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迎
摘要:健康是幸福生活最重要的指標,健康是1,其他都是下面的0,沒有1,再多的0也是沒有意義的。健康取決于良好的心情,有效的運動,可靠的醫療和適當的營養,其中適當的營養是必不可少的。近年來,我國居民的營養健康狀況有了明顯改善,但仍存在營養不足與營養過剩并存、營養相關疾病發生等問題。主要原因是中國居民雖然有營養意識,但缺乏營養意識和營養專業的人才,無法滿足社會需求。作為一名中職烹飪與營養課程的專業教師,應結合社會發展深化營養課程建設,通過“課證一體化”的課程改革,解決營養人才培養的難題。
關鍵詞:健康中國;烹飪營養學;課程;改革
一、《烹飪營養學》課程內涵
《烹飪營養學》是一門集理論、實踐和應用于一體的綜合性學科,它是烹飪、食品等各種專業的核心課程,主要目的是通過本課程的學習,學生可以掌握人體營養和能量平衡的一般規律,熟悉健康人群為主要對象的食物營養與健康,學會運用合理的烹飪方法和傳統烹飪技巧的原則,以滿足現代人健康飲食的需求,促進中國烹飪和酒店業的發展。
《烹飪營養學》課程在中職教學中不僅僅是單純的知識和技能,更重要的是讓學生了解中國傳統飲食文化,學習中國簡約而經典的營養觀念,思政教學中讓學生感受中國飲食文化的博大精深,并進一步增強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在技能學習的同時達到思政教育的目的。
二、《烹飪營養學》課程的改革探索
俗話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只有當學習成為學生的內在要求,才會激發他們的活力和熱情。因此,我們應該從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學習態度出發,積極構建一套集崗位、課程、競賽、證書為一體的課程體系,有效利用教學資源,突破時間和空間的限制,采用任務驅動及案例分析等教學方法提高教學效果。
1.合理構建課程內容
“崗位”是本課程的學習標準和方向。課程內容應以崗位需求為目標,與專業標準和工作流程相銜接,吸收行業發展的新知識、新技術、新流程、新方法。考慮到現有課程內容較為冗長,烹飪營養不符合中職學生的認知特點,需要根據人才培養方案,以課程標準為基礎,圍繞“改革”,比較營養師和營養配餐員的營養評價標準、考試取證和技能大賽,梳理烹飪營養課程內容,重構六大模塊(營養學基礎、食物消化吸收、能量與營養素需求、食物原料營養價值、不同人群的膳食指導、營養調查與評價)。
2.有效推動課堂革命
“課”是教學改革的核心和基礎,要推動“課堂革命”,適應生源多樣的特點,完善以學習者為中心的專業課程教學評價體系。
(1)建構情境探究模型。通過構建“課前積累、課中探究、課下延伸”的情境探究模式,將“狠抓重點、分析原理、強化應用、展示實效”有機地融入實際工作情境,提高教學效果。具體地說,在講課之前,通過各種方式讓學生知道學習《烹飪營養學》課程的目的和意義,同時向學生闡明烹飪營養與日常生活緊密的聯系,讓學生深深地意識到這門課不僅是一個學習過程,同時《烹飪營養學》對于自身高效健康的生活也有很大的幫助,這樣就能夠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從而提高學習效率。在具體的實踐教學中,教師通過引入實用的營養學案例,設置科學的營養實驗,結合合理的營養(小組)討論,實現知識與實踐的結合。課后,教師則可以帶領學生走進醫院、工廠、星級飯店等場所,與相關的營養師崗位無縫對接,讓學生結合實際地切身感受到營養師這一職業的偉大。與此同時,專業教師還應充分挖掘教學中的思政元素,真正培養出符合崗位標準的高素質技能人才。
(2)運用多種教學資源。通過虛擬仿真實訓室,將信息技術融入實踐教學,為學生提供工作認知、崗位經驗和切身實踐,打破地域、時間和空間的限制。通過利用相關營養學的學習平臺和國家教學資源庫平臺,為學生提供豐富多樣的資源,通過引入相關的實踐基地和醫療機構,學生可以全方位、多角度地吸收知識、培養技能,拓寬視野和增長見識。
