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肅省張掖市高臺縣教育局 張 迪
古詩詞教學需要突出兩個重點,一個是學習古詩詞精練的語言,努力提高學生說話水平的能力,能用精練的語言表情達意;另一個是學習古詩詞中所表現出來的精神意義,從中汲取前進的力量,更重要的是通過古詩詞的學習,陶冶學生的情操,增強學生的氣質,樹立他們的文化自信精神,始終讓學生明白,中國的古詩詞文化,五千年來一直閃耀著熠熠的光芒,即使在世界文化多極化的今天,仍然是一顆耀眼的明星。所以古詩詞教學中培養學生文化自信,是學生自身發展的需求,也是中國文化走向世界的需求,教學中務必加強教育,讓學生在文化自信中走向成功。
縱觀語文教材編排體系,古詩詞的比例越來越大,這是因為人們逐漸認識到,隨著我國綜合國力的增強,中華文化逐漸復興,逐漸走向世界的每一個角落,那么作為炎黃子孫,繼承和發揚中國傳統文化就是一種義不容辭的責任。每當學生打開課本,吟誦古詩詞的時候,就能從這些詩詞中感悟到中華民族的生生不息,感悟詩詞中所蘊含的博大精深的文化底蘊,朗誦的詩詞多了,心中自然會增加一種自豪感。
吟誦古典詩詞,就是與古代圣賢進行對話,學習圣賢一生孜孜不倦的追求精神。吟誦杜少陵的詩“國破山河在”,能深切感悟到他那種憂國憂民的情懷,從而能培養學生“達則兼濟天下”的胸懷,能很好地樹立學生愛國思想觀念。吟誦陸游的詩,也能深切感悟到詩人深深的愛國之情,“遺民淚盡胡塵里”是詩人永遠無法排遣的痛,“家祭無忘告乃翁”是詩人至死不渝的愛國情懷。朗誦李白的詩歌“長空萬里送秋雁”,讓人心中激蕩起氣貫山河的豪邁之情,這是一種自信,也是一種情懷。“自信人生二百年,會當擊水三千里。”這句詩里面所反映出的詩人的情懷,既是一種個人自信,又是一種民族自信,正因為有了這種自信,才鑄就了中華民族不朽的豐碑。
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作為一名語文教師,時刻牢記自己的使命,肩負起培養學生文化自信的歷史重任,用每一首詩詞說話,熏陶學生的思想情操;用每一句詩詞說話,培養學生的文化自信,讓他們在自信中找到自我,努力學習科學文化知識,讓自己成長為德才兼備的四化建設人才。
編選入語文教材的古詩詞,都是經過歷史長河的大浪淘沙保留下來的經典作品,而且還是經過篩選以后精品中的精品,所以藝術價值特別高,教學中如果能很好地引導學生,朗誦賞析這些經典詩詞,就一定能提高學生的文化素養,提高他們的藝術鑒賞能力水平。那么在實際教學中,引導學生從哪些方面欣賞,也是一個值得思考的問題。
首先要賞析詩詞的語言藝術之美,學習古詩詞精練的語言藝術特點,提高自己的語言藝術水平,在寫作的時候能寫出精練的語言,表達豐富的思想情感。比如說人們津津樂道的“春風又綠江南岸”,歷來被認為是經典詩句,原因是一個“綠”字的活用,寫出了春回大地,呈現一片欣欣向榮的景象,把草寫得富有生命力,象征了詩人銳意進取、立志改革的精神面貌。所以學習欣賞這類的詩句,不但能提高學生的語言水平,更重要的是能給學生以精神的力量,斗志昂揚地去學習科學文化知識,錘煉本領,將來更好地建設好祖國。
“二月春風似剪刀”,這一句詩大家耳熟能詳,賀知章運用擬人的修辭手法,把二月的春寫得活潑可愛,不經意間修剪出了細細的柳葉,讓人們的眼前一亮,一個充滿真情實意的春天來到了人間。學習這樣的詩句,不但能提高學生的語言能力,更能陶冶學生的情操,培養學生成為品學兼優的人。所以在教學古詩詞的時候,從語言藝術的角度講,培養學生精練的語言能力,不論是說話還是寫作,都能用精練的語言表情達意;從文化自信的角度講,這類詩句都充滿著正能量,讀了以后讓人心中產生巨大的能量,以積極昂揚的姿態迎接新生活。對于學生來說,正需要這種自信心,學習本領,創造自己美好的明天。
