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松年 李民 王海 孫小星
(南通大學附屬南通第三醫(yī)院 江蘇南通 226000)
前交叉韌帶(Anterior Cruciate Ligament,ACL)具有穩(wěn)定膝關節(jié)、限制脛股關節(jié)在脛骨前平移和旋轉的作用。ACL 損傷在膝關節(jié)韌帶損傷中較為常見[1],多發(fā)生于運動量大的中青年人群,全世界每年有超過200 萬例ACL 損傷患者,約占膝關節(jié)損傷的25%,其中ACL 斷裂占膝關節(jié)損傷的6.7%[2]。ACL損傷可直接導致膝關節(jié)不穩(wěn),造成本體感覺喪失,繼而出現(xiàn)半月板和關節(jié)軟骨損傷,極具破壞性[3~4]。ACL 損傷的治療以關節(jié)鏡下前交叉韌帶重建(Anterior Cruciate Ligament Reconstruction, ACLR)為主,但有學者研究發(fā)現(xiàn)[5],ACLR 手術雖改善了膝關節(jié)的物理穩(wěn)定性,但部分患者術后仍存在膝關節(jié)局部腫痛、活動范圍變小、本體感覺減退等癥狀。我院采用中藥熏浴聯(lián)合神經(jīng)肌肉本體感覺促進技術(Proprioceptive Neuromuscular Facilitation, PNF)治療ACLR 術后膝關節(jié)功能障礙患者,取得了良好的療效?,F(xiàn)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9 年 8 月1 日~2020 年 7月31 日于南通大學附屬南通第三醫(yī)院康復中心就診的ACLR 術后膝關節(jié)功能障礙患者48 例為研究對象。其中男性 28 例,女性 20 例;年齡 28~58 歲,平均(42.01±8.36)歲。將患者按隨機數(shù)字表法分為實驗組與對照組,每組24 例。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一般資料比較()

表1 兩組一般資料比較()
注:與對照組比較,#P>0.05。
組別 n 男(例) 女(例) 平均年齡(歲) 平均病程(d)實驗組對照組24 24 13 11#15 9 41.38±8.95#42.63±7.57 56.54±45.47#57.05±16.77
1.2 納入標準 (1)符合ACL 損傷的診斷標準[6];(2)經(jīng)關節(jié)鏡行膝前交叉韌帶重建;(3)單側ACL 重建;(4)年齡 18~65 周歲;(5)自愿參與并簽署知情同意書。
1.3 排除標準 (1) 合并后交叉韌帶(Posterior Cruciate Ligament,PCL)損傷或膝關節(jié)周圍骨折患者;(2)合并心腦血管,肝、腎疾病,內(nèi)分泌和造血系統(tǒng)嚴重原發(fā)性疾病者;(3)皮膚過敏者;(4)不能按要求完成康復訓練者;(5)因患者原因中途退出康復治療者;(6)精神病患者。
1.4 治療方法 兩組患者均給予常規(guī)康復及PNF治療,實驗組另增加中藥熏浴療法。常規(guī)康復治療主要包括:(1)磁療,1 次 /d,每次 20 min,6 次 /周。(2)射頻電療法,1 次 /d,每次 20 min,6 次 /周。(3)中頻脈沖電治療,1 次 /d,每次 20 min,6 次 /周。(4)超聲波治療,1 次 /d,每次 20 min,6 次 /周。(5)平衡功能反饋訓練:在0°~30°膝屈曲位行平衡板訓練,先雙腿后單腿平衡板練習;先睜眼后閉眼平衡板練習,1 次 /d,每次 30 min,6 次 /周。(6)固定自行車練習:雙腿交替用力,逐漸增加阻力和速度,1 次/d,每次 15~30 min,6 次 /周。(7)半蹲訓練:雙腿半蹲和單腿半蹲(膝關節(jié)屈曲0°~30°),并用手拋球以分散注意力,1 次 /d,每次 20 min,6 次 / 周。(8)Moto-Med 智能運動訓練系統(tǒng)訓練:患者取坐位,選擇下肢運動模式,將阻力調(diào)節(jié)到合適的強度,正反兩個方向各進行 10 min,20 min/次,1 次 /d,6 次 /周。PNF 技術包括:仰臥位,患側下肢D2 屈曲模式(伴膝關節(jié)屈曲)的等張組合訓練;仰臥位,患側下肢D1和D2 模式的拮抗肌反轉訓練;俯臥位,患膝屈肌保持-放松訓練,1 次/d,6 次/周。中藥熏浴療法:將傷肢熏洗方(主要成分:艾葉、紅花、懷牛膝、木瓜等)通過LXZ-200V 智能熏蒸儀加熱為藥物蒸汽后作用于治療部位,1 次 /d,每次 30 min,6 次 /周。上述療法共治療4 周。
