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艷
摘要:為改善實習護生的共情疲勞,降低護生心理壓力和職業倦怠感,本文結合各學者的研究結果,闡述了實習護生共情疲勞現狀,分析了影響實習護生共情疲勞的因素,并提出了護士共情疲勞的干預手段,以期為保障護理人員心理健康提供一定參考。
關鍵詞:實習護生;共情疲勞;影響因素;干預手段
前言:共情疲勞是指護士在護理救治過程中,由于共情投入和患者痛苦共情,導致興趣和能量降低,可能造成創傷應激障礙,加重職業倦怠感[1]。由于護士長時間接觸患者,容易共情過度,表現出共情疲勞。當護士出現共情疲勞時,表現出心理壓力增加,職業倦怠感加重,甚至否定自我價值,出現離職意向,容易威脅到臨床護理的安全性。因此針對實習護生共情疲勞的研究有重要價值。
1 實習護生共情疲勞現狀
共情疲勞是由于護士直接接觸患者痛苦,共情過度或受到誤導,造成移情能力衰竭,造成護士心理出現不良后果,即產生共情疲勞。本科實習護士由于缺乏臨床經驗和社會經驗,容易受到共情過度影響,在護理服務后表現出疲倦感、情緒低落以及無價值感。護士發生共情疲勞的高發科室為急診科、腫瘤科、精神科以及ICU科室,由于經常需要護理危重癥、事故災難等患者,直接接觸重傷患者,間接受到創傷應激反應,造成護士共情疲勞加重。主要使用共情疲勞自評表(CFST)進行評價,根據無癥狀(≤26分)、少許癥狀(27~30分)、中等癥狀(31~35分)、癥狀顯著(36~40分)、癥狀嚴重(>40分)為標準評價[2]。當共情得到合理應用時,護患雙方均能保持心理健康,護士能夠從護理工作中體會到價值感和快樂,從患者角度提供護理,對患者產生同情情緒。
2 影響實習護生共情疲勞的因素
2.1 個人因素
有研究指出,女性、未婚、職稱低、收入低、健康水平差等因素都是護士發生共情疲勞的因素。在本科實習護生中,女性、未婚、收入低是主要危險因素。由于女性心思細膩,共情能力更強,面對患者的痛苦產生更強烈的情緒波動。護生社會支持體系相對單一,產生的共情疲勞也較為嚴重。此外收入低也造成護生社會支持薄弱,容易受到二次創傷。同時護生本身為憂傷型性格,更容易發生焦慮抑郁情緒,導致共情疲勞。外向性格護生的情緒調節能力更強,對于消極事件可以主動尋求同事的支持,不易發生共情疲勞。心理彈性高的護生可動員外部支持,改善共情疲勞,對護士職業認同感高的護生,更能感受到價值感和滿足感,緩解共情疲勞。
2.2 環境因素
醫院組織支持、護士同事關系、工作場所等因素也會影響共情疲勞的出現。處于不安全環境的護士,不被患者或家屬認可,護士共情降低。不良工作環境下護生無法全身心投入護理工作,易出現心理應激反應,造成共情疲勞的出現[3]。和諧的同事關系和組織支持也能給護士心理支持,是共情疲勞的保護因素,保護護生保持良好情緒,改善共情疲勞問題。
3 護士共情疲勞的干預手段
3.1 正念減壓
正念減壓作為最常見的干預方法,通過靜坐、冥想、呼吸、瑜伽等方法進行訓練,釋放心理壓力,改善焦慮情緒。如對共情疲勞護生進行正念冥想干預,播放舒緩音樂,引導護生進行冥想,感受想法或情緒產生到消失,不排斥心理體驗。當表現出負面情緒時進行引導,通過心理指導幫助護生減輕壓力和職業倦怠,保持樂觀、積極的心態[4]。隨著科技進步,正念減壓干預融入信息技術,護生可下載APP進行正念減壓干預,軟件設定科學的音樂和指導能夠達到經濟有效的效果。本科實習階段的護生可根據自己需要自行干預,操作簡便,成本低,可達到良好緩解共情疲勞的效果。
3.2 小組活動
