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從齊
摘要:隨著教育領域的發展,教學方式呈現出多元化的發展態勢,教學思路呈現出了多樣化的發展趨勢?,F階段,思政教師在教導高中學生的過程中構建激情課堂,有助于改變傳統教學的方式,改變枯燥性的課堂氛圍,提高學生學習的活力,塑造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因此,本文根據教師教學中的問題,闡述激情課堂的構建方式,豐富教師教學的能力,提高教師教學的水平,推動學生學習的進程。
關鍵詞:激情課堂;高中;思政
思政課程對于學生而言極為重要,不僅能夠讓學生了解更多的文化知識,提高學生的文化素養,還能夠培養學生正確的觀念,塑造學生良好的道德思想。目前,高中學生學習課程較多,學習任務較重,在學習思政課程的過程中容易失去學習的興趣,從而影響學習成績的提升。因此,教師在思政課程的教學中可以運用科學的方式教導學生,為學生構建激情課堂,逐漸煥發學生學習的活力,有效地教導學生。
一、運用幽默教學法,塑造輕松課堂氛圍,提高學生活力
教學氛圍關聯著學生對知識的理解與解析,關聯著學生學習的效力。輕松的課堂氛圍,有助于發揮學生學習的自主性,讓學生更易于接受教材中的文化知識,無形中增強學生的理解能力。通過輕松地課堂氛圍,學生能夠有效提高學習的活力,提高學生的效率,在有效的時間內學習更為廣泛的文化知識。所以,思政教師在教學中可以運用幽默教學的方式,利用趣味性的語言與教學手段營造輕松的課堂氛圍,提高學生學習的活力。
例如:教師在教學“探究世界的本質”的過程中,可以運用“同學們,你們知道真實的世界是什么樣的么?你們親眼見到的就是真實的世界么?運動與靜止這兩個概念真的是相對立的么?”等疑問性的語言,引起學生的注意力,營造風趣、輕松地課堂。根據以上的提問,教師能夠更為自然地引出后續教學的內容,讓學生了解到世界的物質性,自然界是物質的等知識,提高學生的記憶力。思政教師采用不同的語言教學,可以逐漸形成幽默教學的方式,舒緩高中學生緊張壓抑的心情,提升高中學生的學習活力。
二、利用情景教學法,構建翻轉課堂,提升學生動力
翻轉課堂是將學生作為本質的教學方式,尊重學生的自主選擇,尊重學生的自主意識,可以讓學生構建與完善自主學習的體系,同時增強學生學習的實力?,F階段,一些思政教師教學方式過于傳統,壓抑了學生學習的自主性,影響了學生個人能力的發展。為此,思政教師可以利用情景教學法教導學生,構建翻轉課堂,讓學生掌握學習的主動權,提高學生的集中力。
例如:教師在教學“只有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才能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過程中,可以將學生分成學習小組,讓學習小組自主預習并解析教材中知識點的含義。高中學生通過小組的方式,能夠在交流與溝通的過程中,理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了新時代是我國發展新的歷史方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的內涵”等知識點。在學生小組自主學習后,教師需要根據學生小組的不足,對其進行具體的教學,讓學習小組牢固思政知識。通過小組學習的情景課堂,高中學生可以自由發揮個人能力,通過不同的方式認證與理解思政知識,提高學習的競爭力,提高學習的動力。
三、使用探究教學法,營造興趣課堂,發展學生核心素養
興趣是學生學習的根本動力,是讓學生擺脫固有學習方式助推力量。高中學生在思政課程的學習中發展核心素養,可以深入了解思政知識的本質,塑造學習思政課程的思維,將思政知識與現實生活有效聯系在一起,提高精神品質。興趣課堂的營造,有助于高中學生認知思政核心素養的內容,促進高中學生學習的發展。所以,思政教師在教學中可以使用探究教學法,營造興趣的課堂,激發高中學生學習的興趣。
例如:教師在教學“只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才能發展中國”的過程中,可以先為學生布置“闡述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我國改革開放的歷程和取得的重大成果;說明改革開放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直觀的關系”等題目,再讓學生進行自主性的學習,探究以上問題,同時讓學生進行競賽。通過以上學習的方式,高中學生能夠在課堂學習的過程中,直觀地了解到“中國共產黨是中國各項事業領導的核心,改革開放是決定中國前途命運的抉擇”等知識點。高中學生在競賽中,會無形地調動思維意識,全面地投入到學習中來,從而更為深入地了解思政知識,了解政治制度的準確性與真實性,培養政治認同,發展思政的核心素養。
總而言之,高中學生處于學習的重點時期,在思政課程中學習的狀態直接影響到學習的效率。思政教師在教學中采用的教學方式直接影響到學生學習的狀態。所以,思政教師在教學中需要根據學生學習的特點,具有針對性地教導學生,讓學生充滿學習的動力,從而提高學生學習的能力。激情課堂的準確構建,能夠不斷提高教師教學的能力,發展教師教學的素養。
參考文獻:
[1]林學勇.高中思想政治教學激發學生激情的探索[J].中學教學參考,2016(19):79.
[2]劉艷.在高中思想政治教學中如何創設激情課堂[J].考試周刊,2013(49):114-115.
[3]趙金梅.如何激活高中《思想政治》課堂[J].教育教學論壇,2012(17):168-1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