1.5 觀察指標 (1)疼痛評分,采用視覺模擬評分法(Visual Analogue Scale/Score,VAS)。(2)腫脹評分:0 度,無腫脹;1 度,較正常皮膚腫脹,但皮紋還在;2 度,較正常皮膚腫脹,但皮紋消失;3 度,出現(xiàn)張力性水泡。(3)患膝關節(jié)主動活動度(Active Rang of Motion,AROM)。(4)位置覺測定,患者仰臥位蒙眼,將膝關節(jié)置于有液晶顯示角度的持續(xù)被動運動機上,固定足和膝上8 cm 處。先將膝關節(jié)被動置于某一測試角度,停留5 s,然后從0°開始以1.5 cm/s 的速度作被動屈曲運動,當患者感知到達測試位置時記錄角度數(shù),計算測定角度數(shù)與患者覺知角度數(shù)間的差值。(5)平衡功能采用 Berg(Berg Balance Scale,BBS)平衡量表。(6)膝關節(jié)功能評分,采用膝關節(jié)Lysholm(LysholmKneeScorescale,LKSS)評分,主要包括跛行、交鎖、疼痛、腫脹、上下樓、不穩(wěn)定、需要支持、下蹲8 個項目,總分100 分,得分越高者膝關節(jié)功能越好。以上指標分別在治療前,治療第2 周、治療第4 周結束時進行評估。同一患者的各種指標評估均由同一中級治療師進行,該治療師不參加治療,且不知分組情況。
1.6 統(tǒng)計學處理 統(tǒng)計采用SPSS20.0 統(tǒng)計軟件。計量資料以()表示,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shù)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以P<0.05 表示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兩組治療前 VAS、 腫脹、BBS、LKSS 評分及AROM、位置覺水平比較 治療前兩組VAS、腫脹、BBS、LKSS 評分及AROM、位置覺水平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治療前VAS、腫脹、BBS、LKSS 評分及AROM、位置覺水平比較()

表2 兩組治療前VAS、腫脹、BBS、LKSS 評分及AROM、位置覺水平比較()
組別 n VAS(分) 腫脹(分) AROM(°) 位置覺(°) BBS(分) LKSS(分)實驗組對照組P 24 24 5.91±0.93 6.17±0.82 0.056 2.83±0.38 2.71±0.46 0.083 55.08±3.23 55.29±3.16 0.396 5.29±1.68 5.27±1.43 0.198 39.58±2.10 39.79±1.82 0.170 33.29±1.99 33.54±1.74 0.207
2.2 兩組治療 2 周后 VAS、 腫脹、BBS、LKSS 評分及AROM、位置覺水平比較 治療2 周后,實驗組VAS 評分、腫脹評分、LKSS 評分及AROM 優(yōu)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而兩組位置覺水平、BBS 評分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治療2 周后VAS、腫脹、BBS、LKSS 評分及AROM、位置覺水平比較()

表3 兩組治療2 周后VAS、腫脹、BBS、LKSS 評分及AROM、位置覺水平比較()
組別 n VAS 評分(分) 腫脹(分) AROM(°) 位置覺(°) BBS(分) LKSS(分)實驗組對照組P 24 24 4.87±0.85 5.12±0.74 0.031 1.13±0.34 1.38±0.49 0.031 70.63±3.05 68.25±4.20 0.043 3.83±1.34 3.87±1.15 0.747 43.54±1.91 43.04±1.60 0.056 53.33±1.90 52.54±1.14 0.044
