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蕾
摘要:隨著市場經濟體系制度改革的發展,行業競爭趨激烈的勢勢不可擋,信用銷售已經成為企業在市場上擴大生存發展的一種重要手段,也是企業的立足之本。信用資本是現代企業得以持續發展的基石,是提高企業效率和競爭力的特殊經濟資源,它在現代經濟中發揮著重要作用。隨著賒銷規模的持續發展,應收賬款也就隨之產生了。文章采用案例分析的研究方法,以企業應收賬款相關管理理論為基礎,選取部分企業為案例研究對象,將理論分析與案例研究相結合,對企業應收賬款的信用評價現狀展開論述并提出改進對策和保障措施。
關鍵詞:企業應收賬款;信用;風險;管理
一、企業信用評價管理的目標
為了進一步規范行業的信用管理制度,初步建立行業信用的監管體制,征信制度、評價制度、服務制度等,通過宣傳與教育培訓等活動,進一步增強企業的信用意識,營造良好的行業信用環境,塑造良好的行業信用形象。初步建立行業信用信息管理平臺,實現公開、便利的企業信用信息查詢平臺,不斷提高管理與服務水平。
二、企業信用評價管理的研究現狀
市場競爭日趨激烈,企業的經營范圍變得越來越復雜,但信用體系仍處于不完備的階段,還存在著環境信用評價覆蓋面過窄,企業信用應該在在變化中得以不斷完善和發展,而在這個過程中,又有許多問題也隨之而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尚處于不完善階段,信用意識薄弱,信用觀念扭曲,社會引用體系沒有很好的建立起來,特別是企業信用管理機制發展落后。
三、企業信用評價管理存在的問題
(一)企業信用評價管理體系不夠客觀、規范
企業信用評價體系還處于不斷地探索中,政策制度還不是很明確。在一些企業中,沒有設置專門的企業信用評價管理機構,其中從事企業信用管理的人員,大多都是一些綜合辦公室或者財務部的兼職人員,沒有經過專業的訓練,企業傾向于依賴業務人員提供信息,而信用授權不夠客觀和規范。由于缺乏對銷售人員的信任管理,客戶信用狀況的準備以及這些應收賬款的完整性管理對于管理人員的素質和能力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憑借諸如合同管理和風險管理等專業知識,營銷人員無法自行成功,無法有效控制應收賬款的風險。久而久之,評價機構的設置失去了其原有的意義,形同虛設,同時企業的管理工作的規范程度也會隨之降低,缺乏法律法規的權威性和規范化。
(二)信用管理機制不健全
信用政策的制定是應收賬款能否收回的關鍵。所以,信用管理機制對應收賬款管理起著決定性作用。在部分企業中,對于企業的信用獎懲機制不健全,如對黑名單企業的 “嚴格、審慎審批”等制度缺乏可量化的標準,沒有專業化信譽評估機制來判斷客戶的信譽,賒銷權利掌握在銷售部負責人手中,因此,銷售部門對客戶的了解不會很充分,對客戶的調查也不完全,所以企業存在一定程度的信譽調查缺失,應收賬款的賬期形同虛設,產生壞賬情況。
1. 合同管理有待加強
營銷人員的應收賬款風險意識較弱,他們必須遵守客戶的合同要求才能開發客戶。在簽署協議的同時,它忽視了合同條款的嚴密性以及需要承擔的法律義務。沒有嚴格規定計費,征收時間和逾期賬單的規定,而忽視了與條款相關的法律義務和風險。如果合同到期后不及時更新,將會存在法律風險。部分客戶合約到期后,業務人員繼續營運,但合約未及時續約,存在操作風險。一旦公司因無法提供有效合同而面臨客戶故意違約或無力支付,一旦進入司法程序,將不可避免地消耗公司的能源和財務資源。即使債務被追回,損失也無法避免。
2. 缺乏標準的應收賬款管控流程
有些公司目前負責管理應收賬款和控制權,但只有應收賬款在本月底到賬,以分析和計算應收賬款。應收賬款流程管理分別只停留在營業部門和財務部門編制的崗位工作指示中,沒有相應的應收賬款回收流程,有流程的但是責任不夠明確,導致應收賬款的管理和控制不到位,導致部分企業應收賬款回收存在困難。
3. 缺乏標準的催收政策
有些企業沒有規范的征收政策、征收安排和征收措施受具體征收責任的控制。首先,由于沒有系統規范的收款政策,應收賬款回收率將受到影響,其次,中小企業一定要做到“一 個標準”,即對新老客戶都嚴格按照同樣的標準來進行評估。 對于不同信用的客戶進行等級劃分,并對每個信用等級下的客戶還款能力進行評價,對于信用等級較差,還款能力較低的客戶要控制賒銷金額,以此將企業壞賬損失概率控制在可接受的水平。
4. 思想認識缺乏統一性
財務部門未能及時與業務部門溝通。為了增加銷售量,員工的總工資與公司的利潤掛鉤。銷售人員經常為了自己的利益而增加信貸銷售比例和回扣。對于這部分資金,公司沒有要求相關部門和銷售人員收回欠款,并大量產生相應的應收賬款。企業往往以實現利潤的最大化為目標,盲目地銷售,盲目擴大銷售額,這意味著他們忽視了支付的恢復,并沒有考慮公司的信貸銷售成本。企業與企業之間的拖欠款額越來越大,未收款占用了企業的大部分流動資產,資金流動效率不斷下降,公司無法進行下一步的經營活動。
(三)運營資金被大量無償占用
