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州市第七中學實驗學校 成艷萍
小學科學課程是以培養學生科學素養為宗旨的科學啟蒙課程,對促進學生綜合素質發展起著積極作用。在小學科學教材中,編排了許多德育素材,使科學課程具備較強的德育價值,成為小學深入開展德育工作的重要突破口。從德育內容上來看,小學德育主要包括政治素養教育、思想素質教育、道德素質教育和心理素質教育,這就要求德育導師應將上述德育內容融入科學教學中,充分發揮出科學課程的育人價值。
政治素養教育是將我國政治方向、立場、原則作為主要教育內容,將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社會主義作為基本教育路線的一種德育方式。對于小學科學教學而言,德育導師需要將政治素養教育滲透到教學中,結合小學學生年齡段特點和認知特點,選取學生能接受的政治素養教育內容,以達到最佳的育人效果,避免政治素養教育脫離學情。在政治素養教育中,教師可以通過向學生介紹我國重大科學成就和科學事件,激發學生對祖國的熱愛之情,引導學生樹立愛國意識,培養學生對科學學習的興趣。教師應結合科學教學目標適當拓展我國科學史的相關內容,如講述我國古代天文學家張衡的故事,現代“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的故事等,讓學生感受到偉大科學家們為我國科學發展,乃至世界文明發展做出的突出貢獻,增強學生的民族自豪感,激發學生的愛國熱情。
思想素質教育是德育的重要部分,以樹立學生正確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為主要任務。在小學科學課程教學中,德育導師要滲透思想素質教育內容,著重于培養學生科學態度和環保意識,促使學生形成良好的思想素質。
小學科學課程是滲透思想素質教育的有效載體,在教學過程中,德育導師安排科學探究實驗,培養學生勇于探索、不畏挫折、敢于創新的科學精神,以及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如,在教學《種子的萌發》一課時,教師可布置學生課后科學探究實驗作業,讓學生大膽猜想種子發育成植物器官所需的外部條件,并通過自主實驗進行驗證,總結出實驗結果。教師可設置以下實驗條件:①種子暴露在沒有水的空氣中;②種子放在溫度、濕度適宜,且有空氣的環境中;③種子放在水中,不接觸空氣;④種子放在濕潤、溫度較低、有空氣的環境中。教師讓學生利用課下時間進行上述實驗,鼓勵學生自主創造實驗條件,并讓學生每天做好種子發育的記錄,驗證自己最初的猜想。通過在科學教學中設計安排探究性實驗,能讓學生自身體驗科學探究的過程,促使學生自主猜想、自主驗證科學知識,從而培養學生求真求實的科學態度,促進學生思想素養發展。
在小學科學教學中,教師可運用生活化教學法,將科學課程知識與生活實際建立起聯系,使學生初步了解科學技術與社會之間的關系,引導學生形成關心自然、珍愛生命、珍惜資源、愛護環境的社會責任意識,為引導學生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打下基礎。當前,我國積極倡導全民綠色環保,所以在小學科學教學中,教師可以將綠色環保理念與科學教學內容相結合,提高學生對環保的認識,培養學生自覺參與環境保護的思想素質。如,在《環境問題和我們的行動》教學中,教師可將借助多媒體教學設備播放我國重要城市環境污染的視頻片段,包括湖水污染、白色污染物、公園垃圾、工廠工業廢料、大氣污染、能源匱乏、生態環境惡化等視頻片段,以及污染嚴重地區的社會經濟狀況、居民身體健康狀況等方面的視頻,讓學生深切認識到環境污染對社會帶來的嚴重危害。之后,教師讓學生舉例一下自身生活周圍出現的環境破壞問題,并讓學生大膽提出解決這些問題的方法和建議,從而使學生將所學知識聯系到生活實踐中,增強學生自覺保護環境的思想意識。