2.3 兩組治療 4 周后 VAS、 腫脹、BBS、LKSS 評分及AROM、位置覺水平比較 治療4 周后,實驗組VAS、腫脹、BBS、LKSS 評分及 AROM、位置覺水平均優(yōu)于對照組(P<0.05)。見表4。
表4 兩組治療4 周后VAS、腫脹、BBS、LKSS 評分及AROM、位置覺水平比較()

表4 兩組治療4 周后VAS、腫脹、BBS、LKSS 評分及AROM、位置覺水平比較()
組別 n VAS(分) 腫脹(分) AROM(°) 位置覺(°) BBS(分) LKSS(分)實驗組對照組P 24 24 2.54±0.66 3.08±0.72 0.001 0.88±0.45 1.17±0.48 0.016 100.92±4.90 97.25±4.27 0.002 2.17±0.82 2.58±0.50 0.038 52.04±1.49 51.00±1.47 0.013 89.29±2.01 88.04±1.49 0.010
ACLR 術后,移植物經(jīng)歷了一系列的物理和病理變化,演變成為新的結締組織,只有通過科學的康復訓練,方可使患膝恢復功能甚至是傷前運動水平[7]。PNF 是包括ACL 損傷在內(nèi)的運動損傷的重要治療方法[8],通過刺激受體作出反應,強調(diào)多關節(jié)及骨骼肌群的參與的整體運動,其特征是利用牽張、關節(jié)壓縮、牽引、施加阻力等本體刺激,以及肢體的螺旋和對角線助力,主動和抗阻力運動,并利用手觸、口令和視覺指導來改善神經(jīng)-肌肉反應,促進功能恢復[9],而這是常規(guī)康復治療做不到的[10~11]。但由于ACLR術后早期發(fā)生的腫痛、關節(jié)積液等問題,患者的康復意愿會顯著降低[12],影響康復計劃的順利進行,因此ACLR 術后腫痛的癥狀需同時治療。
西醫(yī)治療ACLR 術后腫痛常用的方法包括口服或靜脈注射脫水劑、非甾體抗炎藥物、阿片類或擬阿片類藥物,其帶來的不良反應主要為有創(chuàng)性、呼吸抑制、惡心嘔吐、胃腸道反應等,同時阿片類藥物的大量使用可能會導致阿片類藥物耐受或成癮,很多ACLR 術后腫痛患者拒絕口服或靜脈藥物治療。
中醫(yī)藥在ACLR 術后腫痛治療上有良好優(yōu)勢。中醫(yī)學理論中,ACL 損傷重建病變部位主要在肌肉軟組織,病位在“筋”,屬“筋痹”范疇。《素問·痹論篇》:“凡痹之類,逢寒則急,逢熱則縱”,強調(diào)理氣活血化瘀、溫陽散寒止痛是治療筋痹的關鍵。本研究中所用“傷肢熏洗方”是“江蘇省名中醫(yī)”“國務院特殊津貼獲得者”周福貽教授的臨床經(jīng)驗方,方中懷牛膝活血舒筋,桑枝通利關節(jié),紅花散瘀止痛,木瓜除濕消腫,艾葉、伸筋草、蘇木、透骨草溫通經(jīng)絡,本方法理符合內(nèi)經(jīng)之旨,諸藥合用能促進損傷恢復。彭杰威等[13]的研究表明,在常規(guī)康復治療的基礎上行中藥熏洗等超早期中醫(yī)康復治療能夠減輕患者術后腫痛,促進患者膝關節(jié)功能的恢復。本研究中所用的中藥熏浴療法是通過智能熏蒸儀將“傷肢熏洗方”藥液加熱為藥物蒸汽,形成瞬時高電壓從皮膚中脂質雙層產(chǎn)生水通道,利用獨創(chuàng)的非對稱脈沖電場,更有效、更深入地使藥物活性成分透過角質層作用于靶向部位,更深入地利用蒸汽物理濕熱效應發(fā)揮藥效,加速炎癥與代謝產(chǎn)物的吸收、改善局部血運、緩解膝周肌肉痙攣,從而達到減少關節(jié)積液、減輕疼痛、緩解腫脹、提高關節(jié)功能的治療目的[14]。另外,智能熏蒸儀所產(chǎn)生的蒸汽的濕溫物理特性,又可幫助放松關節(jié)周圍肌肉、肌腱、韌帶,消除患者康復鍛煉的疲勞感,輔助提升訓練強度[15]。
本研究中實驗組VAS 評分、腫脹評分在治療2周后即優(yōu)于對照組,治療4 周后明顯優(yōu)于對照組,這與其他學者[16]的研究結果一致。但中藥熏蒸本身對本體感覺恢復針對性不強[17],需與PNF 聯(lián)合運用,才可以相輔相成,優(yōu)勢互補,提高單一應用療效。
本研究不足之處在于,未對傷肢熏洗方中中藥活性成分進行測定,亦未對蛋白通路進行闡述,這些將在進一步研究中補充。綜上所述,與單純采用PNF 治療相比,中藥熏浴療法與PNF 相結合的康復治療方法對ACLR 術后膝關節(jié)障礙的臨床療效更為顯著,可減輕患者疼痛,促進膝關節(jié)腫脹消退,加速患者膝關節(jié)位置覺、活動度、平衡功能等的恢復。