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市津南區八里臺第三小學 倪道靜
數學核心素養是以數學課程教學為載體,基于數學知識與技能而形成的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從心理學角度講,這里的“必備品格”與“關鍵能力”,指一個人思考問題的方式,處理問題的態度、風格,內化于心的解決問題的方式方法,內隱的思維能力,等等。而這種隱形品質和能力的培養需要浸潤于問題解決的過程中。因此,數學核心素養的孕育與培養需要依托數學活動,讓學生在有效的數學學習活動中經歷知識的發現、探究、形成過程,進而形成與發展其數學能力與品格。
“有效”是既定目標,即知識的傳承,能力的培養,核心素養的提升。“數學活動”指從事數學學習的活動,也就是將數學學習孕育于活動之中,即活動中有數學的發現、數學的思考、數學的表達。活動是形式,是實現目標的手段。綜合來講,有效數學活動就是讓學生在活動中不僅獲得數學知識與技能,學會用數學的眼光觀察世界,學會用數學的思維方式分析、解決問題。可以說,知識的習得、能力的培養、素養的提升均是在數學活動中,經歷富有個性的、主動的、獨立的、獨特的學習活動而獲得。
正如前蘇聯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所說,當知識與積極的活動緊密聯系在一起時,學習才能成為孩子精神生活的一部分。學生在活動中,體腦結合,手腦并用,不僅使其興趣、愛好和個性特長得以發揮,而且可以體驗、獲得、積累相應的活動經驗,促進其形成可持續發展的數學關鍵能力和品格。
游戲活動是基本的教學方法和載體。心理學家艾里康寧關于兒童主導活動發展階段的理論認為,小學低年級的孩子正處于游戲活動類型期和學習活動類型期的轉化過程。小學生具有好奇、好動,注意力集中、時間短的心理特點,游戲活動具有啟真、啟善、啟美的功能,在課堂中游戲營造十分有趣的趣味情境,能有效防止課堂上的精神分散,有利于培養學生學習興趣和熱情,激活學生思維的主動性。
例如:執教二年級《數學廣角》一課,為了讓學生輕松愉快地理解組合的思想方法,教學中安排“握手”活動,讓學生通過猜測、操作、體驗等直觀手段感知何謂組合。課始,教師問學生:“同學們想不想做游戲?”一聽做游戲,學生們興趣倍增。隨即教師出示問題:“一共有三個同學,每兩個同學握手一次,可以握幾次呢?”此時,學生大膽猜測握手的次數。針對學生不同的猜測結果,教師因勢利導,“到底哪位同學的猜測正確呢?”隨即,教師指名三個學生上臺玩一玩握手游戲,進而對猜測的結果進行驗證。此時,教師要求全班學生,每三人一組,握一握、試一試,親自驗證握手的次數,全班學生在握手之后自然而然地得出結論:三位同學,每兩個學生握一次,可以握三次。緊接著,教師追問:“如果是四位同學握手,每兩個同學握一次,可以握幾次呢?”這一問題將學生的探索欲望帶向高潮,學生通過猜測、觀察、對比、驗證,進而發現組合的規律,學生無形中有順序地、全面地思考問題的意識得到提高。
關于數學核心素養我們清楚地看到,現在的課堂不再是以知識技能的落實作為唯一目標,更加注重學生數學關鍵能力的培養以及因數學學習而獲得的意志品質,更多的體現在潤物無聲的浸潤與培養。
心理學家皮亞杰指出:“活動是認識的基礎,智慧從動作開始。”創設讓學生參與操作活動的環境,學生就會在“活動”中感知,在“活動”中領悟,在“活動”中發揮創新潛能。


總之,教師要想在有效的數學活動中滲透核心素養就必須站在學生的發展角度。在充分理解教材、挖掘教材,把握學生、吃透學情的基礎上,關注學生的學習過程,讓學生學會思考,使他們學會在生活中運用數學的眼光觀察現實世界,用數學的思維分析解決現實生活中的問題,真正讓學生走進數學、親近數學、喜歡數學,讓他們受到良好的數學教育,形成良好的數學素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