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衛華
摘要:詩歌鑒賞教學是高中語文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有效的詩歌鑒賞教學能夠促使學生在藝術品味、思維能力、想象力方面得到發展。然而就目前來說,還有很多教師在詩歌鑒賞教學方面做得不到位,所以下文將聯系高中語文課堂實際,提出詩歌鑒賞多樣化教學的策略,以便為相關教學活動的優化提供參考。
關鍵詞:高中語文;詩歌鑒賞;多樣化教學策略
前言:
詩歌是文學殿堂里的璀璨明珠,是詩人情感、文思的寄托,在高中語文課堂中提升學生的詩歌鑒賞能力極為必要。但是在高考應試制度的長期影響下,高中語文課堂的詩歌教學變得過度功利化,教師在教學時只關注對字詞的翻譯和講解,詩歌鑒賞教學顯得枯燥死板,這樣也導致學生對詩歌學習全無興趣,甚至談詩色變,不僅害怕在練習中做詩歌鑒賞題,對課外的詩歌也是毫無鑒賞能力。為此,高中語文教師有必要采取多樣化的教學策略,提高詩歌鑒賞教學的效率,調動學生的詩歌學習興趣。
一、用正確的理念指導詩歌鑒賞教學
以正確的教學理念指導詩歌鑒賞是改善教學的必要前提,在高考的重壓下,很多教師不得不采用滿堂灌的形式展開教學,而這也或多或少地影響到了詩歌鑒賞教學,例如考試中與詩歌有關的題目大多為詩歌默寫、內涵情感解釋等,教師只需要參照考試大綱進行針對性地講解,傳授固定的解題套路,然后要求學生熟記考試范圍內的詩歌,這樣就完成了詩歌鑒賞教學。至于詩歌的美感欣賞、思想感受則不在教師的教學范疇之內。這種教學形式雖然能夠在短時間內提高學生的成績,但是就學生的審美能力和文學素養發展來說,顯然有所不足。
為此,高中語文教師要及時更新教學理念,將詩歌鑒賞教學與語文綜合素養的培養結合起來,積極地應用各項教學資源,引導和啟發學生深入體會詩歌內涵,而不是生硬地參照考試要求,將詩歌鑒賞與其他部分的學習割裂開來。
二、采用誦讀的形式感受詩歌的內涵和美感
高中教材中有很多古代詩,這些詩篇兼具文字美和音律美,但是在學生們尚未形成詩歌鑒賞能力的情況下,就無法深刻地感受到這些美感,這也正是很多學生喜歡直白、現代文學形式的原因。對于這項問題,教師可以從“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做詩也會吟”這句話入手,也就是采用吟誦的方式展開鑒賞教學,讓學生通過反復的誦讀,感受詩歌中潛藏的情感志趣。
需要注意的是,誦讀教學同樣講究方法,否則就無法保障鑒賞效果。正如蘇軾《念奴嬌·赤壁懷古》一詞豪放激烈,學生誦讀的時候首先要做到聲音洪亮,如此才能進一步達到氣勢澎湃的程度。經過反復的誦讀以后,詩歌中熱烈、豪放的情感也會由口及心,對學生產生感染作用。同理,當學生在誦讀李清照、柳永等婉約派詩人的作品時,也要參考詩歌內容和詩人情感,否則就無法體會到詩歌中的獨特韻味。
三、提升詩歌鑒賞的廣度和深度
寫作行為往往會受到時代背景、作者經歷的影響,詩歌作為古人抒情明志的重要形式,其中蘊含著深刻的意境和情感。不過在實際的教學中,還有不少教師沿用著傳統的教學方式,在詩歌鑒賞教學中著重地分析寫作技巧、字詞用法,至于詩歌中的思想意志則漠不關心。除此以外,詩歌鑒賞教學的形式也限制了教學效率的提升,一些教師為了保證教學效率,完成課時任務,在教學中習慣采用自述式的教學形式,將自己放在課堂教學的主導位置上,忽略了對學生的引導,從而限制了學生思維能力、創造力的發展。
為了有效地引導學生深層次挖掘詩歌內涵,教師在開展詩歌鑒賞教學以前要做好準備工作。如辛棄疾的《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教學中,教師在整理教學資源的過程中,發現辛棄疾作為豪放派詩人的代表,有“詞中之龍”的稱號,同時一生經歷傳奇,矢志收復故土,但最終卻抱憾病故。教師在教學時,可以將辛棄疾年輕時期的事跡分享給學生,以此對應詩歌中的“想當年,金戈鐵馬,氣吞萬里如虎。”,但是寫下這首詞的時候辛棄疾已經66歲的年齡,所以詞中出現了“憑誰問,廉頗老矣,尚能飯否。”由此可見,詩歌中的內容和詩人的經歷大多具有一致性,所以教師可以從這點出發,對詩歌進行講解,讓學生在學習知識技巧的同時,獲得思考能力的強化。
四、合理應用現代化教學設備進行詩歌鑒賞
現代化教學設備的應用為語文教學提供了便利,詩歌鑒賞教學中同樣也可以利用現代教學設備。正如學習《蜀道難》時,學生們常常會對蜀道產生好奇,認為如今已經有鐵路直入四川,蜀道好像也沒有那么難。這時候,教師可以將一些蜀地棧道、絕峰險關展示給學生們看,讓學生們感受到蜀道的崢嶸、崎嶇,讓學生將眼前所見的場景和李白的描寫結合起來,以此強化學生的想象力和鑒賞能力。
結束語:
詩歌鑒賞教學對高中生語文素養發展的重要性不言而喻,高中語文教師應當積極轉變詩歌鑒賞教學理念,將多樣化的教學策略應用于日常教學當中,促使詩歌鑒賞教學向高效化轉變,讓學生們能夠從詩歌鑒賞學習中得到全方位的發展,從而更好地應對高考的挑戰和未來的語文學習。
參考文獻:
[1]賈超. 如何加強高中語文詩歌鑒賞教學策略[J]. 才智,2016(20):105.
[2]周光遠. 淺談高考語文詩歌鑒賞教學策略[J]. 才智,2020(03):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