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蝶
摘要:在中職美術課堂中,學生的欣賞能力是極其重要的。而藝術鑒賞能夠培養中職學生們在繪畫藝術方面的鑒賞力,也能夠通過鑒賞教學,使學生們可以接觸到更多的藝術作品,從而提升文學修養的層次,在中職學生藝術欣賞課的教學過程中,教師需要在藝術資料收集以及呈現方面,加以創新。強化了學生主體地位的作用,使學生在中學藝術欣賞課的教學中,有了更多的獲得感。
關鍵詞:種植美術;欣賞課;策略
面向中職學校的繪畫鑒賞課教學,能夠使學校在繪畫藝術的整體培養方面得到新的提高。欣賞課能夠拓寬學子們的藝術眼界,同時通過鑒賞也可以從人文,思維,價值觀,品德,社會規范等各個領域激發學生的思維以及更深入地探究,使學生的綜合藝術素養也能夠得以全面培養。
一、提高美術教師的綜合素養
為了達到藝術欣賞教學的諸多目標,中職美術老師首先需要從綜合素養方面進行提高。藝術欣賞課需要美術老師必須掌握扎扎實實的繪畫基礎理論、藝術發展史、繪畫技巧、藝術等多種領域的綜合專業知識。此外,中職美術老師還必須同時對學生們進行藝術思想價值觀的培育與指導,如以此來,藝術綜合的素養以及過硬的領導才能,才會得以體現。而這些都是在藝術欣賞教學中,對老師們所提出來的最具體要求。所以,進行藝術欣賞課的過程中,目的就是為了培養學生的藝術綜合素養,讓老師成為他們的主導者與引路者。
美術老師的綜合素養就首先必須要達到相應的要求,尤其是在藝術課程的創新與應用方面,在美術活動的培養與引導過程中,美術老師必須要為學生們提供良好榜樣,并將自身在藝術教育領域當中的成果與學生們進行共享。與此同時,美術老師必須要不斷提升自己的綜合文化素質,也必須不斷掌握各類藝術基礎知識,并積極思考、探究,從而增進藝術溝通能力,以進一步提升自己的綜合美術素質。要確立終生學習的宗旨,定期對相關的課程內容加以搜集與梳理。例如,美術教師可以通過帶領學生前往藝術展覽會,或者通過信息技術中豐富的教學資源,從而提升學生對美術作品的理解,通過這種教學方式,不光可以提高教師的專業程度,而且豐富的資源對學生的欣賞能力有很大的幫助。
二、欣賞中融入中國傳統文化
在中職美術欣賞教學中,我國的傳統藝術作品也是占有大部分的,所以,在學校開展專業課的藝術教學中,老師要通過這些藝術作品對學生進行我國優良傳統文化教育的滲透教學。在課堂教學中,我們很快就會看到,如果學生在學習中不能結合具體的人文歷史信息,學生在理解作品的時候,往往僅僅看到了一些片面的內容,或者一些反映歷史文化的重要特點,而不能準確掌握欣賞的真正含義。尤其是中國古代的藝術作品中,某個時期與另個時期之間,在某些作品元素的思路架構,技巧運用等方面都會存在著一定差異。而這種差異的產生,并不僅僅與中國繪畫藝術本身發展的路徑直接相關,而是經常與其更宏觀的政治,人文,經濟。尤其是古代的美術作品,一個時代和另外一個時代,在一些創作元素思路框架,技法等方面都會有一些差別。除了與繪畫美術本身發展的路線有關,還經常與其更宏觀的政治,文化,經濟,社會歷史信息等聯系在一起。因此,在課堂教學中美術老師要重視創作,把這部分教學內容滲透進去,并結合的創作的背景信息,讓學生去了解創作,這樣一來,學生們對于創作內容的欣賞深度與廣度就會更進一步的提高。
三、信息技術豐富教學內容
信息技術中具有豐富的教學資源,而這些資源一定要與課堂進行結合。這對于中職學生而言有很大的幫助,可以很好的提高中職學生的美術欣賞能力。因此信息技術作為美術教學中重要的一種教學方式,中職美術教師要將信息技術的優勢充分的發揮出來,耐心梳理網絡中的資源,從而為學生帶來更高質量的教學。除此之外,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抓住學生的注意力也是每位老師都不得不面對的問題。老師在教學講解的過程中,把中國各個地區的風俗習慣、人文景觀等有機結合起來,并運用多媒體技術等現代教育工具,配上輕音樂給學生們播放出來。因此,在中職美術課堂教學上對多媒體教學課程的使用是至關重要的。如此,學生就有了身臨其境的體驗,也可以更加深刻地理解畫作的含義。同時,學生觀看印象派畫作的時候,學生也便不會只從表面上理解,他們會深入的了解印象派的意義,也同時會感受到每一副作品所呈現的意義。
四、總結
在中職美術的欣賞教學過程中,美術教師一定要注重學生的綜合素質培養,從而使學生得到全面提高。使學生在欣賞美術的過程中使思想、審美、藝術欣賞能力得到全面的提升。教師既要善于引導發揮主導作用,善于啟迪學生思考,使學生建立健康合理的藝術審美標準觀念,針對學習者的年齡特征以及將要面對的職業特征,在美術作品的收藏使用方面有所選擇,以便培養學習者在藝術教學活動中的興趣愛好。
參考文獻:
[1]林斌.淺談美術欣賞課教學效果的提升[J].現代職業教育,2021(44):70-71.
[2]朱珠.基于虛擬美術館構建的中職生美術欣賞能力發展研究[J].藝術大觀,2021(17):91-92.
[3]米粟栗.美術欣賞課程信息化教學研究[J].藝術大觀,2021(13):119-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