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耀川,張繼一,楊 森
(1.遼寧省動物疫病預防控制中心,沈陽 110164;2.阜新市現代農業發展服務中心遼寧 阜新 123000;3.阜新市林業發展服務中心,遼寧 阜新 123000)
野禽因無固定的生活范圍,具有較高的自由度,使其成為許多病原體的天然運載工具[1-3]。野禽在許多疫病流行過程中均起到了傳播的作用。麻雀作為野禽中留鳥的1 種,在自然界分布廣泛且種群數量龐大[4]。由于其對環境的適應能力較強,大量棲息在城鎮人口密集地區、畜禽飼養場附近及野生動物密集地區,造成其與人、經濟動物及野生環境中的其他動物均有較密切的接觸[5]。病原體若以麻雀為中間宿主,對人類生活社區、畜牧業飼養場、野生動物群體均會產生嚴重威脅。因此,對麻雀這類分布范圍廣、種群數量龐大、適應能力強的野禽進行病原體本底調查,具有十分重要的流行病學意義[6,7]。
本研究以遼寧阜新地區不同環境的麻雀為調查對象,對其體內攜帶的病原菌進行流行病學調查,為阜新地區防控以麻雀等野禽為媒介的疫病提供幫助。
1.1.1 樣品采集地點 在阜新市內選取了2 個大型露天農貿市場及2個居民小區;在彰武縣選取了1個規模化肉雞養殖場、1 個規模化奶牛養殖場、1 個規模化蛋雞養殖場及1 個規模化生豬養殖場;同時選取了大青溝風景區、千佛山風景區及部分村間農田、公路附近等自然環境作為采樣點。
1.1.2 試驗儀器 無菌棉拭子、5 mL 離心管、10 mL離心管、眼科剪、眼科鑷、酒精燈、立式高壓蒸汽滅菌器(YXQ/BXM-30R)、超凈工作臺(BSC-1004)、100 μL 微量移液器(Eppednorf)、1 000μL 微量移液器(Thermo F3)、隔水式電熱微生物恒溫培養箱(SPX-PID)、恒溫振蕩式培養箱(THZ-98A)均由阜新市動物疫病預防控制中心提供;麻雀捕捉粘網等由阜新市林業發展服務中心提供。
1.1.3 主要試劑 營養肉湯(NB)培養基、麥康凱(MacConkey)培養基、普通瓊脂培養基、伊紅美藍(EMB)瓊脂,北京奧博星生物技術有限責任公司;S-S 瓊脂、胰蛋白胨大豆瓊脂粉(TSA)、M-H 培養基(Mueller-Hinton),青島海博科技公司;沙門氏菌生化鑒定管、腸桿菌科細菌生化鑒定管,杭州微生物試劑有限公司;鏈球菌API鑒定條,梅里埃生物制品有限公司。
1.2.1 樣品采集 在采樣地附近,選取空曠、開闊場地,用大米等谷物作為誘餌,使用粘網抓捕麻雀。用無菌棉拭子涂擦麻雀泄殖腔及口腔內容物,之后將棉拭子頭存放于無菌生理鹽水的離心管中。選取個別麻雀采集其心臟血液,每只麻雀采集0.5~1.0 mL,儲存于加入抗凝劑的無菌離心管中。將上述采集的樣本存放于4 ℃保鮮箱中,盡快送至實驗室。同時在各采樣地附近區域內尋找自然死亡的麻雀尸體,并將其密封保存于4 ℃保溫箱中一并收集。
1.2.2 培養基制備 按照產品說明,使用滅菌去離子水對試驗使用的各種液體、固體培養基進行配置。配置好的培養基經121 ℃30 min 滅菌處理后,于潔凈工作臺中進行分裝。將NB 培養基分裝于5 mL 離心管中,每管裝約4 mL;將各種固體培養基于直徑90 mm 培養皿中制成固體培養基,固體培養基需滿足一定厚度。將制備好的各種培養基放置于37 ℃恒溫培養箱中,經12 h 培養檢菌。檢菌合格的培養基封口并于4 ℃冰箱中保存備用[8]。
1.2.3 病原菌擴增 將采樣棉拭子均勻涂布于普通固體瓊脂培養基上;用無菌三角玻璃棒對抗凝血液樣本進行涂布;用無菌眼科手術鑷及手術剪對麻雀尸體進行解剖,取大小適宜的肝臟、心臟、腦組織塊,用鑷子夾取,均勻涂布在普通固體瓊脂培養基上,并將固體瓊脂培養皿倒置于37 ℃恒溫培養箱中過夜培養。觀察培養結果,挑取形狀、大小、生長性質明顯不同的單獨菌落,接種于NB 培養基中,37 ℃180 r/min 振蕩培養18 h 進行菌種擴增,并將擴增后的細菌于終濃度為30%的甘油溶液中,-80 ℃低溫保存、待檢[9]。