(3)合理開展教學設計。課堂教學設計應遵循“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的原則,教師發揮引導作用,而知識的吸收和運用,應由學生理解和掌握。讓我們以第三講的“碳水化合物”為例來談談教學設計。①在新課程的介紹中,要求學生直接思考為什么糖也被稱為碳水化合物,并通過正反兩個例子告訴他們,一般公式不是完全正確的,從而促進學生的思維,形成“寧可無書也不信書”的習慣。②在教學中采用小組探究法和案例分析法,讓學生掌握碳水化合物的分類和應用。學習的目的是能夠所學皆為所用,所以二糖可以引入三種常見形式的糖,即:蔗糖、麥芽糖、乳糖,這里在烹飪營養中最常見到的蔗糖,其特點和不同的烹飪環境的變化的比較,可以讓學生自覺意識并理解到其變化的原因并進行適當分析。在引入多糖時,應該用什么淀粉來增稠和上漿,使學生理論聯系實際。在碳水化合物消化吸收的介紹中,采用視頻與圖表相結合的方式,讓學生直觀的感知碳水化合物消化吸收的運動模式,來去的方式,從而突破難點。在介紹碳水化合物的生理功能時,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可以采用競賽的方式,借助學習通平臺讓學生搶答,以此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除此之外,老師還可以帶領學生共同探究看望肝病患者適合送什么禮品,為了減肥而采用生酮飲食是否科學等問題,讓學生在頭腦風暴中找出正確的方法,并且明白飲食是一把雙刃劍,只有用得恰到好處才是正確的,進而讓學生把握重點,并樹立正確的飲食觀、人生觀。在介紹糖類的食物來源與供給時,讓學生查閱資料并進行測算,最終得出1瓶可樂相當于15塊方糖、1瓶果醬相當于22塊方糖、1聽八寶粥相當于10塊方糖等,讓學生在這些數字的影響下,能夠正確選擇碳水化合物,從而促進教學目標的達成。
(4)采取多元考評方式。傳統的課程考核存在重結果、輕過程的現象,為了更加全面、客觀地考察學生對《烹飪營養學》課程的掌握情況,應當采用多元評價方式。一是評價主體的多元,堅持學生自評、小組互評、師生共評、導師點評相結合。二是評價范圍的多元,堅持過程性與終結性評價相結合,定性與定量評價相結合。過程性評價應當結合學生的日常表現、課堂提問、活動參與、課后作業、模塊考核等環節,終結性評價則應該側重學生對成果的應用、實際配膳能力的考核。
三、《烹飪營養學》課程改革的成效以及需要改進的地方
1. 課程改革的結果。經過一個學期的課程改革實踐,學生的學習興趣由50%提高到95%;課程滿意度從78%提高到98%;學習目標的達成率也提高了,從85%提高到98%。
2.需要改進的地方。教學內容在滿足崗位需求的前提下,要秉著開放共享的理念,進一步融入營養學的社會熱點、焦點,使教學內容不斷優化;教學方式在確保特色有效的情況下,要突出營養學的實用性與指導性,讓更多的學生學有所用、學以致用,為健康中國、合理膳食發揮自己的貢獻。
綜上所述,《烹飪營養學》作為烹飪技術專業的核心課程,在健康中國戰略背景下的新時期,還要注意結合實施思想政治課程對于烹飪專業職業發展的影響,深入挖掘《烹飪營養學》課程中所包含的思想政治要素,提高學生觀察、分析和判斷問題的能力。培養他們一絲不茍的工作作風,實事求是的職業態度,勤儉節約的生活方式和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最終實現以德育人的教學根本任務。
參考文獻
[1]孟慶瑜,陰冬勝.全面推進課程思政建設[N].人民日報,2021-06-08(13).
[2]張要軍,等.“植物營養學”課程思政元素挖掘及應用探索[J].教育教學論壇,2021(23):77-80.
[3]李方.助力“筑夢人”——聚焦“四有”目標做好教師培訓[J].北京教育學院學報,2014(5):7-10+32.
[4]李楚玉,等.鹵代烴教學中課程思政的探索與實踐[J].大學化學,2021(3):202-206.
[5]李寶昌,國麗榮.基于工作過程的《市政橋梁工程施工》課程開發與實踐[J].經濟研究導刊,2011(30):329-3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