小組活動主要是模擬醫患關系對護士進行訓練,以小組方式組織醫護人員討論棘手病例,模擬案例情境,引導成員表達經驗和體驗,從而提高護理人員的溝通能力,提高心理應激反應能力[5]。有研究采取小組活動干預護士,發現經過小組活動后,護士情感護理、共情能力和換位思考能力均得到提高,情感衰竭情況顯著改善。小組活動能夠對護士共情疲勞進行干預,但由于實際效果受到參與人數,活動設計、活動頻率、成員互相影響等干預,影響共情疲勞的實際干預效果。護生實習階段需安排統一的時間和地點進行小組活動,限制條件較多。
3.3 反思匯報
反思匯報是以護士個人為中心的反思回顧,盡可能如實闡述護理工作的壓力事件,反思壓力事件如何改進。在匯報結構上增加個人反思,通過護士自省匯報,給予護士歸屬感,減輕護士的孤獨感,提供釋放情緒的渠道。護士反思匯報更能讓組織了解自身情緒,通過分享和總結促進自我疏導,提高對抗共情疲勞的能力。有研究在急診科進行反思匯報,經過護士反思匯報后有效提高護士對環境適應的能力,讓共情疲勞得到提高[6]。反思匯報在實踐上相對方便,成本低,可根據護士個人情況選擇頻率,可團體組織或個人匯報,干預手段靈活,能夠給護士提供組織支持。護生實習階段可通過反思匯報的方式了解護生共情疲勞情況,及時發現護生的負面情緒,更有利于給予護生歸屬感,給予其組織支持,維護護生的身心健康。
3.4 表達性干預
表達性干預是通過引導護生表達感受和自我,進行情緒和行為的改善,最常和藝術創作和欣賞相結合,引導護生發泄情緒,釋放心理壓力。如通過舞蹈、繪畫、講故事、戲劇、寫作等方式引導護生進行自我表達。其中音樂、舞蹈和繪畫作為最廣泛使用的方式,在心理咨詢師的指導下,護生自由舞蹈和繪畫,釋放情緒,緩解壓力,達到改善共情疲勞的問題。有研究對護士進行繪畫表達干預,引導護士進行自畫像、樹木房屋繪畫、家庭金魚缸、自由繪畫、角色扮演、團體畫等引導,結果發現護士經過干預,消極態度和回避處理思維得到改善,共情疲勞得到緩解。表達性干預能夠有效引導護士釋放情緒,減輕情感消耗和職業倦怠,更有利于引導護生發現職業價值,完善人格,提高抵抗共情疲勞的能力。
結論:
綜上所述,通過分析實習護生共情疲勞現狀,影響實習護生共情疲勞主要可以總結為個人因素和環境因素。針對護士共情疲勞,可以采取正念減壓、小組活動、反思匯報、表達性干預展開。未來,需要重視本科實習護生的心理健康,在實習期間積極開展心理干預,從而幫助本科實習護生積累臨床經驗,適應崗位需要。
參考文獻:
[1]陳興華,謝敏娟.情緒彈性療法對重癥監護室護士共情疲勞和心理彈性的干預效果[J].中國實用護理雜志,2021,37(11):861-866.
[2]謝雅萍,趙惠芬,黃雅紅,等.實習護生共情疲勞與職業獲益感的相關性研究[J].當代護士(中旬刊),2020,27(10):153-156.
[3]彭立明,劉歡,夏友,等.臨床護理人員共情疲勞的研究現狀及展望[J].護理管理雜志,2020,20(08):574-578.
[4]王傲梟. 優質護理服務模式下護士共情疲勞風險評估模型的構建[D].山西醫科大學,2020.
[5]鄭冰雅,孫靜,戴愛國,等.護理專業學生實習前共情能力現狀及其與人格特征、自我效能的相關性分析[J].臨床小兒外科雜志,2020,19(02):184-188+192.
[6]許寶惠,孫麗,李鳳俠,等.護生共情能力與人際交往效能感的相關性研究[J].中西醫結合護理(中英文),2020,6(01):93-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