1.2.4 病原菌初步鑒定 將保存的甘油菌進行復蘇、擴增后,取100 μL 菌液均勻涂布于各鑒別培養基中,并用三角玻璃棒涂抹均勻。將培養基正置片刻待菌液完全吸收后,倒置于37 ℃恒溫培養箱中培養8~12 h,對病原菌進行初步鑒定。
1.2.5 病原菌分離株生化反應鑒定 在鑒別培養基中選取具有典型生長特性的菌落,進行相應的生化反應鑒定。在麥康凱瓊脂培養基中選取圓形且呈現明顯金屬紅色光澤的菌落;在沙堡氏培養基中選取圓形、濕潤的白色菌落;在高鹽甘露醇培養基中選取圓形、黃色小菌落。將選取的典型菌落分別接種于相應的微量生化反應管中,接種后用2~3 滴液體石蠟對反應液面進行封閉,再用封口膜對整個反應管進行封口并標記序號,之后將微量生化反應管放置于37 ℃恒溫培養箱培養8 h。觀察培養后微量生化反應管中液體顏色變化情況,根據生化反應編碼手冊對病原菌分離株進行賦碼,并最終確定病原菌種類。
本次試驗共捕獲了83 只麻雀,采集了80 個泄殖腔棉拭子、25 個口腔棉拭子及6 個血液樣本,83只麻雀在樣品采集后均放生。在自然環境中共收集到13 只麻雀尸體,采集了4 份腦組織樣本、8 份肝臟組織樣本和6份心臟組織樣本。
樣品經擴增、培養、鑒別培養基初步分離、生化反應編碼鑒定后,共確定了300 株病原菌分離株。其中包括大腸桿菌、沙門氏菌、葡萄球菌及巴氏桿菌,4 種病原菌分別為98 株、76 株、92 株及34 株,占比分別為32.67%(98/300)、25.33%(76/300)、30.67%(92/300)及11.33%(34/300)。具體病原菌分離及病原菌來源見表1。
由表1 可知,在遼寧阜新地區麻雀攜帶的主要病原菌為大腸桿菌,其次為葡萄球菌,沙門氏菌和巴氏桿菌次之。

表1 阜新地區麻雀病原菌鑒定結果
野禽在自然環境中因具有較高的自由度而成為許多病原的理想載體。目前,關于野禽攜帶不同病原的報道較多,在多種野禽中已發現禽流感、新城疫等影響力高、威脅性強的病原。麻雀作為野禽中留鳥的1 種,因其種群數量龐大、生活范圍廣泛,經常在人類生活環境及野生自然環境中活動。病原若以麻雀為中間宿主,則可輕易在人群及野生環境中快速傳播,將會對人類社會及生態環境造成嚴重威脅。因此,對麻雀開展病原攜帶情況調查意義重大。
本試驗通過對不同環境、不同病理來源的樣本進行病原菌分離、生化反應鑒定,最終確定阜新地區麻雀源病原菌的種類及組成。結果表明,在129個樣本來源中共鑒定出300 株病原菌,其中大腸桿菌98 株(32.67%)、沙門氏菌76 株(25.33%)、葡萄球菌92 株(30.67%)、巴氏桿菌34 株(11.33%),大腸桿菌及葡萄球菌為該地區麻雀攜帶的主要病原菌。
病原攜帶種類、組成和占比均表現出較為明顯的地域特性。張宗植等[6]報道,吉林延邊地區野生鵪鶉主要攜帶病原菌以大腸桿菌和沙門氏菌的混合感染為主,并未發現葡萄球菌與巴氏桿菌;金志民等[7]報道,牡丹江地區城市留鳥主要攜帶病原為大腸桿菌和沙門氏菌,而葡萄球菌較少;周方永等[8]報道,在新疆地區奶牛養殖場附近的麻雀主要攜帶病原為分枝桿菌;黃銀云等[9]對江蘇地區野雞調查發現,其攜帶的主要病原菌為白色念珠菌;李楠等[1]對長春地區野鳥糞便進行病原菌調查發現,該地區野鳥主要攜帶病原菌為麥氏弧菌、普通變形桿菌、出血性大腸桿菌及雷氏普羅威登斯菌。
本試驗結果與文獻報道的野鳥病原攜帶情況進行比較發現,阜新地區麻雀攜帶病原種類與優勢菌株均有所差異,表明阜新地區野鳥攜帶病原菌也具有明顯的地區特點。可根據本試驗結果,制定阜新地區野鳥保護措施,有效預防因野鳥引起的流行性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