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凡,賀 立,王蓓蓓,李爾春,吳邦謨,董 靖,郭 端,張亞鋒
(陜西省西安市食品藥品檢驗所,西安 710054)
獸藥殘留是指對食品動物用藥后,動物源性食品的任何可食用部分中所有與藥物有關的物質的殘留。主要包括抗生素類、抗病毒類、糖皮質激素類、類固醇類等藥物原型和其代謝產物。近年來,隨著中國經濟的快速發展,我國的養殖業日益趨向規模化、集約化,動物源性食品在日常生活中的地位越來越重要,已經成為人們食物來源的重要組成部分。由于科學知識的缺乏以及經濟利益的驅使,在養殖業中一直存在藥物濫用的問題,其獸藥殘留問題也愈來愈引起國家的重視。
為了人民的健康和食品安全,國家相關部門制定了獸藥使用、獸藥殘留限量以及獸藥殘留檢測方法等相關執行標準。本文主要對動物源性食品中獸藥殘留的危害進行了小結,并對獸藥殘留限量相關標準進行了梳理,提出了相關建議,旨在為制定簡單、統一的獸藥殘留檢測方法和標準提供參考。
在人們的日常生活中,對動物源性食品的需求量不斷增大,而動物源性食品中的獸藥殘留對人們的健康可造成較大的威脅,如獸藥殘留引起的毒性作用、過敏與變態反應、破壞腸道菌落的生態平衡、細菌耐藥性增強、致癌、致畸及致突變作用等[1,2]。動物用藥后,部分藥物不能被動物代謝吸收,隨著動物糞便和尿液排出進入環境,進而造成環境中的藥物殘留,不僅污染水源、土壤,還會破壞農作物等,產生不良的生態問題[3]。同時,獸藥殘留使相關產品出口遭受的貿易壁壘范圍持續擴大,造成大額的直接經濟損失,出口成本上升以及資源的浪費,甚至影響到國民經濟的健康、持續發展[4]。
2002 年4 月9 日,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業部公告[第193號]發布,制定了《食品動物禁用的獸藥及其它化合物清單》,規定了序號1~21 共21 類藥及其化合物禁止使用于所有食品動物。
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業部公告[第235 號]于2002 年12 月24 日發布,修訂了《動物源性食品中獸藥最高殘留限量》,由附錄1、附錄2、附錄3、附錄4組成。附錄1 規定了88 種動物源性食品允許使用但不需要制定殘留限量的藥物;附錄2 規定了94 種獸藥在動物源性食品中的最高殘留限量;附錄3 規定了9 種允許作治療用,但不得在動物源性食品中檢出的藥物;附錄4 規定了31 種禁止使用的藥物,在動物源性食品中不得檢出。
2005 年10 月28 日,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業部公告[第560 號]發布,公布了《獸藥地方標準廢止目錄》。規定了禁用獸藥、抗病毒藥物、抗生素、合成抗菌藥及農藥、解熱鎮痛類等其他藥物及復方制劑等5類獸藥的生產、經營、使用情況。
2015 年9 月1 日,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業部公告[第2292號]發布,決定在食品動物中停止使用洛美沙星、培氟沙星、氧氟沙星、諾氟沙星等4種獸藥。
2020 年1 月6 日,農業農村部發布《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業農村部公告第250 號》,規定了食品動物中21種禁止使用的藥品及其化合物。
2019 年9 月6 日,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業農村部、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聯合發布了GB 31650—2019《食品安全國家標準食品中獸藥最大殘留限量》,并于2020 年4 月1 日實施。規定了104 種(類)獸藥在動物源性食品中的最大殘留限量;154 種允許用于食品動物,但不需要制定殘留限量的獸藥;9 種允許作治療用,但不得在動物源性食品中檢出的獸藥。
農業農村部和市場監督管理局等部門相繼制定并發布了部分獸藥殘留限量標準,規定了獸藥的使用范圍和檢出限量,但是部分標準相互重疊、零散,使用極其不便,現將我國制定的部分獸藥殘留限量標準整理分析如下,詳見表1。

表1 獸藥殘留限量相關標準的關系
我國關于獸藥殘留的限量規定多數是由農業農村部以公告的形式發布,獸藥殘留限量的相關標準規定了獸藥的使用范圍和檢出限量,但是缺乏統一標準,相對分散,不便于查找,獸藥中英文名稱不統一,限量標準不全,部分限量指標與發達國家不一致等。總之,獸藥殘留限量的相關標準不適合當前準確、全面的食品檢驗要求。
動物源性食品中獸藥殘留和檢測方法標準應當相互匹配,才能夠保證獸藥殘留監控工作的有效實施。①目前部分獸藥殘留暫無相關配套的檢測方法。②檢測范圍不全、缺乏可操作性、實用性低、所檢獸藥并非我國已發布獸藥殘留限量標準所規定的獸藥殘留標志物、最低檢出限達不到獸藥殘留限量要求等,也是現有獸藥殘留檢測標準中存在的問題。例如,GB 31650—2019《食品安全國家標準食品中獸藥最大殘留限量》中規定氟苯尼考的殘留標志物為氟苯尼考與氟苯尼考胺之和。③動物源性食品獸藥殘留檢測方法中現行有效的只有SN/T 1865—2016《出口動物源食品中甲砜霉素、氟甲砜霉素和氟苯尼考胺殘留量的測定 液相色譜-質譜/質譜法》,其檢測范圍適用于豬肉、雞肉、魚、蝦、豬肝、豬腎、腸衣、蜂蜜和牛奶中氟甲砜霉素和氟苯尼考胺殘留量的檢測,而牛、羊、蛋無相應檢測方法。
目前我國尚未制定的方法標準(包括我國急需的禁用藥物殘留檢測方法標準)普遍存在技術難度大、研發成本高等困難,這些標準的制定成為難點。動物源性食品中獸藥殘留限量的標準制定應當以風險評估為手段,以科學的數據為基礎。
動物源性食品的獸藥殘留嚴重影響人民的身體健康,并對畜牧業的發展和生態環境造成極大危害,針對我國現有獸藥殘留限量標準的總體情況,建議如下。
(1)完善我國獸藥殘留限量標準,制定與國際接軌的獸藥殘留限量標準,并統一獸藥的中英文名稱。有利于打破貿易技術壁壘,促進我國動物源性食品的出口貿易,提升我國動物源性食品的國際競爭力。
(2)加快獸藥殘留檢測技術體系的完善和更新,制定不同動物種類、不同靶組織中獸藥殘留的檢測方法,修訂并優化已有的獸藥殘留檢測方法的回收率,降低獸藥殘留檢測標準的最低檢出限。對于一些重疊標準適當廢止,實行簡單、有效的相關檢驗標準。
(3)建立適合我國國情的獸藥殘留限量數據庫,方便養殖人員、監管人員以及獸藥殘留檢測人員的使用,并可以通過獸藥種類、動物種類、靶組織等信息進行查詢。
(4)加強相關標準人才隊伍的建設。壯大專家隊伍,發揮其在立項、審查等方面的決定作用,并注重一線監管及檢測人員的培訓,提高業務辦理標準,提升獸藥殘留的監管力度。
我國農業農村部和市場監督管理局等部門陸續發布了若干獸藥殘留標準規定,逐步完善了獸藥類別,細化了動物種類、靶組織的最大殘留限量。由于多個標準規定并行有效,不方便查詢使用,希望有關部門盡快整合獸藥殘留標準規定,建立相關數據庫,修訂并完善配套獸藥殘留檢測標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