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社會不斷進步和發展的今天,對人才的綜合素質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目前的學校教育中,不僅需讓學生的專業素養可以適應社會發展,同時也需學生具備較高的心理素質、道德素養。素質教育深入開展的教育背景下,小學教師需將更多的目光著眼于小學生心理素養的培育上。農村小學教育中,由于家校聯動的匱乏、教師教學觀念較為落后等原因,出現了一系列的“問題學生”。在農村小學教育中,需加強對此類學生的關注,結合適當的手段來促使其形成健全的人格。文章簡要分析農村小學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引導其形成健全人格的策略。
關鍵詞:心理健康教育;農村小學生;健全人格
一、 引言
小學生的教育中,專業教育可以讓其更好地適應社會發展。而心理教育的實施,則可幫助學生從小養成良好的品格、較強的心理素質。但是,從目前的農村小學教育現狀來看,發現對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較為缺失,難以跟上當今社會對人才的心理需求。社會的快速發展,也出現了各類社會化的心理問題。學生的家庭問題、看到的各種社會現象,均會對學生的心理健康造成影響。但農村教育中,尚未真正認識到心理健康教育對學生未來發展的意義。因而,在農村小學心理健康教育中,需著重提升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性,促使學生從小養成健全的人格。
二、 農村小學心理健康教育中存在的不足
(一)農村小學教師在教育觀念、方法上的問題
就以往的教育經驗來看,學生出現心理問題,很大原因是由社會生活環境所造成。社會的快速發展、信息技術的全面滲透,讓學生獲取信息的渠道愈發多樣化。當學生接收到過多的負面信息時,若未得到適當的疏導,極易影響到學生的心理健康。在小學教育中,學生的大多數時間均處于學校,學校中的高壓教育,對學生造成了很大的壓力。學生的學習過程,也具有較強的功利主義,學校、家長等層面帶來的壓力,很容易讓學生出現逆反、仇視等心理。而學校教育中,過于重視學生的專業教育,對心理健康教育存在一定的忽視。并且,部分教師對心理健康教育尚未形成正確的認識。在教學課堂上,部分教師都將心理健康教育與思想品德教育相混淆。在課堂上,也只是一味地按照傳統教學方法來講授課本上的相關概念。抽象性的知識介紹,讓心理健康教育的初衷被違背,難以真正發揮出心理健康教育的作用。并且,在目前的農村小學中,部分教師自身的心理健康教育素養也較為薄弱,自身的專業化水平堪憂,讓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無法達到預期。
(二)農村家長對孩子的心理健康問題缺乏重視
隨著社會的轉型,人們的觀念、思想正呈多元化的方向發展。市場經濟的發展,讓人們的生活水平也在不斷提升。目前的農村中,大多數人認為賺錢才是硬道理,人心也逐漸變得浮躁。農村小學生的父母,大多正在外地務工,讓學生成了“留守兒童”。小學生與父母長期分隔兩地,導致其缺少家庭的關愛。家庭的溫暖,對小學生的成長非常關鍵。缺愛的學生,心理上會變得較為孤僻,難以融入周圍的生活之中。并且,農村的大環境影響下,小學生的父母也較為缺乏較好的心理健康教育素養,對孩子的心理健康問題不太重視。家長在孩子的生活中,只看到了學生的物質生活,而不關注學生的心理成長。在孩子出現心理問題時,自身由于缺乏相關知識,不知道該怎么解決與向誰求助。而對孩子的問題處理不當時,也易造成孩子出現更大的問題。與此同時,部分家長自身也具有一定的心理問題,更是難以給予孩子家庭的溫暖。家庭教育的不足、家庭環境等因素的影響,均讓孩子的心理健康受到較大的威脅。
三、 農村心理健康教育中培養小學生健全人格的策略
(一)轉變教學觀念,在校內設置心理咨詢室
農村小學中,心理健康教育老師需要積極轉變自身的教學觀念,善于結合學生的特點來給予針對性的疏導,讓學生可以用積極的心態面對未來。學校教育中,教師不能只顧學生的學習狀態,還要兼顧學生的心理健康。在校內,教師與學生之間需積極溝通,通過溝通來了解學生,并幫助其解決其現存的困難。對于心理健康教育教師來說,需要充分釋放自身的知識能量,放眼全體學生,關注個體,讓學生的不良觀念可以得到正確引導。農村小學中,校方可以在校內開設心理咨詢室,安排專業性較強的老師來管理咨詢室。心理咨詢室的建立,可以讓學生遇到心理問題時有一個傾訴的對象。同時,心理咨詢室也不能只是接受有新理論問題的學生,而要將心理咨詢室當成一個教育性、娛樂性的場所。搭建出適宜的咨詢室環境,不能讓來咨詢的學生認為自身是不完全的、有缺陷的。心理咨詢室的構建,需要鼓勵學生積極與教師進行溝通,通過專業性的指導來改善自身的心理健康。教師在發現一些“問題學生”之后,也需積極追蹤學生的后續發展情況。全面性地去認識、了解學生,才能予以學生更為專業的指導。
(二)創新教學方法,組織多樣化的心理活動
