扶對象不變……
2021年10月28日,我和幾個同仁到都安縣澄江鎮八仙安置新區慰問再跟蹤的貧困戶,到了我幫扶的貧困農戶(B區32棟1-204號)××歡家,因為是習慣了的緣故,我不請自進,進××歡的客廳坐了下來,跟我同行的其他人都站在門外相互觀望,沒有進門?!痢翚g對門外的其他人再說“幫扶啊,來來來,屋里坐呀”。我問××歡“你叫我而已,他們哪敢進來”,××歡說;“你們什么官什么領導我不知道,你們干部現在都有同個名字叫—幫扶”,貧困戶××歡的這句話給我一時候懵了 ……
五年前的2016年年初,根據中央、自治區以及上級各級政府部門清準扶貧決策的安排部署,都安縣糧食局(2019年拼入縣發改局)15人浩浩蕩蕩進入都安縣澄江鎮旁禾村進行清準扶貧工作,下半年,由于工作的原因,我們有兩個同志留在旁禾村繼續工作,余下的由局長×××帶隊全部投入到澄江鎮自成村進行開展準脫貧工作,一掛就是5年(不含農戶脫貧后跟蹤的兩年)。
一、丟掉虛幻的“光環”,查貧情之根。
起初,我們對脫貧工作有一種心態是--安于現狀,農戶想吃好住好他們會自己想辦法的,沒有誰會餓死得等等。并且自己年紀已五十掛零,一股任其自然、天生天養的封建觀念油然而生。但我又想:我是個有30年黨齡,并且又是多年得到黨組織教育培養的公務員,應該始終如一地履行黨員義務,貫徹執行黨的基本路線和各項方針、政策,帶頭參與改革開放和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在生產、工作、學習和社會生活中起先鋒模范作用。又想起在精準扶貧、脫貧攻堅戰工作會議上,縣委書記、縣長都一再強調:脫貧摘帽是歷史賦予的光榮使命,是當前最大的政治任務,因此,要提高政治站位,增強政治自覺,我們是帶著任務去搞扶貧直至脫貧工作的,不能單純認為是下鄉填填表就回來的,不要搞形式主義,不準搞數字游戲,要真扶貧、扶真貧,貧困農戶不脫貧,我們堅決不收兵。
我被安排在自成村地年隊,全隊12戶就有9戶貧困農戶,有5個貧困戶23個貧困人口交給我幫扶。這5戶,2015年精準識別的分數是30—49分上下,人均耕地面積為0.6畝,沒有任何其他經濟來源,年人均純收入在1500元以下,扶貧工作十分艱巨。按照“兩不愁、三保障”要求,必須做好“一戶一冊一卡”的填寫,我們手拿小本兒、腳穿解放鞋,逐戶到家里、地頭了解本人幫扶的5個農戶的基本情況,用差不多一周的時間,對5個農戶的戶籍信息、收入來源、貧困原因、聯系方式等等了解得一清二楚,對各種需要的證件如身份證、銀行儲蓄本及卡號、殘疾證戶口本等,進行拍照上送。為貧困農戶填寫《手冊》、引導農戶開發脫貧項目、選準主攻方向,制定一個科學合理、因地制宜、切實可行的年度幫扶脫貧計劃和措施,分門別類,因戶因人施扶,用倒計時的辦法制定脫貧時間。
二、鵝毛雖然禮義輕,緣在“情誼重”。
逢年過節送溫暖。在每年的春節、中秋節來臨之際,都提前走訪慰問幫扶戶家庭。每到一戶,都關切地詢問他們的生產生活情況和身體健康狀況,了解他們存在的困難和要求,向他們送上新春的祝福和節日的問候,并送去了米、面、油等慰問品。其次是及時給貧困農戶的農民朋友宣傳國家、自治區、市縣對扶貧工作的新政策,使他們能夠知曉新政策、掌握新知識、新信息,對脫貧工作目標的信心和決心。
三、跳出“以糧為綱”圈 ,調產業妙方。