古典詩詞的思想藝術之美,在一定程度上達到了登峰造極的地步,對于今天的人們來說,有的時候也是望塵莫及。那么日常教學中,需要引導學生欣賞思想藝術之美,從中吸取文化自信的力量,提高自身的思想境界,從而樹立正確的世界觀,放眼看世界;樹立積極健康的人生觀,努力實現自我人生價值;樹立正確的價值觀,正確看待世界。
如《離騷》中的“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激勵了多少的文人志士不辭勞苦,積極尋求救國救民道路,在這條路上涌現出了許多可歌可泣的故事、可歌可頌的人物。教學的時候要引導學生學習屈原的這種精神,在實現自我人生價值的征途中,增強文化自信,用古典詩詞武裝自己的頭腦,實現自己美好的人生價值。
如“俯首甘為孺子牛”,這句詩也是廣為傳誦的名句,體現了魯迅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精神。魯迅是新文化運動的急先鋒,他的作品代表了中國新文化運動前進的方向,在中國文學史上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所以在引導學生學習這句詩的時候,就需要引導學生了解魯迅的思想,然后從魯迅的思想中汲取的文化自信力量,努力做一個合格的人民公仆。“落紅不是無情物,化作春泥更護花”體現了詩人龔自珍無私奉獻的情懷,教學的時候讓學生充分理解這種奉獻精神,從小樹立為了祖國更加美好而努力奮斗的品質,為了民族事業的發展而忘我工作的情懷,把自己置身于時代潮流之中,激流勇進,做一個時代的弄潮兒。文化自信,就是學生的精神支柱,引領他們沿著康莊大道勇往直前。
“書讀百遍,其義自見。”這是人們從長期的讀書實踐活動中總結出來的,可見在古詩詞教學中,加強學生的朗讀訓練,也是提高文化自信的一個主要途徑。朗誦古詩詞的時候,首先要讓學生把握詩詞的情感基調,然后用基本的朗讀技巧,比如聲音的高低強弱、語速的快慢節奏,讓朗讀技巧和詩詞的情感基調相融合,那么在朗讀的時候就能深刻領悟詩詞的基本含義,從而深刻理解詩詞的文化內涵,這樣就從文化內涵上提高了學生的自信心。要讓學生真正把握詩詞的精神內涵,還有一個重要的途徑就是模仿習作訓練。當學生朗誦詩詞到一定的階段后,可以讓他們開始模仿詩詞寫作,在寫作的過程中進一步理解詩詞的文化內涵,從而提高學生的文化自信心。模仿寫作的時候應從格律、句式、押韻、情感、主題等方面下手,增強學生對詩詞的了解。通過親自的實踐活動,大幅度提升學生對古詩詞的文化內涵理解,從而有效地提高學生的文化自信心。寫作實踐活動是一個長期的過程,模仿幾首是不能全面深刻理解古詩詞精神內涵的,所以需要進行長期的訓練。比如學習了李白的《靜夜思》之后,首先讓學生反復朗誦,體會這首五言絕句所表達的情感內容,再進行模仿寫作訓練,每一首詩詞都有不同的側重點,因此模仿這首詩的時候,重點突出情感的表達,因為作者用質樸的詞語,大家舉頭都能望得見明月,表達了無盡的思鄉之情。所以在模仿的過程中,不追求辭藻的華麗,只強調情感的真摯,這樣學生在模仿的過程中體會到了鄉愁的滋味。熱愛家鄉也就是熱愛祖國,熱愛祖國是文化自信的一種具體表現,這樣就在模仿的過程中充分讓學生體會到了文化的自信,從而很好地培養了他們的良好品質。
綜上所述,語文教學實踐活動中,突出古詩詞的文化熏陶,讓學生在文化自信中,找到實現自我價值的途徑;讓學生在追求文化自信的過程中,努力學習文化自信的內容,提高自身的綜合素養,讓自己成長為一個德才兼備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