鐘雪梅
摘要:語文是幫助學生認識世界、了解世界的認知工具,其對學生的視域拓展,認知能力提升,綜合素養發展,有著積極作用與重要價值。而培智學校的很多孩子,由于身心上所存在的諸多缺憾,使得其語文教學的開展,必然應向著更好服務于學生的基本生活能力、重要認知技能發展領域而傾斜。這使得以生活中的諸多直觀實物,形象案例、典型現象等為鋪墊,來開展生活語文教學,幫助殘障兒童發展其認知能力與基本素養,顯得幼兒必要。因此,教師應以培智學校學生在聽、說、讀、寫領域的認知差異與缺憾為參考,切實加強對生活語文思想與理念的踐行。通過對各類與語文教學內容、項目、任務等相關聯、相銜接、相結合的認知素材的開發與借助,將其與殘障兒童認知發展深度融合起來。引領孩子們在生活中去觀察、去感知、去體驗生活之魅力與特色,來降低語文教學難度,提升語文教學實效。
關鍵詞:培智學校;生活語文;語文教學;問題;對策
語文與生活之間有著緊密關聯,深度銜接,這使得生活語文在培智教育領域的構建與踐行,必然具有極為重要的現實意義。而且,生活語文的驅使與引領作用發揮,勢必對培育教育的實施途徑與開展形式有著積極影響,其不僅彌補了殘障孩子在身心層面的諸多缺憾,且對于培育語文的效能提升,必會帶來重要價值。然而,就培智學校語文教學開展現狀來看,依然存在諸多缺憾與不足,以致其教學目標的達成,教學效能的提升,也面臨著巨大挑戰。基于此,教師應培智學校孩子的身心特性與認知現狀為基礎,來開掘生活化教學素材、資源,搭建生活化學習平臺、條件。以通過對生活語文作用的凸顯,引領每一位殘障孩子在生活中去學習語文知識,感知語文魅力,領悟語文內涵,來拓寬殘障兒童的認知視域,實現對其語文學習自信的培植。為其基本生活技能,重要語文素養強化而奠基鋪路。
一、培智學校生活語文教學出現的問題分析
生活語文思想與理念的提出,切實拓寬了培智學校語文教學的路徑,無形之中對殘障學生的認知能力提升,也會帶來積極影響。而就其開展現狀來看,依然存在諸多不容忽視的顯著問題。尤其是教師對學生身心實際關注不夠密切,以及生活素材的借助利用不夠充分等問題,必然對生活語文的開展,帶來了諸多束縛。
1.教學定位并未深度關聯殘障學生實情
很多教師在開展培智生活語文教學時,關注更多的是學生在識字、寫字,甚至閱讀、寫作領域的能力發展情況,并未真正兼顧每一位殘障兒童的身心實際。由于教學定位的偏差,導致很多看似豐富多彩的生活語文教學活動開展,并未真正凸顯其價值與作用。而長此以往的重復訓練、反復強化,必然嚴重背離生活語文初衷,殘障學生的基本生活技能培育,則成了一句空話。
2.教學設計難以適度契合殘障學生訴求
受到自身身心缺憾的影響,導致很多殘障學生在語文學習中,必然對趣味化、生動化、多元化的教學內容、項目、任務等有著更高期待。而很多教師在教學設計上,則并未就生活素材、資源、活動等,與具體教學項目緊密銜接起來,使得生活語文的實施,難以充分滿足殘障學生認知訴求,生活語文效能自然難以凸顯。由于學生的生活體驗不夠豐富,必然會直接影響生活語文目標的達成。
二、培智學校生活語文教學開展對策
培智學校生活語文的開展,重在充分發展殘障學生的社交能力,生活能力,使其在針對性、多元化的語文認知體驗中,獲得良好行為習慣,基本公民素質的培養。因此,教師應切實加強對具體教學對策的研究與剖析,借此來優化教學模式,拓寬課堂路徑,提升教學效能。以更好提升生活語文教學效能,切實促進殘障兒童身心健康發展。
1.實現生活常識在培智語文中的融合
進入新時代,隨著新課改的深度推進,培育語文的開展,也應向著更好提升學生生活能力發展的領域而邁進。因此,教師應以充分借助生活常識為鋪墊,來構建生活化育人生態。使學生在語文學習的過程中,更好發展自身收集、借助、利用、篩選生活信息的能力與意識,以切實促進其基本生活技能的發展。例如,了通過對微信的溝通功能借助,引領殘障學生在語文學習中利用微信與教師、同學進行交流,來拓寬生活語文路徑。又如,可通過對“滴滴”打車軟件的操作,幫助殘障學生在語文學習中掌握一些基本的出行常識。以通過對生活常識的融合,來提升生活語文教學的吸引力,實現對殘障學生生活能力的培養。
2.實現生活情境在培智語文中的滲透
生活情境的創設,可無限拉近語文與學生之間的距離,使殘障孩子在豐富多彩的生活體驗中,開展一些簡單的、基本的生活交往,來實現對其生活能力的培養。因此,根據具體教學內容,教師應以適度、靈活、充分構建生活情境為鋪墊,組織殘障孩子在生活中進行操作,深入參與,積極探索,來豐富其認知體驗,開掘其認知潛能,提升語文教學的實效性。例如,針對低年級殘障孩子無法辨別“男”“女”廁所的現狀,可借助標志的差異,引領殘障學生開展判別,以有效規避其走錯廁所的情況發生。又如,可借助角色扮演的方式,引導殘障兒童親自體驗生活中的諸多操作項目,來實現對生活語文開展方式的優化與強化。
3.實現生活資源在培智語文中的遷移
生活資源、素材的借助,必然對培育語文教學效能提升,有著積極作用。因此,教師應針對不同學生的智力情況、身體現狀等,為其設定一些具有探究性、實踐性、操作性的教學項目。讓學生在更為直觀、具體、形象的認知體驗沖擊下,站在多元視覺開展語文學習,來發展其認知能力。例如,在《借條》教學中,可組織學生在課前輪流找體育教師來借取各類自己喜歡的體育器材,在和教師的約定、協商中,幫助其了解“借條”的基本格式,來優化生活語文開展途徑。又如,在《購物》教學中,可將一些常見生活物品引入課堂,組織殘障學生在直觀體驗中掌握一些基本的交際用語,來培養其生活能力。
三、結論
總之,生活語文的設置與實施,對殘障學生的語文素養發展與提升,必然有著重要價值。而面對生活化情境的刺激,生活化活動的引領,生活化素材的感染,很多殘障兒童的語文學習積極性必然會得到切實增強,其不僅創新了培智語文的開展模式,同時對殘障學生的認知潛能開掘、認知自信建立、認知夙愿釋放,也會帶來積極影響。因此,教師應以充分構建生活語文生態為依托,通過對各類生活資源的開掘與利用,生活活動的設計與構建,生活條件的搭建與提供,使幼兒深度融入生活之中,通過教學內容與生活現實的緊密銜接,來提升生活語文實效。使殘障學生在生活體驗、生活感知、生活實踐中掌握基本的語文學習技能,以更好提升發展自身綜合素養,來助推每一位殘障孩子的身心健康與全面發展。
參考文獻:
[1]胡浩.新課標下關于培智生活語文課堂教學創新的探討[J].智力,2020(28):1-2.
[2]孫華澤.培智學校識字教學及其策略——基于《生活語文》低年級段教材的研究[J].現代特殊教育,2020(11):27-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