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廷昆
摘要:德育教育是素質教育的重要組成,是塑造學生思想價值觀、養成學生良好行為習慣的前提。在新時代背景下,作為班主任又同時作為初中英語教師,如何把握德育教育的原則,采取有效策略實現德育的滲透,促進學生身心的健康發展,已成為班主任教師面臨的主要問題。本文結合初中英語學科德育滲透的現狀,提出了英語班主任在英語課程中滲透德育的原則及土途徑。
關鍵詞:英語班主任;初中英語課程;德育滲透;原則;途徑
引言
初中是樹立學生思想觀念的關鍵時期,在此期間開展德育教育是初中教育階段的重要一環。英語作為一門跨語言交際性學科,在素質教育背景下,同樣承擔著極高的德育教育責任,也承擔著塑造學生思想價值觀的使命。因而,作為班主任兼英語教師,務必要深度意識到德育教育的重要性,結合課程這一主要陣地,通過課堂教學、言傳身教、素材滲透等具體方式,實現有效德育教育的導入,促使學生知識素養與道德素養的同向同行,培養出綜合素質高的新一代中學生。
一、初中英語教學中滲透德育教育的現狀分析
作為班主任兼英語教師,部分班主任教師在課程教學中,仍將“教學”作為重點工作內容,更加注重教育目標的達成,嚴重忽略了對學生人格、思想上的教育,呈現出教育理念功利化。在教學工作中,班主任教師講課程教學、德育教育分開指導,不注重知識傳遞與道德教育的協同、兼容發展,反映出部分班主任教師的德育教育觀念存在形式化、表淺化。其次,德育教育模式單一,學生的可接受性不強,在當下初中英語課程教學中,部分班主任教師即使有意識地進行德育元素導入,也多表現為一語帶過、淺嘗輒止,難以引領學生進入深度思考狀態,德育教育浮于表面,無法引發學生的深度思考及感悟。在教育方法上,仍在采取傳統的“說教式”教學,教育內容屬于“老生常談”,以致于學生對此興趣寥寥,選擇“左耳進、右耳出”。
二、英語班主任在初中英語教學中滲透德育的原則
一個新時代背景下的中學生不僅要具備豐富的理論知識,同時還需要具備高尚的道德情操和思想政治意識。從德育教育從本質上來看,更加傾向于是一種素質、思想、文化教育,是一個對學生人格、價值觀的塑造過程。所以,新時代下,作為班主任兼英語教師,在課程教學中滲透德育教育需要遵守以下幾個原則:首先,通俗性原則。德育教育不只是“課程”教育,而是一種全員性的“大眾教育”,它面向的不僅僅是英語課內的學生,同樣是面對全校師生。二是持續性原則。德育教育并非一朝一夕能夠完成,而是需要長期的思想灌輸方能完成,所以當下初中英語課程中德育的滲透不能僅僅立足于班級的環境,需要用一種長遠的眼光,站在可持續發展的方向,構建能夠滿足學生的終身教育和國家的可持續發展的教育體系,并讓德育教育能夠一直延續下去。最后是實踐性原則。德育教育并非僅僅是理論知識的教育,更應該是學以致用,做到“行知合一”,這就意味著德育教育一定要讓學生能夠接受,并且要“接地氣”,讓學生受到思想上的熏陶和感染,也能真正運用于生活實際,為學生今后的良性發展打下堅實的基礎。
三、英語班主任在初中英語教學中滲透德育的途徑
1.教師身體力行 給予學生積極道德指引
英語班主任教師作為學生學習的引導者,是學生的榜樣。由此,班主任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不僅需要進行知識的傳授,還需要提高自我價值,保證自身的優秀,起到榜樣的作用。例如,教師要用自己的言行無形中感染學生,在教學中時刻秉持“嚴謹、堅韌”的品格,在課堂上也要注重儀表和行為,如“儀表整潔、手臉干凈、不隨地吐痰”等,用這些品格和行為吸引學生,為學生樹立良好的榜樣,潛移默化的實現學生思想品德形成。其次,在課堂中,教師做好和學生之間的交流、溝通,營造出和諧的課堂氛圍,增進師生關系,為德育教育的滲透創造有利條件。在教育理念上,要堅持以人為本,轉變以單方面灌輸和說教的教育方式,在課中要和學生建立和諧、平等的師生關系,讓學生敢于和教師溝通和交流,幫助教師了解學生內心深處的真正需求,及時發現學生廣泛存在的思想問題,對其采取針對性的德育教育策略。
2.教學內容和社會熱點接軌,延伸課堂內容
為實現初中英語課程中德育教育的有效滲透,初中班主任在英語課程中,其教學內容不能僅僅局限于教材本身,而是要延伸至社會時事,且課程教學不能過于拘泥,要實現學生的多重發展,例如在課程講解中,教師可以將課程和2020年初肆虐大半個中國的新冠疫情相聯系,如播放“最美逆行”宣傳片,讓學生和社會接軌,感知到我國這些奮斗在前線的抗疫人員的艱苦卓絕、前仆后繼,讓其在今后的學習中也能時刻秉持這一精神。此外,班主任教師也可以借助教材中的史料案例,在講解西方文化史時適當地添加一些育人案例,激發學生的聽課興趣,無形中讓學生受到感染和熏陶。通過教學方式的創新、教學內容的拓展,來提高學生對德育教育的可接受性,有效引發學生的感悟、啟發,避免做“無用功”。
3.注重跨文化意識的培養,豐富學生的文化素養
英語課程本身就是一門跨文化交際性學科,在課程教學中,班主任教師要結合英語課程的本質特征,將學生跨文化交際意識、文化素養的培養放在首位,而不是一味的進行基礎單詞、短語、語法知識的灌注,在不同的教學環節當中,要適當進行中西方文化的滲透,讓學生了解西方國家的文明發展史,深刻了解到中西方文化的差異,挖掘出語言存在差異的深層次原因,無形中豐富學生的文化素養。英語教學的實踐性很強,所以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將教學內容和實際生活相結合,以此來激發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并在適當的時機給學生一些關于西方宗教文化知識和文化發展史滲透,用兼容的思想,養成學生的積極探索意識,達到“潤物細無聲”的教學效果。
總結:
英語作為一門跨文化交際學科,同樣承擔著重要的德育教育的任務。作為班主任兼英語教師,要深度意識到德育教育對學生發展的重要意義,在課堂中結合多種教學手段,挖掘德育教育素材,并注重言傳身教、以身作則,在提升學生英語素養的同時塑造其價值觀,實現學生理論知識和思想素質的雙向發展,為其今后的發展奠基。
參考文獻:
[1]劉淵. 英語班主任在初中英語教學中滲透德育的原則和途徑探索[J]. 中華少年,2019(1):189.
[2]張婭. 英語班主任在初中英語教學中滲透德育的原則和途徑探索[J]. 新課程導學,2017(4):19. DOI:10.3969/j.issn.1673-9582.2017.04.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