道德素質教育主要培養學生社會公德、職業道德和公民美德,引導學生成長為自覺遵守公序良俗、擁有良好人文情懷的社會公民。在小學科學教學中,德育導師可通過向學生介紹人類活動對自然環境、生活條件和社會變遷的影響,使學生開始思考如何正確運用科學技術的科學倫理問題,讓學生對科學技術形成正確的道德取向。從當前小學學科教學現狀來看,部分教師在科學實驗中未能以身作則,經常在實驗之后讓學生將所有用過的實驗材料全部當作廢物倒入垃圾桶,這樣的行為不利于培養學生的良好道德品行,使學生難以認識到人類活動對自然環境的影響。為此,教師必須摒棄這些不好的習慣,從自身做起向學生滲透道德素養教育。如,教學《食物中的營養》一課時,教師要鼓勵學生就地取材,將家里的材料帶來學校進行實驗,但不要為了實驗刻意去買材料,所選的材料只要是食物即可,肉類、米飯、饅頭、花生、植物油等。實驗中使用的材料不宜過多,比如花生每組一粒,肉類每組0.5m3,米飯饅頭也要適量,植物油可以裝于瓶內蘸取。實驗的最終目的是通過現象來說明問題,所以材料只要能滿足實驗要求即可,以免造成不必要的浪費。此外上節課剩余的資源在沒有污染和破壞的情況下,也可作為下節課的實驗材料使用,這樣能使資源得到最大限度的利用。如,上節課進行的是《100 毫升水能溶解多少食鹽》的實驗,由此得到的鹽水可直接用于《分離鹽和水的方法》的實驗,這樣可以減少資源的耗費,有助于學生良好道德品質的養成。
心理素質教育是小學德育的薄弱環節,在義務教育階段,學校一直缺少開展心理素質教育的有效路徑。而小學科學課程能彌補心理素質教育載體的缺失,德育導師可以將科學教學作為培養學生自尊、自愛、自律、自強、自信等方面心理素質的重要突破口。
在小學科學教學中,教師可充分利用生成性的教學資源開展教學活動,讓學生敢于表達自己見解,樂于傾聽其他同學不同的觀點,虛心接受教師和其他同學提出建議,進而促進學生健全心智發展,培養學生良好的心理素質。如,在《我們的小纜車》實驗中,當各小組通過實驗一致認為需要掛4-5 個墊圈才能使小車運動起來。但是,有一組學生卻出現了實驗特殊狀況,教師讓小組組長匯報一下他們的實驗結果,組長說:“掛1個墊圈,小車就運動起來了。”此時,其他同學紛紛質疑這個小組的實驗結果,使這個小組成員都感覺自己像做錯了事一樣,不敢回應其他同學的質疑。教師并沒有直接對這個小組的實驗結果做出評判結論,而是表揚了這個小組實事求是報告實驗結果的科學態度,同時鼓勵這個小組繼續做實驗,檢查好所有實驗物品和外界條件,找出與其他小組實驗結果不同的原因。在教師的鼓勵之下,小組成員重新拾起信心,檢查實驗條件,并反復實驗。最終,這個小組發現原來是實驗桌的一角墊上了硬紙殼,使桌面傾斜不平,所以才導致不一樣的實驗結果。同時,小組成員還總結出“斜面會使小車運動更加省力”的實驗結論。通過在小學科學教學中充分利用生成性教學資源開展心理素質教育活動,有助于樹立學生學好本門課程知識的自信心,使學生敢于直面問題和挫折,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質。
德育導師應在科學教學中合理采用新課標提倡的合作探究學習方式,組織學生開展小組合作學習活動,培養學生主動溝通交流、團結合作、尊重他人情感的心理素質,避免學生出現孤僻、自卑、抑郁的不良心理問題。小學科學教學應從課堂教學延伸到課外教學,為學生提供更為廣闊的觀察研究空間,讓學生在愉悅的互動交流中共同探究知識、獲取知識,降低學生的學習心理壓力。
小學德育是一項長期性的教育工作,需要德育導師將育人貫穿于課程教學之中,以達到事半功倍的德育效果。在小學科學教學中,德育導師要結合課程教學內容確定德育目標,合理采用有效的教學方法,將德育目標滲透于教學活動的實施過程中,著重于培養學生的政治素養、思想素質、道德素質和心理素質,從而促使科學課程形成完整的德育體系,不斷提高德育導師的育人能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