在心理教育過程中,需要始終瞄準心理健康教育的發展目標。各個學科也需充分挖掘學科的心理教育因素,給予學生充分的信任、鼓勵與肯定,讓學生可以最大限度地參與課堂活動。在學科教育中,也需從學生的差異性出發,實施因材施教的教學理念,讓每個學生均可以得到全面性發展。在心理教育過程中,教師需積極創新教學方法,讓學生在活動體驗中獲取心理健康知識,完善自身的人格、素養。例如,教師在校內可以開展心理健康知識手抄報比賽,讓學生將心理健康知識抄寫下來,并挑選出其中的優秀作品放置在宣傳欄展示。而后,教師也可以組織心理健康知識問答競賽等活動。教師開展多樣化的心理健康知識活動,讓學生在參與活動的同時,也能學習、認識到心理健康知識。多樣化的活動方式,學生在活動中得到了心理健康知識的普及,對幫助其樹立心理健康意識有很大的幫助。心理健康知識的學習,可以幫助學生重新認識自我,學習自我調解的方法,從而進一步推進學生健全人格的完善。
(三)加強家校聯系,提升家長心理教育水平
在小學農村教育中,雖說目前教育改革得到大力推行,不少農村家長都有一定學歷,但是其大多均對心理健康不太了解,并不具備全面的認識。且不少農村學生都是“留守兒童”,在家長缺乏父母的關愛,自身的心理發展過程也有一定欠缺。因此,在校內開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同時,還需加強家校聯系,讓學生在加家中也可以得到心理知識傳授。家庭、學校中都建立起良好的心理教育環境,可以更好地達成心理健康目標。例如,心理健康教育指導老師可以開展心理健康教育講座,可以讓學生邀請自己父母來參加講座,通過講座的方式來加強家長對學生心理問題的重視程度。與此同時,健康教育講座不僅是為學生開班,同樣也是為家長開辦。家長通過系統性地學習心理健康教育知識,也能認識到自身的一些不足,并加以完善。例如,部分家長常對教師說:“我的孩子就交給老師您了,要是有不聽話的地方,可以打他,沒問題?!倍ㄟ^心理健康知識學習后,教師、家長需要通力合作,盡可能改善此種現象。學生的發展,需要家長與教師的共同指導,并不是任何一方可以單獨完成的。家長認清自身想法的不足,可以給予學生更多的關愛、關懷,為孩子的成長給予更多的呵護。家校聯系的合理開展,不僅讓家長更好地了解學生的在校表現,也可以在家庭教育中融入心理健康知識的滲透,促使學生逐漸形成健康的思想、人格。
(四)規范學校辦學,著眼于教師的心理培訓
在農村小學中,班主任對孩子的監管并不是全天候的。雖說教師與學生待在一起的時間很長,但部分教師仍舊難以全面把握學生的心理動向。學生出現一些心理問題、困惑時,教師有時也會忽略。出現這一問題,與教師的專業素養缺乏有一定聯系。農村教師,一般只是常規性的完成教學任務,對自身的培訓并未有全面的體系、計劃。且,受到教育資源的影響,農村教師也很少參與一些專業性的培訓,導致自身的教學能力難以隨著時代的發展而提升。因而,在校內管理工作中,提升對學生心理健康教育重視的同時,也需加強對教師的專業培訓。開展一系列心理學課程、教育學課程等相關培訓,以便讓教師的專業素養得到強化,同時也能加強教師對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視。同時,校內可以建立一些激勵機制,對心理教師進行一定考核,以便強化心理教師的積極性。在培訓心理教師時,也需重視一些實踐案例的滲透,避免出現教師對學生開展干巴巴的說教。教師可以通過一些案例來引導學生主動思考,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心理健康意識。
四、 結語
在農村小學教育中,心理健康教育是其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對學生的未來成長有積極關鍵的意義。農村小學中,加強對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視,不僅是新課程改革的需要,同時也是實施“面向21世紀教育振興行動計劃”的必要舉措。在小學階段,加強對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在讓學生的專業素養能夠滿足社會發展的同時,也可以以良好的心態面向社會生活,提升學生的心理素質??偠灾?,小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是農村小學工作者面臨的一項急迫的重要任務。教師在具體教育方法的實施中,在轉變自身教學觀念的同時,也需加強家校聯合為學生構建出良好的學校、家庭環境,為學生的成長保駕護航。
參考文獻:
[1]劉金花.兒童發展心理學(修訂版)[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8:209-213.
[2]劉維良.學校心理健康教育實施與管理[M].重慶:重慶大學出版社,2007:25.
作者簡介:
楊惠玲,甘肅省白銀市,甘肅省會寧縣北關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