地年屯人均0.6畝的旱地,正常年景,按照每畝最產量800市斤計算,玉米年收2400市斤,按照每市斤1.3元算,玉米單項收入3200元左右,人均300多元,還沒有扣除人工、種子、肥料等費用。山區的旱災、風災、澇災等自然災害又十分頻繁,如果遇上嚴重的自然災害,產量更低,甚至顆粒無收,有倒貼的結果。由于這種原因,我們進駐農戶了解具體情況、找出窮根以后,根據“依山靠山,靠山吃山”扶貧工作思路,咬定青山不放松,鼓勵農戶調整產業結構,走出一條發展養牛業的致富道路。通過產業扶持、教育扶貧、醫療扶助、殘疾人補貼、最低生活保障扶助、雨露計劃等有效靈活的扶持扶助方式,加上外出務工的收入,幫扶的5個貧困農戶分別在2017年、2020年全部脫貧,年人均純收入都達到國家的脫貧標準。
四、抓落實幫扶措施,使“扶真貧”勁。
從今年2016年開始,我們集中力量實施“六大扶貧工程”:一是產業帶動扶貧工程,壯大農業、工業、旅游業等產業,抓好勞務輸出,積極改變經濟落后的面貌,一個貧困戶實施養牛項目;一個戶實施種葡萄產業;三個貧困農戶因勞力全部外出勞務,給人代養,單產業項年收入人均在1200元以上。二是生態移民扶貧工程,4個貧困搬遷戶搬遷到八仙新區安置點,全部實現“搬得出、穩得住、能致富”,為“兩不愁三保障”奠定有力的保障。三是基礎升級扶貧工程,通過“改路”“改水”“改房”“改電”,通過溝通, 通地年屯的1公里石沙路已于2018年硬化,改善農村發展條件;四是科教扶貧工程,貧困農戶中,有2個在校獲得雨露計劃資助。此外,還鼓勵貧困農戶農民積極參加縣、鄉鎮、村的各種技能培訓,據不完全統計,5戶貧困農戶的13個勞動力參加技術培訓達到130人次;五是金融支持扶貧工程,2個貧困農戶2016充分利用獲得貸牛還牛貸款5000元作為基金發展壯大牛產業,年收入在20000元左右。
我幫扶的有XX歡農戶依靠“實施扶貧移民脫貧一批” +就業轉移等方式,年收入達20000多元。經過國家級、自治區級以及第三方的各項指標的綜合驗收,XX歡戶“兩不愁,三保障”均達到國家標準,2017年光榮脫貧。
2020年,是都安縣打贏脫貧攻堅收官之年。這一年,都安就像當年全國要解放的1948年平津戰役一樣緊張。因此,我們按照縣委、縣政府的部署,采取超常規措施,統籌規劃,奮力推進。通過開展守初心擔使命、決戰決勝脫貧摘帽“百日攻堅”、“萬名干部進千屯入萬戶抓整改促脫貧轉作風下沉一線作戰月”、掛牌作戰月、“四大戰役”殲滅戰、百日攻堅查缺補漏“六大專項行動”、“一切工作'服從于、讓路于、服務于'脫貧攻堅 “三合一”的“一級備戰”狀態,以決戰決勝之勢發起脫貧攻堅最后總攻。通過這樣緊張又有序的工作,我的聯系戶又有3個農戶實施易地搬遷+就業轉移等方式脫貧;一戶實施特色產業+就業轉移脫貧。經過自查,我所掛的5個戶貧困農戶自2016年起至2020年,每年的人均純收入都在1000元以上的幅度遞增。2020年11月份都通過了自治區、國家和第三方的驗查驗收,2020年,所幫扶的5戶,人均純收入達6000元以上,全部如期高標準、高質量脫貧,“兩不愁,三保障”都達到國家標準。從2020年10月份至2021年的9月份的統計標明,這5戶通過外出勞務收入、種植養殖業調整等措施,加上政府各項政策的扶持,這5戶人均最少的農戶為7600元。
看來,這個“?!泵€繼續使用。
作者簡介:藍必勇,農歷1964年12月出生,男,壯族,大專,1983年至1991年任小學教師,教導主任?,F供職于廣西河池市都安縣水庫和扶貧易地安置局工作,二級主任科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