中小企業經營時會通過一定的信用政策來擴大銷售。但是,應收賬款過多會給企業的運營資金帶來壓力,當企業缺乏運營所需的周轉資金時,就需要進行融資,這樣的話就會增加企業的資金成本。此外,應收賬款的占用會增加企業的機會成本,如果企業無法平衡銷售帶來的收益與資金成本、機會成本以及應收賬款催收成本等各費用成本之間的關系,很容易造成虛假繁榮,得不償失的后果。
(四)企業的信用意識較弱
企業是以盈利為目的,提升綜合實力的因素之一就是要有誠信意識,而這恰恰又是一些企業所缺乏的。轉型是現如今各大企業面臨的主要趨勢,企業在發展的過程中出現的企業信用意識薄弱,傳統的經營模式對于企業的發展以及管理的理念等都存在著嚴重的制約。
四、加強企業信用評價管理的對策
(一)加強信用評價管理
科學客觀地核定客戶信用標準,建立“守信激勵”和“失信懲戒”機制,對客戶信用評審要多方面進行考察,使評價指標體系全面、系統、又具有科學性,多方面考察經營規模、行業狀況,關注客戶的社會信用、市場地位、發展戰略、以往交易經驗,滿足對企業環境信用全面評價的要求,防止通過少數幾項指標的評價,做出片面的評價結論,造成評價結果有失公平。
(二)抓住關鍵環節,推進應收賬款的管理
實行應收賬款催收制度。對于商業信譽好的顧客,為鼓勵他們提前還款,可以給出相應的現金折扣,如在合同中規定現金折扣條件為:2/10,1/20,N/30。以此達到減少應收賬款的目的。
(三)完善職能部門考核依據
企業根據行業的特點,按月或季度把滯期超過30天或90天制定出表格,轉給銷售人員并安排有關人員專門負責,銷售人員需要對應收賬款未收回的原因做出具體說明,且提出相應的解決辦法,若是逾期仍未收回,應對銷售人員按照設計金額的一定比例進行處罰。為了解決先前制度上的不足,2013年企業新政策規定,發貨五天之內必須回款,凡提貨后5日內不能付款的必須由對方承擔相應的資金占用利息,這一政策的有力實施大大降低了公司的應收款額。
(四)強化評價結果應用,增強企業主體責任意識
合理的信用政策是應收賬款收回的重要前提條件,建立嚴格的賒銷審批制度,實行“誰審批,誰負責”,在賒銷限額以內的,可由業務管理部門負責人決定是否賒銷及其賒銷額度。企業應充分利用各種渠道及時跟蹤客戶的經營動態,廣泛收集客戶財務狀況信息,密切注視客戶動態,同時對過期應收賬款采取嚴厲的收回措施,可以采取增加利息,加收滯納金或罰款。
(五)實行嚴格的貨款回收責任制和清查制度
1.企業應明確規定,追回銷售貨款是銷售人員的責任,并非財務人員的責任。長此以往,銷售人員容易形成完成銷售績效依賴欠賬,不欠就不能完成銷售任務的思維模式和行為習慣,結果導致雞飛蛋打者比比皆是。有的業務員因為應收款纏身而不能自拔,既給公司造成經濟負擔,又給自己造成終身拖累。
2.為避免或減少壞賬的發生,公司負責人在關注銷售收入和利潤的同時,也要注意應收賬款的收回,檢查其資金數額是否處于合理的水平,是否發生異常變化,分析發生變化的原因并制訂相應的對策;定期會同銷售部門和財會部門對應收款賬戶進行分析研究,清理扭曲的應收賬款;貪污、挪用應收款等行為必須依據法律、法規嚴格處置。
五、結語
通過對企業評價方法的成因及問題分析研究,應該做到以下幾點:第一,分析、調研、判斷市場趨勢,做好資源儲備;第二,加強企業應收賬款的日常管理,成立專門的信用管理機構、設置收款止損點和確定合理的信用政策;第三,強化資金風險意識,合理規避市場風險。在開拓新業務的同時,將資金風險管控工作放在首位,堅持有風險的業務不做,沒有上門考察的客戶不合作,大額資金小單分批次支付原則,積極配合風控部(“風險控制部”的簡稱)做好客戶的前期考察工作,要求小客戶做到先貨后款,客戶做到現款現貨,及時做好貨權轉移、規避市場風險;第四,財務人員和業務人員應加強溝通合作,確保應收賬款及時收回;第五,建立合理的績效考核機制,將員工的工資待遇與應收賬款回收聯系起來;第六,加強內部管理,激發員工潛能。在團體之間的內部競爭中,互相學習,共同推動資金、獎金向有效益的小組傾斜;嚴格按照內貿公司考核辦法,每半年調整一次業務組長,半年評選一次優秀業務組長和優秀員工,激發員工潛力。
參考文獻:
[1]梁麗云.T化工企業應收賬款風險度量模型及信用政策優化研究[D].西安:西安石油大學,2017.
[2]王菁.施工企業應收賬款信用風險管理研究[D].天津:天津財經大學,2016.
[3]李雪.M家電制造企業應收賬款管理研究[D].哈爾濱:哈爾濱商業大學,2017.
[4]韓同坦.基于供應鏈金融的中小企業應收賬款證券化研究[D].天津:中國民航大學,2016.
[5]陳旭東.基于企業信用控制的應收賬款管理研究[D].蘇州:蘇州大學,2016.
[6]卓琪.KM貿易公司應收賬款管理體系優化研究[D].鎮江:江蘇大學,2017.
[7]燕青.T公司應收賬款管理研究[D].西安:西安石油大學,2017.
[8]韓寶瑩.企業應收賬款風險控制研究[D].長春:吉林財經大學,2016.
(作者單位:西安財經大學行知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